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雄 李枝榮
■摘 要:本文闡述了如何通過四條路徑開展課程思政,實現對機電類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結合教學目標,尋找融合點,培養學生學習信心;改變教學手段,拓展知識范圍,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耐心;走出校園,拓展實驗實訓平臺,培養學生進取精神;改進教學評價,形成全過程反饋。以期通過上述探索實現機電類專業學生愿意去企業、企業也愿意接收學生的雙贏局面。
■關鍵詞:課程思政;機電類專業;職業能力培養
■課 題: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基金項目“雙高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的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群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3J1993)的研究成果。
高職生介于中職生和本科生之間,由于不能夠正確地給自己定位導致部分高職畢業生在求職就業的過程中充滿了困惑和彷徨,理想和現實之間差距較大。
高職畢業生在就業中常出現崗位流失率高的問題,企業花很大力氣把學生招進來,但是學生往往在極短時間內便辭職離開,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定位中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過大。學生不愿意下車間,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做又臟又累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對高職學生進行全面的就業能力觀培養。
傳統的做法是各高職院校在新生入學的大一階段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三階段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但實際授課效果差強人意。原因是一些高職院校在學生進行大二專業課學習的黃金時期沒有進行就業指導的覆蓋。筆者認為應結合就業需求,在學習專業課的過程中利用課程思政來培養學生的就業觀。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生產、運行、維護等生產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引導學生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遠大理想,努力學習,成為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積極向上、敢于拼搏、學有所成的高素質青年。
(一)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求
高職院校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積極推進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為提高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創造條件。
(二)工匠精神的需要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產業結構正從過去的“三來一補”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精尖技術產業發展轉型,要完成這一偉大轉變離不開高技能人才的支撐。
當前正是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各領域對員工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由單純培養技能向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轉變,是高職院校必須探索解決的問題,課程思政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極好方法。依托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職業素養,使其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正確的價值取向,內化為行為習慣,從而滿足制造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企業用工需求
現代工業的發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對員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更加關注員工的敬業精神、協作意識、職業責任感等職業素養。因此,高職院校不僅要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更要加強其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
根據企業用工需求的變化,高職院校要對日常的課程教學進行改革,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將職業素養培養內容融合到專業課程的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投身國家建設的使命感,學生能夠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確保學生能夠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
(四)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需要
在傳統的高職教育中,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是兩條互不相交的平行線,單純的思政課程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正向影響作用不大。
而通過課程思政,則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通過課程思政,教師利用工作案例創設教學情境,寓教于學,使得學生快樂學習,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
(一)結合教學目標,尋找融合點,培養學生學習信心
現階段國內各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方面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的日常教學中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鑒。但是,由于各地人文地理環境的不同,各地生源對就業認知的程度也不同。
因此,高職院校應以就業為導向對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教學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多個層面進行教學設計。在專業課程中要對各個知識點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哲學與人文內涵,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講解,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政教育,進而引導學生增強職業認同感,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以智能控制技術專業新生入學教育為例,教師在知識目標講解中,圍繞科技與發展帶來的深刻變革,引導學生了解本專業在工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增強學生愿意投身其中的信念。
在實踐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敢作敢為、勇于擔當的精神,增強學生就好業、干好事業的信心;引導學生在完成團隊任務過程中提高分工合作、溝通交流、敬業奉獻的職業素養,使學生形成愛崗敬業、勇于奉獻、敢于擔當的就業觀。
(二)改變教學手段,拓展知識范圍,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合專業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積極以問題為導向,充分利用項目式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對學習產生興趣的同時又具有較多的學習自主性,通過任務的實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做好工程、認真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三)走出校園,拓展實訓平臺,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定位決定技術技能在日常教學中的重要性,而單純的校內課堂教學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應走出校園,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帶領學生參加各類技能大賽、邀請一線技術能手現身說法、安排學生到企業參觀考察等方式,來拓展學生的實訓平臺,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高職院校通過深度的校企合作,聯合企業共同進行教學改革、實驗實訓室建設、教材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邀請一線員工開辦講座等,讓學生了解企業的從業要求,學會自我對比、查漏補缺,為順利就業做準備。
提高技能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參與技能大賽,各類技能大賽是學生學習技能的催化劑。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不僅是各個學校交流、改革創新的一個平臺,更是展現院校綜合實力的一個機會。通過技能大賽使學生深刻感悟到技能的魅力,激勵他們樹立技能改變命運、技能創造未來的信念,形成符合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具有敢于拼搏、敢于奮斗、敢于開拓創新的精神,最終實現德技雙修,成為社會需要的技能人才。
(四)改進教學評價,形成全過程反饋
高職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學評價不能單純地以學習成績來衡量,而是要結合人才培養要求,從學生評價、教學評價、教師評價、學校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等方面進行。
學生評價應在學期即將結束時進行,對評價結果要及時進行收集匯總、統計、分析,形成評教結果報告。教學評價主要以監控教師日常教學環節為重點,可以采用集中聽課、推門聽課、座談會等方式進行。教師評價主要關注教學進程的科學性、合理性,教學任務目標的明確性,任務內容與實際生產的貼合度,教師能否主動引入對應的規范和標準,教師能否通過日常教學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學校評價主要是在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由教務部門收集本專業的教學情況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抽查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人才培養方案的落實情況,主要從人才培養的素質目標、技能目標、能力目標等方面進行。企業評價主要是從就業單位的反饋意見中,了解學生的工作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工作態度等技能和職業素養是否滿足企業要求、是否需要在某些方面進行改進。
要充分利用專業知識與思政課程的融合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敢于拼搏、樂于奉獻、勇于鉆研的精神。使學生具有三心:熱心、耐心、恒心,即遇到一份陌生的工作時要有熱心,工作中遇到困難時要有耐心,想要取得長足的進步要有恒心。良好的職業素養、較高的專業能力可為高職畢業生順利就業、職業發展、崗位成才創造有利條件。
[1]蔡熙文.應用型高校農村生源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才智,2022(25).
[2]李健.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機電類畢業生就業現狀與對策:以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專業為例[J].時代汽車,2021(15).
[3]趙洪.高職生心理普查數據的分析與教育策略研究[J].科技風,2022(21).
[4]張京良,張麗.“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分析與實施[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9).
[5]周濟.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國機械工程,2015(17).
(作者單位:云南輕紡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