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遙 魯欣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統籌謀劃和推進我省民族工作,推進我省民族團結進步全域創建工作提檔升級、提質增效,應著力落實好五項任務。
一、聚焦政治引領,進一步加強各級黨委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扛起民族團結重大政治責任
夯實各級黨委主體責任,提升創建體系“高度”。突出高位統籌抓創建。各級黨委要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抓實,加強統戰部門與組織、宣傳、政法等部門聯動,研究制定推進創建工作融入基層黨建和基層社會治理的具體措施,有形有感有效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深入開展。強化機制建設保創建。進一步強化統戰工作領導小組機制建設,建立省直相關部門協商對接機制,完善專家評審、第三方評估等制度。推進各方協作促創建。充分發揮民族工作委員會委員單位作用,結對共同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典型。
突出創建工作示范引領,拓展創建領域“廣度”。健全創建工作體系。運用“五化”閉環工作法推動創建工作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提升創建工作在全省綜合考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標”權重比例,納入黨的建設、意識形態、巡視巡察等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完善創建督導機制。建立創建工作督促機制,定期對落實情況進行評估,建立量化評分標準,規范創建工作程序,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動態化、科學化、長效化。推進創建資源共享。深入挖掘基層先進典型經驗,通過示范引領,形成以點帶面輻射引領、片區聯動共同提升的創建工作新局面。
凝聚創建工作共同力量,提高創建隊伍建設“強度”。大力加強自身建設,把民族宗教工作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劃撥專門編制充實統戰民族工作部門,確保黨的民族工作在基層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實。大力培養專業人才,研究制定培訓計劃,建立人才交流機制,通過結對學習、互派互助等形式,加強各級民族工作干部互學互鑒。大力擴展創建平臺,組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和民族工作智庫,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民族學會等社會組織充分發揮智囊、資政作用,形成匯聚力量共同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生動局面。
二、聚焦凝心鑄魂,強化宣傳文化教育戰線價值引領,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根基
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多層級教育、多角度研究、多方面宣傳。持續強化思想價值引領。圍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樹立“一盤棋”思想,將“四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宣傳解讀融入相關展館展示、主題活動和思政教育中,引導廣大干部群眾不斷增強“五個認同”,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宗教觀。不斷加強科學研究。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加強吉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基地建設,實施具有吉林特色的“宣傳教育、實踐創新、理論探索”工程。豐富文化浸潤形式。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增強在文化交流、展演、體育賽事等各類重大活動中對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的廣泛使用,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實事充分展現、直抵人心。
數字賦能民族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面梳理民族文化數據資源。加強民族文化數據資源挖掘、采集、加工、服務,加快非遺傳承數字化展示設施建設,建立數據庫及數字化服務平臺,打造一批數字非遺傳承基地及示范平臺。打造獨具特色的“吉林文化”品牌。推動民族文化數據資源科學分類和規范標識,提取具有傳承價值的中華文化元素、符號和標識,打造融紅色文化、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漁獵文化等地域性文化于一體的“吉林文化”品牌,創作一批具有鮮明中華文化特征的各民族優秀圖書、音樂、舞蹈、劇目、影視等文藝精品。
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工作質效新提升。堅持普及程度、普及質量并重,針對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及廣大農村等重點群體精準施策。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
三、聚焦補齊短板,大力推進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夯實各民族攜手奔向現代化的經濟基礎
拓寬人才興邊渠道,政策賦能邊境地區人口回流。大力實施專項支持計劃和項目。推動科研院所在重點邊境村設立科研項目基地或學生實踐基地,定期組織科研人員和在校學生到基地開展研學活動。支持一批能夠推動邊境地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適宜在邊境地區推廣轉化的產業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好公益崗位和基層專干作用。在邊境鄉村設立一批公益性崗位吸引村民在鄉就業,加大邊境地區公務員、事業單位、鄉村振興專干等招聘力度,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到邊境地區服務鄉村振興發展。
發揮統戰力量,為民族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增添助推力。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助力民族地區產業轉型。聚焦轉型數字化、服務智能化、社會共享化、產業高級化方向,大力培育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民族醫藥、民族手工業、民族旅游業等特色產業,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邊境鄉村與幫扶企業緊密對接。引導更多民營企業特別是產業龍頭企業與邊境縣鄉村結對幫扶,持續開展“民營企業進邊疆”行動,深化“萬企興萬村”吉林行動,加快抵邊特色產業園建設,推動民營企業到民族地區投資興業。發揮社會各界優勢力量促進民族地區建設發展。搭建各民主黨派、統戰團體、高校院所與民族地區合作共建平臺,集聚農業、水利、規劃、建筑、旅游、文化等方面專家資源,為民族地區制定發展規劃。
打造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產業增長極,做精特色村寨文旅品牌。加大鄉村數字文旅項目研究支持力度,提升數字賦能創意設計服務、文化消費終端等領域的能力和水平,推動文化產業要素循環流通與升級。依托民族地區獨特的生態優勢、人文資源和社會基礎,大力發展“特色村寨+”“生態+”產業,高品質發展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創新旅游產品聚商氣,融合文化資源增名氣。
四、聚焦全域創建,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大力營造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氛圍
在“導”字上發力,拓展社會共同參與創建渠道。常態化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民族聯誼和交流活動,引導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健全完善協作機制,積極探索建立長期協作新模式、新途徑,通過校地共建、“結親互助”、“守望相助”等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發展。深入實施青少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筑基”工程,推進“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走深走實。
在“融”字上提質,加強城市民族工作標準化建設。推進各地制定城市民族工作地方標準,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圍繞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重點任務,實施好“石榴紅”工程。構建互嵌式就業模式、居住模式、教育模式等,有序推進各族學生合校、混班混宿。建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跨區域協作機制,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依托街道、社區,開展面向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語言文化、職業技能等培訓。
在“創”字上增效,推進創建領域全覆蓋。推動創建工作標準優化、內涵深化、形式拓展、效果提升,開展省市(州)縣鄉村五級聯創、街道社區及所轄單位聯建聯創,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7+N進”活動。制定行業創建標準,推進創建工作模塊化、集成化。
五、聚焦法治保障,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不斷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健全民族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創建保障機制。建立民族政策法規評估機制,及時穩慎調整完善過時的、不符合黨的民族工作創新理論要求、不利于體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地方性政策法規和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健全法規政策前置審核、備案審查工作機制。出臺法規規章、制定政策措施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本前提,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強化中華民族共同性、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首要考慮。
推進民族工作常態化、精細化、法治化,不斷增強創建融合深度。依法維護各民族群眾的合法權利和利益,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健全民族工作法治建設基層聯系制度,推進普法理念和方式創新。探索“互聯網+法治宣傳教育”模式,暢通面向基層的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創建一批省級民族宗教普法宣傳示范基地,提升各族群眾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
著力提高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能力,不斷提升創建治理水平。健全各級統戰部門牽頭,宣傳、網信、教育、民宗、公安、國安等部門參與的民族宗教領域風險隱患防范化解機制,實行“周研判、月分析、隨時調度化解”工作模式,建立信息共享、情報會商、共商對策、合力處置等制度,做到防范在先、發現在早、化解在小,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