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琦

在韓國,考進最頂尖的三所大學,然后進入財閥公司工作,才能談得上成功人生。第一步走錯,就意味著失敗。
金藝林是韓國首爾市一名高中生,她感到非常焦慮。離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只有不到一年時間,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17歲女孩的奮斗計劃卻被一項旨在減輕學生壓力、減少家長教育支出的政府舉措嚴重干擾了。
2023年7月,韓國政府宣布取消大學修學能力測驗中的“超綱難題”(又稱“殺手試題”),即課堂上沒有涉及到的問題。大學修學能力測驗是一項以難度大而著稱的大學入學考試,也被稱為“韓國高考”。
“我很擔心它對我的未來產生潛在影響。”金藝林說,“韓國高考是以相對評價為基礎的,降低試題難度肯定會導致不受歡迎的結果,對成績好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這是韓國數十年來打擊蓬勃發展的私立教育行業的最新舉措。盡管2022年全國學生總人數有所減少,但韓國在私立教育上的國民支出飆升至創紀錄的26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400億元),使韓國成為世界上養育孩子花費最高的國家。巧合的是,韓國也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這引發了人們對其經濟的嚴重擔憂。
隨著人口危機的迫近,韓國當局將目標瞄準了國內的營利性補習學校,大約有80%的韓國學生參加了這種課外輔導班。僅在首爾就有2.4萬多所補習學校,其數量是首爾便利店的三倍。
然而,幾十年的改革只是加劇了對補習學校的系統性依賴。專家和學生們認為,這項新舉措同樣未能從根源上解決韓國的教育問題,愈演愈烈的競爭文化讓該問題變得更加嚴重,而這種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韓國不平衡的勞動力市場。

金藝林說:“當補習學校提供了大量的獨家教輔資料時,你很難憑自己的能力去準備考試。”她自己也參加了課外輔導班,她說:“事實上,其他人都在補習,這讓我覺得,如果我不去補習,我就會錯過一些東西。”
雖然關于“超綱難題”的新政策是為了讓考試變得更容易,但實際上,它讓成千上萬像金藝林一樣的高中生以及為他們深度投資的父母和老師感到不安。學生們希望能在一流大學和未來雇主的眼中顯得卓爾不群。
“這么做治標不治本。”金藝林說,“如果不弱化對學歷的重視,韓國的教育將永遠過熱。”
| 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
幾十年來,韓國領導人一直試圖緩解學業焦慮問題,從對補習學校實行宵禁,到20世紀80年代徹底取締補習機構。不過,這些都無法改變人們對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執著。所有韓國人都將這個八小時的考試視為決定一個人一生成功與否的最關鍵因素。
韓國高考通常在11月舉行,高考當天,全國都處于高度戒備狀態,因為大約會有50萬名學生參加考試。這一天,飛機會停飛以減少噪音,地方企業和股票市場營業時間推遲,警察負責護送趕時間的考生。與此同時,父母和祖父母們紛紛涌向寺廟祈禱孩子們考試取得好成績。
每年高考季,約有20%的考生是為了進入理想大學——首爾那幾所被視為“韓國常青藤”的大學——而再次參加考試的。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從其他大學畢業沒有意義。這是社會主流價值觀。”韓國外國語大學研究課外輔導影響的崔泰教授說,“在韓國,這與成功的標準密切相關。你想要穩定的生活,而穩定的生活意味著要在財閥公司工作。”財閥公司指的是主導韓國經濟的、往往由家族經營的大型企業集團。這些公司幾乎只從韓國最頂尖的三所大學招聘員工。對大多數韓國最聰明的學生來說,進不了財閥公司就意味著失敗。
“這是一個整體的社會問題。”崔泰說,“你貼一個創可貼,就以為治愈了傷口。但事實并非如此,這個問題是與韓國社會各個部分交織在一起的。”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政策系副教授索尼婭·埃克斯利說:“根本問題真的不在于教育政策。”她指出,韓國“勞動力市場兩極分化”才是真正的問題癥結所在。
“頂級公司的工作崗位數量有限。高質量就業很難實現,而且競爭非常激烈。”埃克斯利解釋說,“這使教育系統產生了‘滴漏效應’。所以,人們拼命地想進入頂尖大學,以便能獲得一份頂尖的工作。”
然而,就算韓國家庭承擔了巨大的經濟負擔來支付高昂的私立教育費用,他們對孩子前程的投資在今天的勞動力市場上也不一定能得到回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缺乏與其學位相稱的機會感到不滿,干脆放棄了就業。2023年6月的一項政府調查顯示,20多歲的失業者有35.7萬,并且他們沒有積極地找工作,這一數字與前一年相比增加了11%。
過去的教育改革并沒有降低學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反而加劇了家長和學生的不安,并將他們進一步推入補習學校的懷抱,使他們認為課外輔導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最近一輪措施預計將會產生類似的效果。
“家長們知道考試在各個方面都變得更容易了,但他們仍會想‘現在該怎樣給我的孩子爭取一個名額?’‘如何確保孩子最終能進入這些大學?’等等。”埃克斯利說,“這并不能解決大家都想上名校,而名校招生名額太少的問題。”
她補充說:“回顧韓國歷史,你看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們變得愈發局促不安,而私立教育行業對此作出了回應,找到新方法來幫助這種處于焦慮中的父母。”
| 學業誘發的壓力 |
長期以來,補習學校一直給那些處于緊張備考狀態中的學生及其家長提供安全感,比如去年11月剛高考完的大邱市高中生李同學。他說:“當課程變化時,我的補習老師會分析變化是什么,并預測這種變化將對韓國高考產生怎樣的影響。”
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模式不利于多數學生的健康,他們發現自己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學業壓力和期望。李同學說,雖然學生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殘酷內卷”的教育體系,但他們并不喜歡。
他說:“父母或老師總教導我們要比別人更優秀。比如,他們會說‘坐在你旁邊的同學是你學業上的敵人’。補習導致的壓力和氛圍令我們大多數人感到窒息。但與此同時,令人感到矛盾的是,我們知道自己必須去補習,以便跟上快節奏的課程,并為最終的高考作準備。”
對于韓國的中學生來說,社會對成績的重視有時是過分的,他們中1/3的人表示,由于學業壓力,他們曾有過自殺念頭。
被困在這場激烈競爭中的學生們希望韓國政府能以更全面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僅僅去調整一個破碎系統的某個部分。
李同學說:“與其指責補習學校,不如更多地關注根本問題,以及學生們對這種考試的感受——人生中一場八個小時的考試能決定他們一生的軌跡。”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