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夢圓
(華東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上海 200062)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寧夏地處中國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原區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地帶,東臨陜西,南連甘肅,西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六盤山和賀蘭山分據其南北,黃河穿省而過,營造了寧夏“兩山夾一河”的雄渾格局。“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寧夏處在古代地理上的河套平原地區,黃河水的灌溉讓寧夏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饒的農業地區,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譽。寧夏以其多樣的景觀、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向世人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人類文明的輝煌。
岳飛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讓賀蘭山聲名遠揚。詞中提到的“賀蘭山”到底在什么地方,人們說法不一,但這不影響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賀蘭山的大氣磅礴與蒼涼雄渾。賀蘭山地處銀川平原與阿拉善高原之間,南北走向。其西側平緩,登高遠眺,大漠風光一覽無余。其東側陡峭險峻,與銀川平原垂直落差可達2000米。賀蘭山山體北部以花崗巖為主,近看山石嶙峋,遠看山石如萬馬奔騰。資料記載,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得其名。賀蘭山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它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外流區與內流區、干旱地區與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賀蘭山的存在,阻止了西北沙漠對土地的侵蝕,削弱了南下的西伯利亞冷氣流,塑造了“塞上江南”,被稱為寧夏的“父親山”。
水洞溝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南角,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該遺址位于一個基底由第三紀三趾馬紅土構成的小凹地中,凹地內充填了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河湖沉積物。在水洞溝進行歷史探秘之旅的同時,沿途的西北風光也令人驚艷。靈武國家地質公園以巖溶地貌景觀及構造地質遺跡為特色,有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例如千萬年自然形成的大峽谷,蒼涼的戈壁灘,還有孤峰、峰叢、溶蝕洼地、石芽坪、漏斗群等。地質公園內褶皺數量眾多,并以大型箱狀褶皺、復式褶皺為主。水溝洞地質遺址十分典型,又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是一個集考古、科研、科普教育、娛樂休閑、旅游觀賞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

靈武國家地質公園
中衛沙坡頭地處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此處沙丘縱橫,高低起伏。黃河從沙坡頭流過,與生活于岸邊和水中的生物共同構成河流濕地生態系統。沙坡頭集廣袤的大漠、波濤洶涌的黃河、挺拔的高山、蒼翠的綠洲為一體,既有江南之美,又不乏北國的大好風光。沙坡頭的景觀奇特瑰麗,揚名中外,享有“中國沙漠之都”的美譽,被旅游界專家譽為“世界壟斷性旅游資源”。浩瀚的黃金沙海之畔,滾滾黃河之水奔流而下。站在黃河南岸瞭望,巨大的沙山如同高空懸掛的黃金瀑布,造就了一幅壯美而夢幻的河岸奇觀。

沙坡頭
寧夏是中國游牧民族的藝術畫廊,擁有壯麗的自然景觀、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品黃河文化,鑒大漠風光,這片位于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寶地,每一步都是一段新的發現,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新的啟發。前往寧夏,你將在大自然與文明的交匯處,深刻領略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奇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