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阿胖 洪新寶
早在2005 年, 美國高血壓學會就對高血壓疾病提出了全新定義, 即高血壓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且會不斷進展的心血管綜合征, 高血壓的出現將導致患者群體的心臟及血管發生明顯的改變。在實際治療中, 將高血壓分為了正常血壓、正常高值血壓以及1、2、3 級高血壓, 然而除此之外, 還可以根據患者群體合并出現的心血管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傷以及合并性疾病, 將高血壓分為四個不同的等級, 也就是低危、中危、高危與極高危。高血壓不僅會導致人體面臨脂肪及糖代謝紊亂, 還將在長時間作用下致使人體的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出現功能性及器質性改變, 對于某些特定人群來說, 高血壓會直接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1-3]。鑒于此, 本研究選取本院2020 年3 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壓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旨在分析非洛地平緩釋片聯合氫氯噻嗪治療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的影響,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100 例高血壓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50 例。對照組男32 例, 女18 例;年齡46~76 歲, 平均年齡(50.15±9.52)歲。觀察組男30 例, 女20 例;年齡45~77 歲, 平均年齡(50.14±9.5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后確診為高血壓;②入選患者年齡≥18 歲;③進組前患者并未接受過類似臨床試驗或未服用過非洛地平緩釋片。排除標準:①各類繼發性高血壓, 如腎源性高血壓、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等;②罹患嚴重心、腦、腎等重大器官性疾病者;③罹患精神疾病者或無法與外界順利溝通交流者。
1.2 方法 要求兩組患者控制飲食, 自律生活, 做到早睡早起, 空閑時間進行適度的鍛煉, 對照組服用非洛地平緩釋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0415, 規格:5 mg×30 片), 口服, 10 mg/次,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氫氯噻嗪(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4020796, 規格:25 mg×100 片), 口服, 12.5 mg/次, 1 次/d。兩組均治療8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24 h 平均收縮壓、24 h 平均舒張壓)、生活質量以及三餐后血壓下降幅度、PPH 發生情況。利用生活質量量表(QLQ-C30)對患者功能領域生活質量進行評估, 該量表中包括了軀體、認知、情緒、角色、社會功能等方面, 滿分為100 分, 分值越高則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24 h 平均收縮壓、24 h 平均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24 h 平均收縮壓、24 h 平均舒張壓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24 h 平均收縮壓(134.15±10.22)mm Hg、24 h 平均舒張壓(83.49±8.59)mm Hg 均低于對照組的(146.69±12.36)、(87.69±9.66)mm Hg,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s, mm H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 ±s, mm Hg)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8 周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8 周后24 h 平均收縮壓 24 h 平均舒張壓 24 h 平均收縮壓 24 h 平均舒張壓對照組 50 163.69±13.13 90.51±12.69 146.69±12.36a 87.69±9.66a觀察組 50 163.71±13.51 91.12±13.25 134.15±10.22a 83.49±8.59ab t 0.007 0.235 5.529 2.297 P 0.994 0.815 0.000 0.024
2.2 兩組患者三餐后血壓下降幅度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早餐、午餐、晚餐后血壓下降幅度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早餐、午餐、晚餐后血壓下降幅度均小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早餐后血壓下降幅度(21.19±4.15)mm Hg、午餐后血壓下降幅度(25.36±5.06)mm Hg、晚餐后血壓下降幅度(24.32±5.03)mm Hg 均低于對照組的(25.36±5.16)、(27.89±5.29)、(27.39±6.95)mm Hg,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三餐后血壓下降幅度比較( ±s, mm Hg)
表2 兩組患者三餐后血壓下降幅度比較( ±s, mm Hg)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8 周后比較, bP<0.05
時間 分類 對照組(n=50) 觀察組(n=50) t P治療前 早餐 29.69±5.23 31.25±6.69 1.299 0.197午餐 31.56±7.15 29.98±6.25 1.176 0.242晚餐 31.09±4.59 30.15±6.11 0.869 0.387治療8 周后 早餐 25.36±5.16a 21.19±4.15ab 4.453 0.000午餐 27.89±5.29a 25.36±5.06ab 2.444 0.016晚餐 27.39±6.95a 24.32±5.03ab 2.530 0.013
2.3 兩組患者三餐后PPH 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早餐、午餐、晚餐后PPH 發生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觀察組患者早餐后PPH 發生率30.00%、新增發病率4.00%均低于對照組的60.00%、16.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午餐、晚餐后PPH 發生率以及新增發病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三餐后PPH 發生情況比較[n(%)]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軀體、認知、情緒、角色、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軀體評分、認知評分、情緒評分、角色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軀體評分(81.11±8.57)分、認知評分(86.95±8.45)分、情緒評分(85.69±9.44)分、角色評分(81.48±7.28)分、社會功能評分(78.29±5.44)分高于對照組的(70.22±9.52)、(75.65±8.52)、(75.98±8.56)、(71.42±7.48)、(70.18±5.5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s, 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8 周后比較, bP<0.05
指標 時間 對照組(n=50) 觀察組(n=50) t P軀體評分 治療前 61.54±7.41 60.79±7.81 0.493 0.623治療8 周后 70.22±9.52a 81.11±8.57ab 6.012 0.000認知評分 治療前 60.59±7.41 60.98±7.89 0.255 0.799治療8 周后 75.65±8.52a 86.95±8.45ab 6.659 0.000情緒評分 治療前 62.59±5.98 61.59±5.62 0.862 0.391治療8 周后 75.98±8.56a 85.69±9.44ab 5.388 0.000角色評分 治療前 60.19±5.48 60.57±5.41 0.349 0.728治療8 周后 71.42±7.48a 81.48±7.28ab 6.815 0.000社會功能評分 治療前 60.15±4.11 60.11±4.19 0.048 0.962治療8 周后 70.18±5.56a 78.29±5.44ab 7.372 0.000
從醫學角度分析, 高血壓是一種處于不斷進展狀態的心血管綜合征, 其誘發因素較多,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生活質量乃至生命安全等構成了直接影響。現代醫學認為, 高血壓的治療以控制血壓為最終目標, 爭取盡可能地將患者的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 避免持續性高血壓狀態導致患者出現的腦、心及腎臟等器官損傷問題, 避免高血壓患者出現病殘及病死。
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罹患高血壓的患者在近幾年中呈現出了明顯的上升趨勢, 多數高血壓患者都是原發性高血壓。對大量高血壓患者進行深入研究后可知, 原發性高血壓有著十分明顯的遺傳性傾向, 分析遺傳特點后可知:①高血壓疾病具有典型的家族聚集性特點, 近親之間出現高血壓的幾率要高于遠親, 換言之高血壓現象更容易在近親中出現;②單卵孿生子之間的血壓水平要比雙卵孿生子更為趨近;③在領養關系中不存在血壓水平方面的必然聯系;④普通民眾中約有20%~40%的人都會出現血壓變異, 且這種變異情況與血緣有直接關系。除了遺傳因素外, 民眾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也有可能誘發高血壓, 科學研究認為,伴隨著體重的增加, 人體的血壓水平也會隨之升高, 而控制體重, 采取減重措施后血壓將出現明顯的回落跡象, 因此提倡減重、管理身材在血壓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4-6]。每天攝取鹽量<3 g 的人更有可能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同時鈉元素、鉀元素、鈣元素等物質的攝入也有可能加大民眾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高血壓的出現將誘發多種疾病, 比如心腦血管疾病等, 根據相關研究數據, 高血壓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 還可能會發生PPH, 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了進一步的影響,高血壓患者之所以會出現PPH, 與以下因素有著直接關系:①外周血管阻力出現了下降;②患者的壓力感受器敏感度降低;③患者的交感神經功能代償不全;④體液機制干預。研究指出, 高血壓患者出現的PPH與其晝夜節律性有關, 在24 h 內人體的血壓會出現兩個不同的峰值, 時間節點分別是上午的6:00~10:00、下午2:00~8:00。絕大多數高血壓患者在早餐前就已經接近了血壓的峰值, 而進餐后, 血壓將出現明顯的降低,若早起時患者立即服用降壓藥物, 將導致機體血壓出現進一步的下降, 并加重PPH 癥狀[7-9]。因此, 在選擇藥物為患者進行治療時, 需避免PPH 的發生。
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的逐漸加大, 高血壓疾病已經成為了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 作為嚴重影響民眾健康生活的慢性疾病, 若不對高血壓實行合理的治療與控制, 終將誘發患者出現心腦血管以及腎臟類疾病。因此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 必須長期合理的應用抗高血壓藥物, 盡量避免發生并發癥, 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以利尿劑、β 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離子拮抗劑以及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等五類藥物為主。通常情況下, 心內科在為高血壓患者提供治療時, 往往會選擇利尿劑作為基礎藥物, 此藥適合應用于治療心功能不全, 具有較好的降壓效果;而在針對心律失常、心絞痛等方面, β 受體阻滯劑療效更加明顯, 且能夠對高血壓實現進一步控制;鈣離子拮抗劑的作用在于控制機體的鈣儲存情況, 確保高血壓患者平滑肌中的鈣離子濃度能夠有效降低, 減弱其興奮度, 盡量減輕患者心肌的收縮能力, 擴張其血管, 進而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根據鈣離子拮抗劑的藥效特點, 它更適合應用于治療收縮期的高血壓患者以及心絞痛患者, 降壓能力較強,且不會對患者胃腸系統構成嚴重的影響, 并不會讓高血壓患者出現其他不良反應, 因此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24 h 平均收縮壓、24 h 平均舒張壓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24 h 平均收縮壓(134.15±10.22)mm Hg、24 h 平均舒張壓(83.49±8.59)mm Hg 均低于對照組的(146.69±12.36)、(87.69±9.66)mm Hg, 差 異 具 有 統 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早餐、午餐、晚餐后血壓下降幅度均小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早餐后血壓下降幅度(21.19±4.15)mm Hg、午餐后血壓下降幅度(25.36±5.06)mm Hg、晚餐后血壓下降幅度(24.32±5.03)mm Hg 均低于對照組的(25.36±5.16)、(27.89±5.29)、(27.39±6.95)mm Hg,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觀察組早餐后PPH 發生率30.00%、新增發病率4.00%均低于對照組的60.00%、16.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午餐、晚餐后PPH 發生率以及新增發病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 周后, 兩組患者軀體評分、認知評分、情緒評分、角色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軀體評分(81.11±8.57)分、認知評分(86.95±8.45)分、情緒評分(85.69±9.44)分、角色評分(81.48±7.28)分、社會功能評分(78.29±5.44) 分 高 于 對 照 組 的(70.22±9.52)、(75.65±8.52)、(75.98±8.56)、(71.42±7.48)、(70.18±5.5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為高血壓患者聯合應用非洛地平緩釋片與氫氯噻嗪, 不但能夠更好地穩定患者的血壓水平, 還可以降低PPH 發生率。非洛地平具有減弱人體興奮-收縮耦聯、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同時此藥還可以減輕血管緊張素Ⅱ與α1腎上腺素能受體的血管收縮反應, 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具有較為理想的應用效果。氫氯噻嗪則是通過排鈉、減少細胞外容量來減少人體外周血管阻力, 此藥物的降壓效果相對更為緩慢, 但是藥效時間相對更長, 作用時間也更久, 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 具有較強的減壓作用[10-15]。
高血壓患者多為中老年患者, 而老年性高血壓的特點是血壓波動較大, 隨著疾病的發展容易出現靶器官并發癥, 同時也容易導致患者出現體位性低血壓, 針對此類高血壓患者, 臨床治療應使用降壓效果平穩、降壓效果理想且不良反應小的藥物。非洛地平緩釋片是第二代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 此藥物有較為理想的口服吸收率, 同時生物利用度也較高, 對人體的小動脈平滑肌具有較高的選擇性, 可顯著降低高血壓患者的冠狀血管和腎血管的阻力, 擴張血管的效應更加溫和、持久, 便于24 h 內控制血壓, 避免患者的血壓出現異常的波動;而噻嗪類利尿則可以降低高血壓患者平滑肌細胞內的Na+含量, 同時可以通過Na+-Ca2+交換機制來減少細胞中的Ca2+含量, 降低血管對縮血管物質的反應性, 讓血管得以舒張, 從而更好地降低血壓, 同時還可以降低高血壓患者出現低容血量、低血鉀、空腹血糖及血尿酸(UA)水平等不良反應的幾率。氫氯噻嗪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則與藥物應用劑量有著直接的關系, 臨床研究后發現, 為高血壓患者應用低劑量的氫氯噻嗪更能降低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為高血壓患者應用非洛地平與氫氯噻嗪, 更能有效控制患者的高血壓水平, 減少疾病對患者機體的影響[16-19]。而且二者聯合應用后, 非洛地平可減輕氫氯噻嗪的交感活性增強效應, 同時氫氯噻嗪具有理想的利尿效果, 在利尿作用的影響下所帶來的血容量相對較少, 可減輕非洛地平所引起的水鈉潴留影響, 兩組聯合應用后可更好地擴張血管及利尿, 在高血壓的臨床治療中, 聯合應用具有良好的協同降壓作用與控制成效[20-22]。
綜上所述, 針對高血壓患者, 應用非洛地平聯合氫氯噻嗪治療更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 且不會明顯增加患者臨床治療期間PPH 發生率, 幫助患者獲得較高的生活質量, 具有理想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