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務平
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蜂學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專一性細胞內寄生的新孢子蟲可引起牛、羊、豬和鳥類等多種動物發生新孢子蟲病,犬、狼、狐貍等犬科動物是其終末宿主。新孢子蟲病對牛的危害很嚴重,主要導致母牛懷孕期流產、產死胎以及新生犢牛的運動神經失調等,對全世界的養牛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1,2]。該病呈全世界分布,傳播方式主要包括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兩種,動物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基于新孢子蟲速殖子全蟲滅活研制的疫苗——Bovilis-Neoguard是默克公司生產的目前用于預防奶牛流產的全球唯一商品化疫苗,但因保質期短、生產成本高、不能切斷垂直傳播等缺點,未被廣泛推廣使用。磺胺類藥物對動物新孢子蟲感染急性期的蟲體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對寄生在組織器官中的包囊沒有效果,并且該類藥物具有較大的副作用,臨床使用該類藥物治療新孢子蟲病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目前尚未有有效的藥物和疫苗來治療和預防動物新孢子蟲病。通過定期的、分群體的對養殖場內奶牛進行血清學監測,可以準確掌握奶牛群體的新孢子蟲感染情況,從而制定和采取相應的新孢子蟲病防控措施。新孢子蟲抗體檢測可以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核酸檢測(NAT)等多種血清學方法來完成,其中ELISA是應用最廣泛的血清學檢測方法[3]。本研究主要是為了解福建省奶牛新孢子蟲病的流行情況,以期為福建省規模化奶牛場防控新孢子蟲病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從而降低新孢子蟲病對畜牧業造成的危害。
1.1.1 血清樣品
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從福建省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和龍巖市4 個地區的規模化奶牛場,通過頸靜脈采集健康奶牛全血1 472 份,其中漳州395份,南平410 份,三明351 份,龍巖316 份,詳細記錄樣品信息,包括地區、年齡、胎次、奶牛場場內或周邊是否存在飼養犬只或流浪犬只等。采集的樣品低溫運送至實驗室,使用離心機3 000 r/min離心,分離收集血清,然后置于-20 ℃冰箱保存待檢。
1.1.2 主要試劑
ID Screen? Neospora caninum Indirect ELISA抗體檢測試劑盒,購自愛德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置于4 ℃冰箱冷藏保存備用,使用前從冰箱取出恢復至室溫后,試劑盒均在有效期內使用。
1.1.3 主要儀器
高速離心機(Sorvall Legend Micro 17)和全波長掃描式多功能讀數儀(VARIOSKAN FLASH),均購自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ThermoFisher Scientific);電熱恒溫培養箱(DHP-9032),購自上海申賢恒溫設備廠,單道(ACURA 825 autoclavable)和8道(ACURA 855 autoclavable)可調節移液器,均購自普邁瑞士索科(SOCOREX)公司。
對采集的所有奶牛血清樣品檢測新孢子蟲抗體,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步驟操作,根據臨界值判定結果。每次試驗均設有陰、陽性對照,若有可疑孔,則進行復檢。
應用 SPSS 22.0軟件,對不同地區、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胎次奶牛的新孢子蟲抗體檢測陽性率情況進行統計學方差分析。
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對采自福建省漳州、南平、三明、龍巖4 個地區的規模化奶牛場1 472份血清樣品進行新孢子蟲抗體血清學檢測。根據臨界值對樣品檢測數據進行陰、陽性判定。結果表明:共110 份樣品呈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總陽性率為7.47%;漳州、南平、三明、龍巖4 個地區奶牛場的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分別為5.57%、5.12%、7.41%和12.97%,其中龍巖地區奶牛的新孢子蟲病流行較嚴重。經統計學分析,福建省不同地區奶牛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表1 福建省不同地區奶牛新孢子蟲抗體檢測結果
不同年齡階段的奶牛血清樣品均檢測到新孢子蟲抗體陽性,陽性率范圍為2.93%~9.56%。其中1~3 歲奶牛血清樣品的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最高,為9.56%;其次是3~5 歲奶牛血清樣品的陽性率,為8.56%;大于5 歲的陽性率最低,為2.93%(表2)。經統計學分析,不同年齡階段奶牛血清樣品的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差異顯著(P<0.05)。

表2 不同年齡階段奶牛血清樣品新孢子蟲抗體檢測結果
奶牛按照不同生產胎次分組,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最高的血清樣品來自≥3 胎次的奶牛,為9.50%;未產胎的奶牛血清樣品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為8.42%,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最低的血清樣品來自1 胎次的奶牛,為4.83%(表3)。經統計學分析,不同胎次奶牛血清樣品的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差異不顯著(P>0.05)。

表3 不同胎次奶牛新孢子蟲抗體檢測結果
新孢子蟲病對牛的危害嚴重,給全球畜牧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據估計,全球每年因新孢子蟲病給養牛業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2.89 億美元,最高可達到23.80 億美元[4]。新孢子蟲病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目前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希臘、巴西和日本等50 多個國家均報道有新孢子蟲病的發生[4]。我國于2003年在北京由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劉群教授團隊首次發現新孢子蟲病,隨后在新疆、內蒙古、甘肅、青海、河北、河南和吉林等多個省份均報道新孢子蟲病例[5~10]。2022年,Ying等對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的51 篇關于中國牛新孢子蟲的相關研究數據和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發現總計33 945 頭牛檢測新孢子蟲的感染率平均為13.69%[11]。
本研究結果顯示,福建省奶牛血清樣品新孢子蟲抗體總陽性率為7.4 7%,低于我國廣西(50.9%)、山西(13.60%)、河南(41.2%)、河北(37.34%)、青藏高原(18.6%)等省份或地區的感染率[12~16],在不同地區或者同一地區的不同奶牛場新孢子蟲感染率差異很大。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可能由于不同區域之間的飼養條件(放牧或舍飼)、奶牛場的基地建設和環境衛生狀況、生物安全和奶牛場場內或者周邊是否有犬只等情況存在差異,并且各個研究采用不同檢測方法的敏感性等,都會影響奶牛新孢子蟲的感染率統計結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1~3 歲的奶牛血清樣品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最高為9.56%,>5歲的奶牛血清樣品陽性率最低(2.93%);≥3 胎次的的奶牛血清樣品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最高(9.50%),產胎1 次的奶牛血清樣品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最低(4.83%)。經統計學分析,不同年齡階段奶牛血清樣品新孢子蟲抗體陽性率差異顯著(P<0.05),表明年齡因素對牛新孢子蟲易感有顯著影響。
感染犬排出新孢子蟲卵囊,一旦污染了食物或水,被不慎食入則是包括奶牛在內的中間宿主通過水平傳播的重要感染途徑。因此,本研究在采集樣品過程中,專門對奶牛場場內及周邊是否有飼養犬或流浪犬的問題進行了詢問,所有奶牛場場內均未飼養犬只,這可能是福建省奶牛新孢子蟲感染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顯示,鳥類也可以感染新孢子蟲,福建省奶牛場周邊鳥類較多,因此養殖場應加裝防鳥網。垂直傳播被認為是牛群中尤其是妊娠母牛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但有研究認為公牛感染新孢子蟲后,可以影響其精子質量,包括精液濃度和運動活力下降,因此牛場也應對公牛定期進行新孢子蟲的檢測。
綜上所述,福建省不同地區的規模化奶牛場普遍存在新孢子蟲感染,牛場應建立健全該病的檢疫隔離制度,采取綜合防控策略,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較好控制奶牛新孢子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