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盈
(中山市第一中學,廣東 中山 528400)
在當今科技革命、技術進步、產業格局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跨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是各國人才培養的共同目標。《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確立了學生適應當今與未來發展最關鍵的六大素養,并強調對學生的“整體效應”。[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趨勢引起了人們對跨學科課程的重視,例如《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時容量不少于課程總課時的10%。[2]
研學旅行以真實情境為依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3]為跨學科融合課程的實施提供了載體。然而,當前的研學活動設計多為單一學科的研學,學科交融的綜合研學較少。[4]缺乏學科融合的問題解決將導致學生知識與能力碎片化、淺表化,難以構建起應對真實情境的認知體系和促進高階能力的發展,不利于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以設計學科交叉的研學活動為核心,構建了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實施模型,并以“延五桂馨香,促沉香小鎮”為主題設計了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案例。
研學旅行的本質是引導學生對真實情境問題或現象進行科學探究,在“做”中提升核心素養。與單一學科主題的研學活動不同,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需要將所涉學科內容有機整合。對此,筆者構建了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實施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由內外兩層構成,內層主要闡釋由跨學科大概念牽引下各學科間的交融機制;外層主要闡釋以學科交融為“錨點”、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實施流程,包括“擬定主題—制定目標—組織內容—設計方案—實施過程—總結評價”六個步驟。

圖1 核心素養導向下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的實施模型
第一步,擬定主題。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并非涉及學科越多越佳,而應在保證學習深度的基礎上盡可能覆蓋多個學科內容。教師需基于研學地點的資源特點,選擇具有開放性、復雜性和跨學科性的研究性問題,[5]結合學情與教學中的重難點擬定研學主題。
第二步,制定目標。從學習者身心發展規律出發,以認知為基礎,在情感深化和意志動力的助推下自然改變其行為。[6]培養核心素養可認為是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系統聯結的過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研學活動目標可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展開。
第三步,組織內容。跨學科大概念超越各個學科的界限,同時建立了學科間的連通性和統一性,是反映科學本身的上位思維方法或工具。[7]因此,組織跨學科主題研學內容的關鍵思路是把跨學科大概念作為連接各學科的“線索”,將其與核心主題加以匹配,使核心主題細化為多個具體的活動內容。
第四步,設計方案。教師應針對活動內容提出各個跨學科主題的驅動性問題,并將其拆解為具有層次性和關聯性的子問題。此外,教師還需為學生提供活動任務單、工具使用指南等活動支架,促進研學任務的達成。
第五步,實施過程。跨學科主題研學即學生在科任教師、社會人士的指引下,在問題情境的驅動中展開自主認知、分工合作、探究思考和實踐體驗的活動過程。活動主體不僅包括科任教師和學生,還有社會各界能提供指導和幫助的人士。
第六步,總結評價。活動過后,師生共同體根據表現性評價量表,通過召開成果展示會等形式,圍繞《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活動期間的全過程展開自評、互評與綜合評價,評價結果可為后續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方向指引。
中山市五桂山因盛產沉香樹,古時有“香山”之稱。至今,五桂山境內仍保存有全國最大的野生土沉香群落,中山市也因此被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沉香之鄉”的稱號。依托豐富的土沉香資源,五桂山沉香制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聞名海內外,周邊眾多地名也烙上了“香”的印記。與此同時,人們在祭祀、生活中逐漸形成了歷史悠久的中國香文化。
盡管“五桂山土沉香生產和制作技藝”已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沉香產品也與亞熱帶特色農業、醫療健康產業、生物制藥業、旅游業等產業有所鏈接,[8]但市場定位、科研支撐、行業標準等問題使五桂山打造“沉香小鎮”的愿景仍未成真。圍繞“延五桂馨香,促沉香小鎮”核心主題,可探究問題豐富、涉及多學科內容,適宜開展多學科融合的實踐活動。此外,本案例所選的活動地點均位于五桂山地區,距離學校均不超過22公里,配套設施完備,開展研學活動的可行性、安全性高。
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結合核心主題制定活動目標如下:(1)通過查閱資料和實地考察,運用各學科知識解釋中山五桂山適宜種植沉香的原因、沉香的形成原理和沉香精油煉制的原理(認知目標);(2)說明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五桂山土沉香生產與制作技藝的地方特性,培養學生的地方感和鄉土情懷(情感目標);(3)說明家鄉傳統技藝對地名文化、香文化形成和發展所起的作用,感悟非遺傳承人的工匠精神(意志目標);(4)通過理香技藝、打香篆等活動,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沉香基地種植模式的優化方案、設計沉香公園的景區規劃圖、制作沉香工藝品和宣傳短視頻等(行為目標)。
2011年美國發布的《K-12科學教育框架》一共列出了7項跨學科概念:模式,原因和結果,尺度、比例和數量,系統和系統模型,能量和物質,結構和功能,穩定和變化。[9]基于上述跨學科概念,劃分出四個跨學科主題,每個主題對應的跨學科概念、驅動性問題與涉及的學科如表1所示。

表1 跨學科主題及其對應的跨學科概念、驅動性問題與涉及學科
根據驅動性問題,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需求,設計了具體可操作的研學活動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延五桂馨香,促沉香小鎮”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方案
素養導向的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由于涉及多學科的核心素養,本次活動成果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三大維度展開評價,研學活動評價如表3所示。評價主體包括學生本人、組內成員和教師。個人自評與組內互評主要針對學生在活動期間的真實表現,教師評價則主要側重于小組的活動成果。全方位、全過程、多主體評價保障了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表3 “延五桂馨香,促沉香小鎮”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評價表
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思維、技能解決現實問題,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保障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的綜合育人效果,在活動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跨學科主題研學活動圍繞“核心主題—多學科融合—綜合素養”展開,可通過跨學科大概念建立核心主題與研學內容的聯結。自上而下的聯結過程是,從核心主題出發尋找可聯系的跨學科大概念,再依據跨學科大概念設計學科相關的探究問題;自下而上的聯結過程是,基于核心主題挖掘可用的研學資源,將其與小主題串聯,最后構建概念體系梳理核心主題與跨學科大概念、學科大概念間的關系。
跨學科研學活動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僅由個別學科教師參與難以解答學生提出的綜合性問題,不利于真實情境問題的生成與構建。應考慮導學者的專業性與多樣性,科任教師、場館工作人員、公司部門主任等專業人士,以及有親身體驗的學生家長、景區游客等社會人士都可作為導學者共同參與研學活動。
跨學科主題學習現已納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且占有一定課時比例。因此,學校應聯合各學科,從鄉土資源出發挖掘學科融合點,建立適應不同年級學生需求、涵蓋多種研究主題的跨學科校本課程體系,以保障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有效落地,促進學科綜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