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非功能性生涯思維轉變為功能性生涯思維,是提高學生職業決策水平的重要路徑之一。本文先介紹了進行學生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干預的重要意義,概括了對學生非功能性生涯思維進行干預的有效策略,重點探討了辯論策略,旨在為職業本科院校學生進行職業決策提供方法參考。
■關鍵詞: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干預策略;職業本科生
■課 題: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生涯思維對大學生職業決策影響機制及路徑優化研究”(項目編號:2020SJ0606)和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課題“高職本科院校大學生生涯思維干預策略及效果評價研究”(課題編號:2021SKYJ29)的研究成果。
生涯思維作為基于職業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和認知療法提出的一種元認知,與職業決策有直接且密切的關系。它包括在職業決策過程中和解決職業決策中遇到的困難時,功能良好和功能不良之間連續體上的認知,是個體對解決職業問題和做出職業生涯決策有關的假設、態度、行為、信念、情感、計劃和/或策略思考的結果。非功能性思維指妨礙個體做出職業生涯決策解決生涯問題的各種思維的形式,包括錯誤認知、自欺欺人的假設和行為、不真實的內容、私人規則、自欺欺人的陳述、非理性期待、自我信念、功能不良認知、功能不良職業信念等。想要幫助職業本科生提高職業決策能力和水平,有必要在其職業決策過程中充分重視生涯思維。
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會產生各種想法、行為、情緒反應,這些均會影響其職業決策過程的進展及結果。根據認知療法,不是事件本身影響了人的行為,而是人對事件的看法影響了人的行為,人們的大部分基礎信念都會在一定的情景下影響人們的想法,不同的人在面對相同的情景時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因此,當大學生面臨職業決策議題時,其個人特征、過去經歷、成長環境等帶來的基礎信念會被喚醒,影響其職業決策,并且每個學生的基礎信念都不同,這些基礎信念將會導致其產生妨礙職業決策或影響其克服職業決策中遇到的困難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
職業本科作為新興的教育類型,院校學生可能產生阻礙職業生涯決策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對職業本科生產生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進行干預,幫助其將非功能性生涯思維轉變為功能性生涯思維,不僅能幫助其提高職業成熟度和轉變職業探索行為,進而提高職業決策水平,促進其采取求職行動開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職業本科生畢業去向落實率。
(一)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干預策略的使用對象與途徑
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干預策略可以用于學生本人、從事職業生涯教育的專業人員及從事學生工作的專業人員。學生本人在無法做出職業生涯決策或克服在進行職業生涯決策過程中產生的困難時自行使用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干預策略;職業生涯教育工作者可以將其應用于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相關必修課和選修課、培訓或講座中,特別是職業生涯咨詢師可用于幫助有職業生涯決策困惑的學生,既可用于個人咨詢,也可招募有類似困惑的學生開展團體咨詢;從事學生工作的專業人員,如輔導員、就業處工作人員等可在與學生談心談話、幫助存在職業決策及就業困難的學生時使用。
(二)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干預的基本步驟
以認知治療理論為基礎,可以提出如下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干預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識別出影響學生職業決策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中國大學生生涯思維問卷(CCTI)》共有20個項目,包括三個維度:自我理解不足及選擇焦慮8個項目、生涯意識決策動機不足3個項目、生涯意識決策理解不足9個項目。通過回答此問卷可以對大學生進行正式評估,這是識別非功能性生涯思維最快捷、方便的方法。同時,也可以通過非正式評估進行識別,比如職業生涯教育專業人員可以傾聽大學生描述職業決策相關內容及想法,觀察其在職業決策過程中產生的態度、行為、情緒反應等,來識別可能存在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
第二步,通過辯論探索識別出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對做職業決策沒有幫助或起妨礙作用。通過對非功能性生涯思維進行提問,學生可以更有效地意識到原有的生涯思維對做出職業決策或克服在職業決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毫無幫助的,甚至會產生妨礙作用,這是大學生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干預策略的核心步驟。職業生涯咨詢師也可以通過不同的咨詢技巧和職業決策方法,如空椅子技術、決策扮演、生涯任務訪談法等,引導學生直接或間接地與識別出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進行辯論,從而進行探索。
第三步,明確識別出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對做職業決策沒有幫助或起妨礙作用并嘗試改變它。在與非功能性生涯思維進行辯論后,學生會發現自己原有的基礎信念和思維方式對職業決策或克服在職業決策過程中產生的困難無效或妨礙的事實,因此,他們會自然而然產生新的有利于職業決策的新的想法或思維方式,即功能性生涯思維。至此,學生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干預策略基本成功。
第四步,采取對進行職業決策有幫助的行動。在產生了對職業決策有幫助的功能性生涯思維之后,學生的職業成熟度會隨之提高,進而積極主動地開始產生職業探索行為,逐步開始進入職業決策過程中。當然在進行職業決策時,學生依舊會出現阻礙與困難,這時,只要重復第一至第三步,便可以對非功能性生涯思維進行干預,在將非功能性生涯思維轉變為生涯思維后,繼續行動。
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干預策略的核心點也是難點的是第二步,即通過辯論探索識別出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對做職業決策沒有幫助或起妨礙作用,其中,辯論策略為最關鍵和有效的方法,因此,只有充分掌握辯論的提問方法,才有可能推動非功能性生涯思維的轉變。
(一)與非功能性生涯思維辯論提問方法
學生可能產生多種多樣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在與這些非功能性生涯思維進行辯論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第一,這么想對職業目標選擇、職業探索和求職行動有什么幫助?第二,這么想如何妨礙職業目標選擇、職業探索和求職行動?第三,真的如我所想嗎?證據和標準是什么?第四,這方面的期待是什么?是否符合目前情況?如果不符合,那么期待目標是10分的話,現在可以得幾分?如何能提高?第五,一定能提高到10分?提高到10分一定能選擇職業、開始職業探索和求職行動?一定只有到了10分才能選擇職業、開始職業探索和求職行動?第六,如果根據目前的情況(或在達不到自己期待的情況下)進行職業目標選擇、職業探索和求職行動,最差會怎樣?有沒有例外的情況?第七,如果現在什么也不做,會發生什么?要多1分,我能做些什么?按照以上提問方法,大部分非功能性生涯思維都可以被瓦解。
(二)與非功能性生涯思維辯論舉例
在非畢業班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對未來職業選擇并不關注,從未采取過與職業決策直接相關的行動。根據《中國大學生生涯思維問卷(CCTI)》,我們發現有些學生可能存在“到現在還沒有人催我要選擇職業,所以我還不需要考慮”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
針對存在這些想法的學生,可以通過提出“我為何要選擇職業?”“選擇職業這件事對誰有幫助?”“被催促時再開始會怎樣?”“被催促前開始會怎樣?”等問題,與原有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進行辯論。這時,學生可能會做出類似“沒人可以為自己未來負責,做職業選擇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這個過程遲早是要進行的。”“被催促時再開始的話,可能時間不夠,心里會著急,一次做不好會很焦慮,導致選擇到不滿意的職業的可能性增加,之后一直痛苦。”“提前進入職業生涯決策過程,會有很多時間進行多種探索和嘗試,這樣選擇到適合或滿意的職業的可能性就會增加。”等的回答。此時,可以看到采取辯論策略對學生轉變非功能性生涯思維的效果,即學生的原有的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在逐漸動搖,直至改變,繼而產生有利于主動進入職業生涯決策過程的功能性生涯思維。
綜上所述,識別學生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并將其轉變為功能性生涯思維,有助于學生提升職業決策能力和水平,提高學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給學生和高校均能帶來益處,學生本人、職業生涯教育工作者、學生工作者均可以使用筆者提出的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對非功能性生涯思維進行干預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個體情況差異,不能機械性地按照參考問題進行思考或提問,需要提前了解個體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并根據回答進行下一步的思考或提問,以便能更好地利用非功能性生涯思維干預策略助力職業本科生進行職業決策。
[1]劉琳琳. 大學生職業決策風格職業想法與職業決策狀況的關系研究[D].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 2007.
[2]李莎莎,甘諾. 大學生生涯思維:內涵、測量與干預策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1).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