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影
黃河流經中國9省(區),黃河流域有極為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創新和完善黃河文化資源開發和保護,可以推進黃河流域社會文化和旅游經濟發展。本文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黃河文化資源保護優勢,并對保護路徑進行探析。
文旅融合背景下黃河文化資源保護優勢
旅游產業發展帶動黃河文化資源保護
文旅融合是文化旅游產業相關要素的互相滲透和交叉融合,在黃河文化資源保護方面,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和應用具有代表性。黃河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是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景觀遺產、建筑遺址等)。這類文化資源結構性強,游客承載力強,較早成為旅游產業發展的資源,例如楊家嶺革命舊址等紅色景觀,由地方財政撥款作為保護資金。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飲食文化等)。這類文化資源的表現性強,也由旅游產業發展實現了保護和傳承,如皮影戲和道口燒雞等,這些文化資源逐漸受到重視和保護。
黃河文化資源保護有法可依
2022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從2023年4月1日開始施行,為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提供法律支持,也為黃河文化資源保護提供了綱領性的指導。該法第八章第九十一條至第九十九條,詳細規定了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政策、相關措施和責任主體,提出“加強統籌協調”“推動文化體系建設”;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化和旅游等主管部門”的主體責任,并“支持單位和個人參與”;謀劃“調查和認定”“記錄”“建檔”“建立黃河文化資源基礎數據庫,推動黃河文化資源整合利用和公共數據開放共享”的保護方案,推動旅游業加入黃河文化資源開發保護行列,也確定了黃河文化作為旅游產業資源的開發方式和保護措施。
數字技術助力黃河文化資源保護和宣傳
在黃河文化資源保護方面,利用數字技術助力保護和宣傳。例如山東衛視打造的《黃河文化大會》節目,將虛擬成像和現實舞臺相結合,并添加了諸多黃河文化元素,以視覺手段呈現全景式黃河畫卷,展示黃河文化的價值,也激發了觀眾保護黃河文化的意識。許多旅游公司不僅為《黃河文化大會》提供節目資料,還將成品節目用于旅游產品宣傳,通過旅游產品的銷售,達到宣傳黃河文化、保護黃河文化的目的。
文旅融合背景下黃河文化資源保護路徑
明確保護主體,發動各方力量
旅游經濟發展依托旅游產業經營和文化資源開發,黃河流域旅游產業經營以游覽和文化娛樂業為主要產品。黃河流域各地政府和文旅部門、旅游產業經營者是黃河文化資源保護的主體。文旅融合背景下,黃河文化資源保護的主體不僅限于以上三者,還應包括文旅經濟發展的其他參與者。例如,黃河流域鄉村居民、游客、關注黃河文化資源開發和保護的社會團體和公眾等。
黃河流域的居民是黃河文化的承載者,他們的生活方式直接影響到黃河文化資源的變化情況。保護黃河文化資源,需要當地居民從日常生活入手,全力配合政府機構,將文化保護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黃河文化資源的實際使用者是游客。在進行參觀和體驗的同時,這些游客置身于文化資源之中,與文化資源產生了互動,這種互動可能造成資源損耗,游客也應有意識地進行保護。
首先,應通過政府社會治理行為將黃河文化保護與居民生活融合,這樣能夠有效提升黃河流域居民對文化保護的能力。甘肅已經全面開啟“文化治理”,就是將文化保護內化到社會生活的典型,值得借鑒。其次,應通過游客須知、游客守則、景觀講解等方式,向游客宣傳黃河文化資源保護的必要性,使游客主動參與保護。最后,應對黃河文化資源進行廣泛宣傳,在全社會掀起公眾對黃河文化的感知和認同,調動公眾對黃河文化保護的積極性。
加強溝通協作,構建保護機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對黃河文化資源保護進行了提綱挈領式的指導,不僅明確主體責任,提出基本方向,還強調各級政府和單位的溝通協作。這是由黃河文化的結構特征和文化資源保護工作機制決定的。一方面,黃河文化是黃河流域各地區文化產物的集合,既有時間上的傳承特征,又有空間上的區域特征,傳承是文化保護的主要方式,因此,各級政府和單位要通過構建保護工作的連續性機制,以確保文化傳承的穩定性。各級政府和單位也要關注區域文化特征,關注黃河文化資源的實際價值,探尋符合黃河文化資源特征的保護方法。另一方面,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并非一個或幾個政府部門或單位就可以實現,龐大的黃河文化資源的保護需要黃河流域各地政府統一目的、探索能夠廣泛推行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使黃河文化資源得到保護,以防出現資金、人力短缺而無法進行有效保護的問題。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黃河文化資源保護應重視各區域溝通協作,要踐行這一思路,需要各地區行政機構聯合,構建共同保護機制。一方面,將黃河流域共有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資源進行統籌謀劃,達到資源開發和保護機構的共用,成立文化融合發展協商機制,授權資源管理委員會進行文化資源保護經營,爭取政策、資金、管理方面的統一和協調,打破區域壁壘,實現同類資源的共同保護。另一方面,民間特有的民俗文化資源、藝術文化資源,交由專門的從業者和社會團體進行保護,政府進行監管,這樣不僅能夠維護區域文化的特殊性,還能夠確保文化資源的傳承發展。
利用信息技術,保證數據安全
以信息數據為載體,黃河文化資源的傳播廣度和辨識度迅速得以提升,但在保護方面很容易出現漏洞,即存在數據信息安全風險。一方面,數字化的文化資源在計算機上存儲,在互聯網中傳輸,很容易被盜用和非法傳播,文化資源作為文化遺產的產權屬性無法被有效保護。另一方面,數字化的文化資源很容易被非法竄改,竄改后的文化資源在互聯網上繼續傳播,很容易誤導受眾對黃河文化價值產生誤解,不利于實現黃河文化體系建設。
文旅融合背景下,保證黃河文化資源數據信息應用安全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培養和引進數字化人才,憑借人才能力和技術,對黃河文化資源存儲和傳播載體進行再建設,提高門戶網站的防護能力,提高數字文化資源的防破譯能力,保證數字資源在流通過程中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加強網絡文化監管,定期對數字化的黃河文化資源進行安全檢查,發現漏洞立刻進行維護和追責,以保證數字文化資源傳播和應用的安全性。
(作者單位 長春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