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蕓 李文平 王金香 陳瑞芳
良性乳腺腫塊主要發病原因是機體組織細胞異常增生, 導致周圍出現包膜, 與正常組織具有較清晰的界限, 病變類型包括脂肪瘤、乳腺纖維腺瘤等[1]。近些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環境等因素的變化, 導致該類疾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良性乳腺腫塊若不及時診治, 疾病繼續發展, 可能導致惡性病變, 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通常采取手術治療良性乳腺腫塊, 將腫塊完整摘除, 預后較佳, 但是傳統開放手術的切口較大, 術后可能影響乳房的美觀性, 甚至造成乳房畸形,且具有創傷大、疼痛感強等特征, 不利于術后恢復[2]。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進步, 許多學者研究表明, 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治療良性乳腺腫塊具有微創、疼痛感輕微、安全性高、恢復快等優勢[3]。為了進一步分析乳腺微創旋切術治療良性乳腺腫塊的效果, 本文選取62 例良性乳腺腫塊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詳情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20 年2 月~2022 年6 月江西省大余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2 例良性乳腺腫塊患者, 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1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68 歲, 平均年齡(43.26±9.20)歲;病程2~13.6 個月, 平均病程(4.56±3.20)個月;腫塊直徑0.80~1.98 cm, 平均腫塊直徑(1.41±0.50)cm。觀察組患者年齡21~69 歲, 平均年齡(43.82±9.16)歲;病程2~14 個月, 平均病程(4.63±3.52)個月;腫塊直徑0.82~1.96 cm, 平均腫塊直徑(1.38±0.46)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為首次患病, 符合《外科學》中對良性乳腺腫塊的判定標準;②腫塊最大直徑≤3.0 cm;③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②嚴重心腦血管疾病;③其他惡性腫瘤。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開放手術治療, 術前給予彩超檢查, 確定具體的手術部位, 局部麻醉后在病變位置作一長度為2~3 cm 的手術切口, 之后將皮下組織游離, 分離腫塊, 去除腫瘤后對殘腔進行仔細檢查,縫合手術切口, 加壓包扎。觀察組患者采取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治療, 依照術前彩超診斷結果選擇合適的操作路徑與手術切口, 局部麻醉后, 距離腫塊2 cm 左右的位置進入穿刺, 作一長度3 mm 左右的手術切口, 之后沿著麻醉路徑在腫塊正下方置入乳腺全自動旋切刀, 將刀槽打開, 使腫瘤處于刀槽中間部位, 之后超聲引導下準確定位病灶并清除干凈, 不縫合傷口,術后傷口加壓包扎。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手術指標 主要包括切口長度、切口愈合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
1.3.2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并發癥主要包括感染、切口裂開、皮下血腫及乳腺畸形。
1.3.3 VAS 評分 術后6、12、24 h 采用VAS 評分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價, 評分范圍為0~10 分, 0 分表示無痛, 1~3 分表示輕度疼痛, 4~6 分表示中度疼痛,7~10 分表示劇烈疼痛, 難以忍受[4]。
1.3.4 感覺神經功能恢復時間 記錄患者觸覺恢復時間(采用棉簽對患側乳頭、乳暈部位進行觸碰, 皮膚不下陷的前提下稍微用力, 進行觸覺評分)和痛覺恢復時間(患側乳暈與消毒后的針尖進行接觸, 同時與健側的痛覺相互對比)[5]。
1.3.5 乳房外觀評分 采用乳房外觀調查問卷從乳頭乳暈、切口瘢痕、色素沉著、乳房形狀等方面進行評分, 評分范圍為0~100 分, 評分越高對應的乳房外觀恢復越佳[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切口長度、切口愈合時間、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s )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s )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切口長度(mm) 切口愈合時間(d)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觀察組 31 4.18±1.20a 3.52±1.16a 14.26±1.75a 17.52±4.20a對照組 31 27.56±3.24 6.65±1.52 21.56±3.20 30.15±6.28 t 37.676 9.114 11.144 9.308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3.2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3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VAS 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6、12、24 h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 ±s, 分 )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 ±s, 分 )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觀察組 31 4.63±1.20a 3.52±0.85a 2.18±0.66a對照組 31 5.96±1.23 5.23±0.98 3.78±0.88 t 4.309 7.339 8.099 P 0.000 0.000 0.000
2.4 兩組感覺神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觸覺和痛覺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感覺神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s, min)
表4 兩組感覺神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s, 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觸覺 痛覺觀察組 31 146.28±15.20a 194.23±15.74a對照組 31 156.28±16.80 203.33±16.55 t 2.458 2.218 P 0.017 0.030
2.5 兩組乳房外觀評分比較 觀察組乳頭乳暈、切口瘢痕、色素沉著、乳房形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乳房外觀評分比較( ±s, 分)
表5 兩組乳房外觀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乳頭乳暈 切口瘢痕 色素沉著 乳房形狀觀察組 31 91.23±3.25a 92.20±3.15a 91.47±3.58a 91.66±3.45a對照組 31 84.26±3.55 85.39±3.47 84.20±3.45 85.46±3.49 t 8.063 8.091 8.141 7.034 P 0.000 0.000 0.000 0.000
近年來, 乳腺良性腫塊在女性中的發病率逐年遞增, 主要采取手術進行治療, 幫助患者預防腫塊惡化情況, 改善預后, 以往臨床上主要采取傳統開放手術進行治療, 可一定程度上根治疾病, 但是傳統開放手術的切口較大, 術后可能會有明顯的瘢痕, 不利于乳房的美觀性, 患者容易伴有焦慮、抑郁等多種不良情緒, 降低了生存質量[7,8]。隨著近年來微創技術的發展, 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廣泛用于乳腺疾病的治療中, 其具有微創、疼痛感輕微、安全性高、恢復快等優勢。
本次研究共納入62 例乳腺良性腫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照組應用傳統開放手術治療, 觀察組應用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治療。乳腺微創旋切術采用全自動旋切系統, 屬于真空輔助旋切活檢系統, 在超聲引導下及時探查病灶病變并進行切割, 具有良好的手術療效, 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 有利于術后縮短機體康復時間, 乳房美觀度佳[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切口長度、切口愈合時間、手術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 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未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 具有微創性特征, 手術切口明顯縮短, 在較小的手術切口條件下即可完成治療。同時乳腺微創旋切術依據超聲檢測技術, 實時定位病變組織范圍、大小等, 獲取更加精準的旋切目標, 對于腫塊直徑較小、較深的病變組織同樣可完成精確的手術治療, 從而明顯降低機體組織的創傷性, 以防對病灶周圍大血管造成創傷, 治療完成后無需進行切口縫合, 使得手術切口在短時間內即可獲得痊愈, 幫助患者改善預后。本次研究結果得知,觀察組術后6、12、24 h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利于緩解患者疼痛感, 其原因可能是在微創技術的干預下對于神經、肌肉、乳腺等造成的創傷小, 術后傷口恢復較快, 因此降低了疼痛感[10]。另外,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進一步證實了該操作方案的安全性較高, 并發癥少。此外,對比兩組患者乳房的感覺神經功能恢復時間可知, 觀察組觸覺和痛覺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乳頭乳暈、切口瘢痕、色素沉著、乳房形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在感覺神經功能恢復和乳房美觀度方面的優勢更大。
對本次研究的治療方案進行總結后得知, 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相比傳統手術明顯更具優勢, 是近些年臨床技術發展的重要體現, 相比傳統開放性手術, 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明顯縮小了手術切口,在超聲的輔助下, 較小切口便可完成病灶切除操作, 極大程度上減輕了對周邊組織的損傷, 體現了微創技術的治療安全性, 在此基礎上, 手術切口感染、皮下血腫等發生幾率明顯降低, 皮膚能夠在短時間內愈合,之后借助超聲引導探查病變組織, 降低了腫塊殘留的風險性, 保證了良好的手術治療效果, 減輕手術創傷造成的疼痛感, 利于患者術后身體的早日康復[11,12]。另外, 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距離腫塊2 cm 作為穿刺點做手術切口, 同時在超聲的輔助下便于將操作視野的清晰度提高, 及時清除干凈病灶, 對于部分病變部位較深的患者效果顯著, 且不必遞增手術切口數量,即可達到清除病灶的效果, 手術操作便捷, 耗時較短。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不會對乳房形狀造成明顯的影響, 在腺體深面完成各項操作, 手術完成后不會在乳房表面觸摸到硬結, 在超聲攝片的輔助下準確定位清除病灶, 以防對神經外側末梢造成影響[13]。
綜上所述, 對良性乳腺腫塊患者采取超聲引導下乳腺微創旋切術的療效顯著, 安全性高, 術后疼痛感較輕微, 創傷小, 值得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