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瀟 曹培強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學行動指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工作,要正確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中關于文化認同與民族工作在邏輯定位、價值意蘊與實踐原則三個方面的重要論述。
一、邏輯定位: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正確認識“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這一論述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理解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及解決人類社會實踐諸多問題的科學思想武器,因此,遵循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去理解文化認同的本質,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認同解釋范式,才能科學探求到文化認同在各種認同中的深層次地位,從而揭示文化認同的價值意蘊與實踐原則。
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是文化認同的堅實客觀基礎。唯物史觀認為,人類在生產實踐活動過程中創造一切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經過一代又一代群體成員的認識、揚棄、傳承,成為社會成員的文化底色,構成了文化認同的客觀性基礎,也使文化認同在各種認同中處于最深層次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這鮮明地指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賡續發展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道路的精神支撐以及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時代必然性。
二、價值意蘊: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民族團結的根脈”。無論是“根”還是“魂”,都揭示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認同對增強一個國家民族團結進步的價值意蘊,從這個意義上看,增強民族團結進步體現了文化認同的實踐價值。
文化認同對民族共同體的維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化認同維系著民族共同體政治實踐。民族成員在參與政治實踐中所表現的認知、情感和判斷與各成員對本民族的文化共識息息相關。民族成員普遍的政治參與是成員基于共同文化對國家政治體系和文化制度的認同而展開的。較高的民族文化認同對共同體政治認同度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廣泛的政治認同度有助于民族成員政治意向、政治參與熱情、政治責任感的表達。文化認同與民族共同體政治的穩定呈正相關樣態,文化認同維系著民族共同體政治實踐。二是文化認同推動著民族共同體的利益整合。文化認同具有廣泛性和根本性的利益調適功能。已經延續至今的民族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幾乎濃縮了一個民族最深刻的文化思想和精神譜系。由文化認同產生的利益整合,使個體利益框定在維系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進行協調,既保留了多樣化利益表達的現實可能性,又推動著民族共同體的利益整合。三是文化認同黏合著民族共同體的價值意識。文化認同與民族群體凝聚的媒介是同類價值意識。同類價值意識的形成,反映了民族群體參與物質生產實踐的社會心理、情感、規范和目標。在同類價值意識的建構過程中,群體成員的社會心理與社會意識從相撞、互滲、相融直至升華。民族文化愈歷久,同類價值意識積淀愈深厚,文化認同就愈強烈,個體與群體目標的契合度就愈徹底,民族共同體的聚合度就愈高,從而使分散的民族個體走向有目的、有結構、有次序的民族群體。
三、實踐原則: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他提出,一方面“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另一方面“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指出了文化認同與民族工作的實踐原則。
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在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古籍文獻中都有各民族相互依存關系的豐富記載及其思想觀念的表達,關于漢族古籍文獻及其承載的各民族相互依存思想觀念的記載與表達,特別是其中的“華夷共祖”“華夷一體”和“大一統”等思想觀念。這種思想觀念,形成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最終,各民族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探求中國式的工業化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又逐步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目標,各民族在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彼此相互依存,成為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以此為基礎演進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式現代化是包括各民族地區在內的全國范圍的現代化,也是包括56個民族在內的全體人民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民族地區考察調研,反復強調“要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民族地區的發展進步、少數民族群眾的參與、各民族的共同團結奮斗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這一重要論述是我們把握兩者關系的根本遵循。“集大成”不是把各民族文化簡單地相加或機械地疊加,而是在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全方位各領域的“集大成”,是一加一大于二的“集大成”。就形成過程而言,中華文化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從未中斷并且不斷成長著的文化體系,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以巨大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兼容并包,各民族文化如涓涓細流持續不斷地匯入中華文化的長河。中華文化通過吸納借鑒各民族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各民族也通過學習借鑒中華文化為本民族文化注入生機活力,各民族文化在互相交流借鑒中更添光彩。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