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春
沂水縣許家湖獸醫站,山東臨沂 276400
螨蟲病是因癢螨和疥螨寄生在羊的皮膚表面而引起的體外寄生蟲病,病羊以巨癢、脫毛、逐漸消瘦和皮膚炎癥為主要臨床特點。該病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傳播速度快,發病率高,治療不及時或不得法,則很快傳遍全群。奶山羊的螨蟲病主要是疥螨病,感染后不但影響正常休息和采食,降低產奶量和奶品質,嚴重者還引起皮膚發炎,甚至導致死亡,給規模化養殖帶來很大危害。了解疥螨病傳播特征和生活史,分析羊群發病原因,做出正確診斷,并制定適合的防控措施,選用合理藥物,可有效治療和控制,降低發病率,減輕疥螨病的危害和造成的經濟損失。
螨蟲病的病原是螨蟲(疥蟲),屬不完全變態的節肢動物。寄生在羊身上的螨蟲有2 種:癢螨、疥螨。其生活史均包括卵、幼蟲、若蟲和成蟲4 個階段。
癢螨也稱吸吮疥蟲,長0.5~0.9 mm,呈長圓形或橢圓形,依靠吸盤寄生在羊皮膚表面、羊毛之間,主要危害綿羊。癢螨生活史10~11 d,雌癢螨將成熟卵產在羊毛之間,一生可產卵90~100 個;經3~4 d,卵可孵化出幼蟲;經2~3 d,吸血后變為若蟲;經歷2 次蛻皮,再經過3~4 d,可變為成蟲。
疥螨也稱穿孔疥蟲,比癢螨小,長0.2~0.5 mm,寄生在皮下,主要危害山羊。疥螨有口器,靠附節吸盤寄生在表皮深層自掘隧道內(圖1)。生活史15~20 d,雌疥螨在挖掘隧道時,將成熟的卵產在隧道內,一生產卵20~40 個;經3~7 d,卵可孵化出幼蟲,另辟新隧道并經數天蛻皮后,可變為小穿孔疥蟲,再次挖掘新隧道,蛻皮發育為成蟲[1]。

圖1 羊疥螨形態
奶山羊疥螨病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與病羊接觸,或用過病羊污染的用具、羊舍、舍飼欄圈等。工作人員如不注意殺蟲消毒、更換工作服、勤洗手,也可經工作服、觸摸羊體表面等直接接觸傳播[2]。
奶山羊疥螨病感染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秋末到來、年初開春的發病率較高。陽光照射不足,被毛厚而濕度大,環境陰暗潮濕、衛生不潔,飼養密度大,適合疥螨生長發育和繁殖,發病率較高。幼齡奶山羊抵抗力差,易感且癥狀較大齡奶山羊嚴重。
秋末到來年初春是枯草期,天氣相對寒冷,奶山羊為自身保溫安全越冬,被毛濃密,起很好保溫、保濕作用,而相對較恒定的皮膚溫度和濕度正適合疥螨生長和繁殖[3]。同時,奶山羊因缺少青飼料供應,體質和抗病力下降,易感染疥螨病。
飼養密度過大,羊只擁擠、直接接觸機會多,易發生該病。部分羊只病后沒及時隔離治療,健康羊接觸病羊用過的飼槽、水槽、器具,或健康羊和病羊飼養在同一圈舍和活動場,也會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此外,奶山羊生活環境陰暗潮濕、衛生不潔,沒有定時進行藥浴,都易引發疥螨病。
寄生在奶山羊體表的疥螨爬行,或在表皮深層組織挖掘隧道,吸取淋巴液、體液,產生毒素,刺激表皮或深層組織神經末梢,使皮膚產生劇烈癢感[4]。
發病初期,個別羊患病,背部、臀部、尾部、眼圈和口鼻周圍等被毛較長處的皮膚掉毛,局部皮膚增厚,失去彈性,發生龜裂。患羊表現不安,在墻角、柱欄或其他尖銳處摩擦蹭癢,有時直接用嘴啃咬患處皮膚。患羊在溫暖羊舍的夜間和清晨時,癥狀更明顯。隨病情發展,患處快速向周邊皮膚蔓延,患羊數量迅速增加。磨蹭嚴重的皮膚發生外傷,引發炎癥,皮膚表層組織發生漿液性浸潤后,出現結節和水泡,感染后化膿、破潰,嚴重者因全身感染而死亡[5]。
根據發病季節(秋末、冬季及初春多發),結合臨床癥狀(劇癢、皮膚病變)和傳播速度等可初步診斷。確診羊只需進行實驗室檢查。凸刃小刀碘酒消毒后,涂50%甘油水溶液,在患處和健康皮膚交界處,輕刮皮屑,待局部隱隱出血時,此時將皮屑放入10%氫氧化鈉溶液中,酒精燈煮沸,皮屑大部分溶解并沉淀后,檢查沉渣中有無蟲體。
小規模奶山羊養殖場(戶)如無實驗室檢查條件,可將皮膚刮取物放在玻璃平皿中,放在陽光下直曬;或放在熱源上輕輕烘烤,然后將玻璃平皿放在黑色紙上,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有無疥螨。
6.1.1 合理設計圈舍、活動場
奶山羊圈舍、活動場要通風透光。有條件的規模化養殖場可使用竹制或水泥預制、塑鋼漏風地板,做到羊糞與羊群分離[6]。
6.1.2 圈舍衛生與消毒
保持圈舍干燥和清潔衛生,勤清掃羊糞,及時運離羊舍進行無害化處理。圈舍、用具勤消毒,發現病羊,及時隔離治療。
6.1.3 藥浴
每年入秋后,選擇晴暖天氣對羊群進行藥浴。外地購入新羊全面檢查檢疫后,隔離飼養30~45 d,再次全面檢查確認無病后,方可與原羊群混養。如隔離期發現疥螨病,要在隔離區單獨飼養,采取有效治療措施,病羊和飼養管理人員接觸物品都應徹底清洗、陽光下曝曬和嚴格消毒。
奶山羊養殖場如發現病羊,先局部剪毛,清除痂皮等污物,羊毛和污物焚燒處理。然后,用溫熱肥皂水清洗。干燥后用藥物涂擦治療。可選用的藥物很多,常用的如下。
6.2.1 雙甲脒溶液
用雙甲脒配成0.025%~0.050%的溶液,藥浴、噴灑或涂擦[7]。防止藥液沾污皮膚和眼睛。但泌乳期奶山羊不得使用。
6.2.2 二嗪農溶液
初次藥浴時,可在1 L水中加入25%二嗪農溶液1 mL,補充藥液時,1 L水中加入25%二嗪農溶液3 mL,全身浸泡1 min。
藥浴后,藥物在皮膚、被毛有很強附著力,6~8 周內維持殺螨作用。棄奶期72 h。
6.2.3 40%巴胺磷溶液
500 mL(40%巴胺磷溶液)兌水1 000 L,藥浴或噴淋。嚴重感染疥螨的奶山羊藥浴時可輔助人工涂擦,1 周后再藥浴1 次[8]。羊休藥期14 d。
6.2.4 伊維菌素注射液(2 mL∶10 mg)
皮下注射,奶山羊每次用量為0.0 4 m L/kg·BW。泌乳期禁用。
6.2.5 阿維菌素片
奶山羊每10 kg體重1 次內服1 片(每片0.153 g,含阿維菌素3 mg、阿苯達唑0.15 g)。泌乳期禁用。
轄區內某小型奶山羊養殖場占地4 000 m2,建有標準化羊舍650 m2,磚鋪地面運動場760 m2。現存欄薩能奶山羊460 只,其中基礎母羊290 只。場內設施齊全,設備先進,實行標準化飼養,管理規范,嚴格按照當地奶山羊疫病流行情況,制定免疫程序、選購正規疫苗,實施免疫接種,是轄區內確定的市級奶山羊標準化養殖示范場之一。
2022年3月10日,飼養人員發現有3 只體重約50 kg的泌乳母羊表現不安,咩叫,采食量下降,不時用身體蹭磨羊舍墻壁。靠近觀察,發現2 只羊后軀、肩前等出現不同程度脫毛。飼養人員將可疑病羊隔離,分別給予200 萬U注射用氨芐青霉素肌內注射;在補充的精飼料中添加硫酸鋅30 mg,防止營養性脫毛;每天早晚對隔離欄各消毒1 次。3 d后,未見治療效果,大群中陸續出現類似病羊15 只。1 周后,飼養人員將疫情匯報給場長,同時上報給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50 min后,防疫人員到場,對病羊進行詳細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檢查。
防疫人員檢查發現,全場羊群精神狀態、采食狀況、體況、泌乳量等基本正常,患羊身體稍瘦,局部劇癢并脫毛。防疫人員牽出1 只表現最典型的隔離患羊,用薄竹片輕刮脫毛處和健康皮膚交界處,一直刮到出血,換用刀片刮下部分皮屑,放進玻璃平皿;點燃一張白紙,把放有病羊皮屑的玻璃平皿放在火焰上輕輕烘烤,然后將平皿放在事先鋪好的一塊黑色布條上。用普通放大鏡觀察玻璃平皿底部,發現有許多龜樣小蟲爬行。
刮取病羊部分皮屑或結痂組織,放在1 mL生理鹽水浸潤,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未發現致病菌;將病料分別接種到普通瓊脂培養基和鮮血瓊脂培養基上,37 ℃培養48 h,普通瓊脂培養基未見明顯細菌群落生長,鮮血瓊脂培養基也未見溶血環。繼續刮取病羊皮膚組織,放在載玻片上,加1 滴50%甘油,蓋上蓋玻片,搓壓使病料均勻散開,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大量近圓形的活動蟲體,背面有小刺,腹面見明顯四對肢。綜合發病情況和臨床、實驗室檢查結果,確診為山羊疥螨病。
所有病羊隔離,剪掉患病部位剩余殘毛,溫肥皂水清洗,干凈抹布擦干后,竹片輕刮皮膚至微出血。取40%巴胺磷溶液5 mL,兌水10 L涂擦皮膚。5 d后病羊精神狀態、食欲等逐漸好轉,不再劇癢、蹭墻。由于發現、隔離、治療及時,大群未再發現患羊。
養殖場綜合分析這次疥螨病發病原因,由于越冬前擔心羊群保暖問題,適當加大飼養密度。初春天氣轉暖,仍保持原有飼養密度,羊群擁擠,發生疫情。因此對羊群進行周轉,適當降低飼養密度。
近年來,我國奶山羊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水平逐步提高。雖然疥螨病致死率很低,但劇癢癥狀嚴重影響正常休息、泌乳性能,這一隱形損失不容忽視。臨床上要及時發現患羊,快速隔離,認真分析發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準確計量用藥劑量,選擇涂擦、噴淋、藥浴、皮下注射、內服等多種途徑,以取得滿意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