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彬
香河縣農業農村局,河北廊坊 065400
奶牛環形泰勒焦蟲病是由血液原蟲環形泰勒焦蟲引起的寄生蟲傳染病,一般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夏季多發,以發熱、體表淋巴結腫大和貧血為特征性臨床癥狀,主要由小亞璃眼蜱、殘緣璃眼蜱等蜱蟲傳播[1~3]。該病原體影響淋巴結、脾臟、骨髓和肝臟等造血器官[4],導致奶牛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造成嚴重經濟損失。2022年7月,香河縣某奶牛養殖場發生1 起奶牛表現發熱、消瘦、眼結膜充血黃染等多種癥狀的疫情,經臨床觀察、實驗室診斷確診為環形泰勒焦蟲病,通過對患病奶牛采取中西藥結合方法治療,有效控制疫情。
香河縣某奶牛養殖場感染環形泰勒焦蟲的5 頭奶牛。
瑞氏-吉姆薩復合染色液(由瑞氏粉、吉姆薩粉、甘油、甲醇和緩沖液組成),購自金克隆(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全血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購自邁杰轉化醫學研究(蘇州)有限公司;DL 2000 DNA、2×PCR Premix,購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RCK-40C生物顯微鏡,購自上海蔡康光學儀器有限公司;梯度PCR擴增儀,購自青島佳鼎分析儀器有限公司;ZF-288凝膠成像儀,購自上海金鵬分析儀器有限公司。
根據GenBank(JX845149.1)登錄的環形泰勒焦蟲表面蛋白P33基因序列設計特異性引物,上游引物F:5'-GCAACAAAACCCGATGACG-3',下游引物R:5'-AGAATACAGCGAATGAGGC-3'。預期擴增長度為750 bp。引物委托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對發病奶牛養殖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觀察患病奶牛臨床癥狀,進行初步診斷。
無菌采集患病奶牛耳靜脈血1 滴,滴于載玻片上,參照姚火春[5]的血液涂片制作方法,血液涂片干燥后經甲醇固定,用瑞氏—吉姆薩復合染色液染色,30 min后置于生物顯微鏡下(4×100倍)觀察病原體形態特性。
采集患病奶牛耳靜脈全血50 μL,按照全血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提取病原體DNA。以DNA為模板,利用特異性引物F/R進行擴增。PCR反應體系25 μL:Premix 12.5 μL,DNA模板0.5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加雙蒸水補至25 μL。反應條件:94 ℃3 min,94 ℃ 30 s,55 ℃ 1 min,72 ℃ 45 s,運行30 個循環,最后,72 ℃終末延伸8 min,4 ℃保存。取5 μL PCR產物以1.2%瓊脂糖凝膠進行電泳檢測。
對發病奶牛養殖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2022年7月初,香河縣某奶牛養殖場共存欄奶牛16 頭,圈舍飼養,每天飼喂田野收割雜草。初期3 頭奶牛開始發病,采取健胃消食、抗菌消炎治療3 d后未好轉,陸續有2 頭牛出現同一病狀,期間死亡1 頭犢牛,發病率31.25%,死亡率20.00%。查看患病奶牛體表,蜱蟲感染較嚴重,1 頭奶牛體表寄生200 余只成蜱。體溫升高達40.9 ℃以上,稽留熱,精神萎靡,食欲、反芻次數明顯下降,消瘦較快,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音亢進,眼結膜初期充血、后期黃染,磨牙,3 頭牛出現血尿,體表淋巴結(尤其是肩前及股前淋巴結)明顯腫大,尾根周圍等皮膚上布滿點狀結節。初步懷疑為殘緣璃眼蜱蟲傳播引起的環形泰勒焦蟲病(圖1)。

圖1 殘緣璃眼蜱蟲體視顯微鏡下形態特征觀察結果(10×20)
2.2.1 血液涂片鏡檢結果
血液涂片經瑞氏-吉姆薩復合染色液染色,鏡檢可見紅細胞形態多樣,大小不一,失去正常圓盤狀形態,邊緣呈棱角狀,紅細胞內充滿寄生蟲體,蟲體多位于邊緣,呈橢圓形、環形、梨形,偶見部分紅細胞內充有氣泡(圖2)。

圖2 血液涂片鏡檢(箭頭所指為紅細胞內蟲體,10×40)
2.2.2 PCR檢測結果
利用特異性引物F/R對提取DNA進行PCR擴增,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得到長度為750 bp擴增條帶(圖3),基本符合預期擴增大小。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觀察、血液涂片和PCR檢測結果分析,判定該奶牛場的患病奶牛感染了由環形泰勒焦蟲感染所致環形泰勒焦蟲病。

圖3 病原體PCR 檢測結果
該病主要由蜱蟲傳播引起,飼喂田間雜草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要停止飼喂雜草,切斷傳播途徑。首先消滅環境中傳播媒介蜱蟲,圈舍內用石灰或螨凈消毒,牛體用長效伊維菌素類藥物皮下注射滅蜱蟲。
中藥治療:黨參30 g、黃芪60 g、甘草25 g、白術30 g、升麻25 g、柴胡25 g、陳皮30 g,混勻水煮,開水沖調,候溫灌服。每天1 劑,連服7 d。
西藥治療:血蟲凈(主要成分為三氮脒、維生素B12、茶多酚、枸杞、紅景天、黃芪、柴胡、常山、青蒿等),全群混飼,血蟲凈250 g拌料250 kg,同時,患病奶牛肌注血蟲凈(使用前將該藥配制成5%的溶液),按0.2 mL/kg深度肌肉注射,1 次/d,連用5 d。同時靜脈注射0.9% NaCl和50% 葡萄糖、樟腦磺酸鈉注射液(10 mL)、維生素C注射液(10 mL)、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1 mL),1 次/d,連用3 d,進行補液、強心、消炎等對癥治療。
采取上述預防和治療措施后,跟蹤觀察7 d,患病奶牛逐步康復,未見新發病牛,10 d后回訪,疫情全部消滅,患病奶牛全部恢復正常。
牛環形泰勒焦蟲病是一種通過蜱蟲傳播的寄生性血液原蟲病。病牛初期表現體溫升高、食欲減退、輕微咳嗽,不愿走動。隨著病程延長,病牛很快出現消瘦乏力、體表淋巴結腫大、貧血等癥狀,機體免疫力下降而繼發感染其他病原體,嚴重者死亡。該次疫情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觀察和實驗室診斷確診,采取中西藥結合方法及時全群治療,有效控制蔓延。
在牛環形泰勒焦蟲病流行區接種牛泰勒蟲病裂殖體膠凍細胞苗是預防該病有效方法之一[6]。目前無特效藥用于牛環形泰勒焦蟲病臨床治療。防治原則是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一般發病2~3 d內治愈效果明顯,7 d后治愈難度增加。患病奶牛應及早使用血蟲凈等抗血液原蟲藥,配合補液、強心、緩瀉、健胃對癥治療,必要時可用抗生素治療以防繼發感染[7]。血蟲凈中三氮脒對家畜的焦蟲、錐蟲、梨形蟲及邊蟲(無形體)均有作用[8]。用藥后24 h內血中濃度峰值最高,但持續時間較短,主要用于緊急治療,預防效果較差。其作用機理是與細胞核不可逆結合,選擇性阻斷錐蟲、焦蟲等動基體的DNA合成或復制,不能分裂繁殖,促使動基體消失,殺滅血液原蟲,同時增強紅細胞攜氧能力,促進紅細胞再生[9]。
牛環形泰勒焦蟲病流行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地理環境、氣候特點、蜱蟲的種類及活動情況、飼養管理等。蜱蟲喜高濕高溫環境,夏季繁殖速度快[10],因此,牛環形泰勒焦蟲病與季節變換密切相關,具有明顯季節性和地域性[11]。據報道,我國該病主要發生在寧夏、新疆、內蒙古、甘肅等牛羊養殖數量多、氣候干燥地區。回顧和分析該次疫情發生可能的原因有:一是發病初期恰逢天氣炎熱,多雨潮濕,加上牛圈舍環境衛生條件較差,蚊蠅滋生較多,成為誘發環形泰勒焦蟲感染奶牛發生環形泰勒焦蟲病的因素。二是飼喂田間雜草,成蟲蜱和蜱蟲卵可能附著雜草上面感染奶牛,臨床觀察患病奶牛體表有蜱蟲分布可佐證。滅蜱蟲是該病治療首要任務之一,切斷傳播途徑,避免蜱蟲侵襲。根據該病流行特點、蜱蟲活動時間,有計劃滅蜱蟲,結合藥物定期驅蟲治療,可有效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