卓熳燕
在數字化和信息化成熟發展與應用的背景下,文化遺產與數字技術相互碰撞形成文物數字化,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賦能。目前,敦煌文物的數字化采集、文物重塑、檔案掃描等工作已取得海量成果,文物數字化已成為敦煌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路徑。本文以數字敦煌為例,從創建文化數據庫實現遺產永久保存、促進文化遺產的再利用與再創作、線上線下相互助力、共享遺產數字資源促進相關領域實現學科突破4個方面,分析文物數字化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積極意義及示范作用,助力中國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高質量發展。
研究背景
近年來,中國十分重視數字化在文化產業的發展。2021年,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被寫入“十四五”規劃。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統籌利用文化領域已建或在建數字化工程和數據庫所形成的成果,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等8項重點任務。2023年,中國首個非遺數字化行業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數字資源采集和著錄》發布,規定了數字資源采集方案編制、采集實施、資源著錄方面的業務、技術要求,指導和規范了中國各門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數字資源的采集和著錄工作。非遺數字化行業標準為文化遺產的數字采集、收錄工作提供方向、明確內容,實現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指導。隨著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技術不足,數據安全、冗余,版權歸屬及授予等問題逐漸暴露。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資源,其數字化工作也亟須制定行業標準進行規范和指引,加快數字采集、著錄標準的制定,明確數字化采集、收錄,數字平臺建立等標準和流程,為構建科學、安全、規范、高效的文化遺產數字化健康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數字化已成為當下中國文化產業的著力點,通過文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文化產業不斷成熟壯大,帶動中國文化產業的深化發展。
文化遺產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歷史印證,更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數字化的深化離不開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創新和轉型,只有將文化產業中最核心、最具價值的文化遺產充分發展,才能筑牢數字文化產業根基,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在文化產業與數字化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文化遺產通過數字化實現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對象
由敦煌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等聯合打造的數字敦煌,運用測繪遙感技術,致力于將莫高窟外形、洞內雕像等一切文化遺跡,以毫米的精度虛擬在電腦里。截至2022年年底,數字敦煌完成了近290個洞窟壁畫的高精度數字化采集、162個洞窟的全景漫游節目制作、7處大遺址的三維重建和5萬多張歷史檔案底片的數字化掃描工作,并開放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共享平臺“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來自莫高窟等石窟遺址及藏經洞文獻的21類壁畫專題、6500余份高清數字資源檔案向全球開放。敦煌數字化保護技術成熟,成果突出。因此,本文將以數字敦煌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作為文化遺產利用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的例證與依據。
文物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路徑
建立文化數據庫,實現文化遺產的永久保存
受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的影響,許多文化遺產正逐漸在歲月中凋零,因此,保護、保存成為首要任務。數字化不僅可實現文化遺產的數據采集、保存,同時這些數字信息也為建立數據庫、對接文化專網奠定基礎。此外,雖然現代科技在文化數字化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受作業環境、對象的特殊性以及不斷提高的文物數字化標準的影響,其數字化的過程往往是多變且復雜的,因此各項技術也需要在文物數字化的進程中不斷革新。
搭建文化遺產數據庫,為接入國家文化專網做準備。2021年,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指出,要建設“甘肅石窟寺數字資源庫”,納入中華文化遺產標本庫,接入國家文化專網,實現全國共享共用。文化數據庫的建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永久保存,而由一個個文化數據庫組成的國家文化專網不僅實現了文化遺產以數字化形式的永久保存,也為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的新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素材。
文物數字化推動文物保護技術革新
我國對敦煌文化的保護與研究,經歷了手抄、手繪臨摹、膠片拍攝記錄、數碼相機數字化采集存檔、3D立體圖像掃描收錄、大遺址數字化記錄等諸多發展歷程。以敦煌雕像的數字化進程為例,2010年,上海顥漢數字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胡琢民帶領3D建模技術團隊進行332窟雕像的3D掃描工作,但因采集數據量龐大、采集空間狹小、技術不成熟等問題造成工作進展緩慢。隨后,他們經過研發設備、改良技術,利用結構光原理,運用模塊化的三維采集設備和可根據不同的洞窟體量變化拍攝系統,再通過電腦對數字圖像進行后期處理,最終呈現的3D結果能夠真實還原雕像的比例、色彩、神態,甚至死角和盲區部分都有極高的精度和還原度。經專家鑒定,敦煌雕像的3D建模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截至2022年年底,已有45身彩塑基于此項技術完成數字化掃描及保存。之后的三維全景掃描工作,也在此基礎上完成。不到7年時間,147個重點保護洞窟就已經成功采集完畢。由此可見,數字文化的出現和使用催生了文物研究新態勢,而人們又在文物數字化的研究和探索中不斷催生新技術,刺激文物保護技術的創新與進步,為永久保護物質文明創造了契機。
文物數字化促進文化遺產的再利用與再創作
文物數字化是一項依托數字技術實現文物數字化永存的工程。通過文化數字內容的收集、授權、平臺搭建,實現文化數字內容的互聯網共享,促進文化遺產再利用與再創作,催生文物保護新形式。
第一,文化遺產再利用。文化遺產通過數字化的再利用突出體現在線下展覽中可實現1:1復刻與數字化展示。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與敦煌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文明的印記——敦煌藝術大展”中,以3D技術復制了8座莫高窟洞窟,即使不在敦煌,也能讓觀眾觀賞到真實、清晰的石窟景觀,實現了文化遺產在不同地域的再利用。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作為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的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14年以“數字敦煌”與“虛擬洞窟”為主要內容,幫助游客在參觀前對莫高窟有個更全面、更細致的了解。數字技術助力文化遺產實現資源再利用,拉近了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現代人們的距離,激發人們持續了解、探索歷史文化的熱情,從而促進文化遺產的永續保存和長久傳承。
第二,文化遺產再創作。一是數字藏品。數字藏品是使用區塊鏈技術,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生成的唯一數字憑證,在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數字藏品的出現讓潮流文化與傳統文化在數字化的背景下相互融合,開辟了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新模式,促進遺產文化再創作。數字藏品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文化創意產業逐漸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經濟形態,它的產生不僅為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開拓了新途徑,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新思路,也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數字文化體驗。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數字內容也將不斷助力文化遺產資源再創作,帶來無限的發展可能。二是手機游戲。截至2023年7月,中國游戲用戶規模為 6.68 億,同比增長 0.35%,達到歷史新高。游戲中的場景、人物、情節等主要元素為文化遺產的再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文化遺產借助數字技術再創作,為游戲玩家提供了了解歷史文化的機會,為遺產文化和數字技術結合的呈現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激發玩家對文化遺產的興趣。同時,游戲的影響力和包容性為文化遺產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打造文化遺產數字化平臺,實現“云觀賞”
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平臺集文化保護、研究、弘揚及文物數字化轉型為一體,是數字內容再利用與再創作的窗口。依托網站內容,實現手機端數字內容的開發及展示,從而不斷向用戶端拓展延伸。
第一,網站。數字敦煌的網站上共開設了資源庫、素材庫和數字藏經洞三個板塊。在資源庫可以瀏覽經典洞窟、壁畫的圖片、介紹及洞窟全景漫游等信息;在素材庫,可利用莫高窟壁畫、藏經洞文獻進行學術研究,還能利用敦煌元素共創新作品;在數字藏經洞,可以觀賞藏經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萬余卷珍貴文物的歷史場景,獲得與實地參觀截然不同的奇妙體驗。因此,網站作為獲取官方信息的主要平臺,在實現“云觀賞”的同時更為文化遺產的進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素材。
第二,云游敦煌小程序。對比網站,微信小程序具有登錄便捷、互動性強、使用率高等優點,因此也成為大眾了解歷史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2020年,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敦煌文化通過數字技術連接用戶,是探索沉浸式,參與互動式、體驗式傳播的一次初步嘗試,成為借助數字技術對敦煌文化進行數字化傳播的典型代表。云游敦煌小程序模塊種類包括數字藏經洞、普及視頻、數字壁畫、線上展覽、敦煌文創館等洞窟的高清數字圖像及虛擬漫游體驗。云游敦煌為人們提供了“云觀賞”的機會,營造出社會意義上的“在場感”,豐富了觀賞體驗。云游敦煌小程序作為大眾了解敦煌文化的“云平臺”,在敦煌文化的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現數字內容共享,助力相關學科研究發展
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數字內容實現共享,各國的文化遺產研究自此打破了時空限制,推動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
第一,促進文化交流與互鑒?;跀底謨热莸墓蚕?,不同國家、領域的學者會集并共同推進敦煌文化再生。在浙江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等眾多國內外知名高校支持下,數字敦煌項目不斷擴大建設,目前已具備一套完善的設備體系并形成覆蓋各個領域的高技術人才團隊。因此,遺產文化的進步與繁榮不能僅僅依靠一個專業或者一個民族,只有頻繁、高效的交流合作,才能有效推動新技術、新內容的產生,促進遺產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內容再生。
第二,推動相關學科發展。文物數字化的數據成果不僅為文化遺產價值再生賦能,還促進了考古、美術、融媒體傳播、文創開發等多領域研究。例如,利用形狀文法解碼敦煌裝飾圖案視覺形態,充分借鑒敦煌壁畫的以線塑形的特點應用于現代數字視覺圖形設計;利用數字攝錄、復原處理肌理和用數字軟件工具模擬壁畫質感肌理的方法,應用于當今敦煌數字視覺的美學表現中。如今,以敦煌文化為原點的輻射型文化圈正在逐漸形成,這是中國敦煌研究院在科學教育和人文融合與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個大膽創新。
第三,要注重人才培養。無論是文物數字化還是文化遺產保護都離不開人才,未來文化遺產數字化工作的關鍵除了科技的進步外,人才的培養也至關重要。對于現有人才,應該實行特殊人才招募制度,給予特殊人才特殊優待,相關單位應制定合理的人才制度,吸引相關人才投入到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建設中來,增加人才間的交流合作,促進人才有效流動,保障數字化工作。如在教育領域,學校可有針對性地開設文化遺產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相關專業,組織開展相關專業課題研究,積極與博物館、歷史文化景區等相關社會機構展開合作,共同培養數字化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專業人才,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總之,數字敦煌通過搭建文化數據庫、創新數字文物傳承模式、打造遺產瀏覽新場景,助力學科突破,實現了敦煌文明的永久保存和永續傳承。數字化時代,應對文化遺產進行探索性、突破性的開發,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人們帶來更加豐富、新奇的體驗,助力相關行業實現突破性發展。
(作者單位? 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