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楠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近年來,為了將優質資源轉化為文化和旅游產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扶余市大力在“文化賦能”“農文旅融合發展”上做文章,深入挖掘鄉村的資源和文化,持續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探索出了一條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
高位謀劃,留住“鄉愁”根脈
扶余市境內有“兩江一河”環繞流過,總流程 262公里,有豐富的水、濕地、林草資源,同時兼有厚重的遼金歷史文化和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扶余市一直在思考并實踐,如何通過現代性轉換,推動文化產業資源要素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實現文化資源的“提現”,助推“文化軟實力”的變現。答案便是: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讓這座古國舊址、遼金故地“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體制機制的突破與創新,成了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期間,以省委“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為指針,以長松大白通長河湖草原濕地旅游大環線建設要求為統領,以“品漢韻金風,觀三江秀水”為定位,扶余市全面落實“33569”全域旅游規劃路徑,讓鄉村實現旅游行業良好生態,不斷優化鄉村旅游產品供給,推進鄉村旅游全產業鏈發展,加強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鄉村旅游人才支撐,促進鄉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不搞大開發,也要大發展。為了不負“兩江一河”獨特資源,扶余市打通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轉化通道,助力生態資源價值實現,為鄉村發展建設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持續探索“生態+”“旅游+”“品牌+”等多業融合模式,聚焦現代農業、民宿經濟、休閑體驗等內容,探索出獨具扶余特色的生態資源轉換新途徑,為鄉村建設發展賦能聚力。
培育新產業新業態闖新路。扶余市把推動創業創新與實施田園綜合體、特色村鎮建設有機結合,在加快農旅、文旅融合中促進了創業創新的破繭突圍、羽化提升,形成了賞花旅游、田園采摘、農事體驗、休閑垂釣、住宿餐飲等新型業態,建成了田園休閑露營、鄉村特色民宿等多種新型業態。
文旅融合,喚醒“沉睡”資源
在新征程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文化產業是帶動性要素,從“提升鄉村人文價值”到“增強鄉村發展新動能”,只有更加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才能為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肥沃的扶余大地,南、中、北3條鄉村產業帶一路鋪錦疊秀。7大產業集群、N個產業聯盟,串起一條條景觀大道、產業大道、文化大道和生態大道。
中線鄉村產業帶上,有顏值、有產值、有內涵的九連山平安文化小鎮,為繁榮夜游經濟進行了探索性嘗試,已經成為全市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標桿。投資500萬元建設的粘豆包廠,主打“祥包福”品牌,預計年銷售額2600萬元,已與300多家商超簽定訂單,這一產業將帶動503國道沿線5個鄉鎮主題文化村產業集群和鄉村旅游發展。廠里建有農特產品展廳,推動網紅帶貨直播。果蔬采摘園占地2萬平方米,種植綠色香瓜、有機西瓜、草莓柿子等,年可接待游客30萬人。鄉村民宿打造“吉祥如意福祿壽喜”八大主題,建成規模化餐飲街,以美食節、豐收節、豆包節、豆包宴等美食文化活動推動鄉村旅游。目前已與中國聯通、嘉實燃氣、匯金食品達成合作,投資4000萬元打造扶余首個網紅打卡地、清潔能源村和鄉村旅游綜合體。有吃住行游樂購多種產業支撐,村民的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持續提高,預計每戶年均增收5萬元至20萬元,村集體增收保守估計500萬元以上。平安文化村用“小資產、輕資產撬動大產業”的旅游發展模式,正是扶余以率先實現產業振興為基礎的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振興”的一個縮影,與我省提出的“三產融合”“三生同步”“三位一體”“三變改革”完全契合。
目前,扶余市北線產業帶節點性項目規劃編制完成,水文化小鎮和文化產業園正在加緊推進。南線旅游產業帶上,陶賴昭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初具規模。
人才為要,匯聚“智力”賦能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生產力。一直以來,扶余市都重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新鄉賢選樹計劃、培育本土文化和旅游產業人才隊伍等,都是當中有效的實踐。
扶余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先后推進“雁歸來”“桑梓人才”招聘等各類重點人才項目25個,全面優化了全市人才隊伍結構,放大增量、盤活存量、提高質量,全市各類人才總量增加至13740人。扎實推進與長春市、吉林大學對接合作工作,促進吉林省中玖集團醫療產品商貿公司建設項目簽約,總投資達5.5億元。與長春市洽談中的產業項目12個,與其他域外洽談中的產業項目7個。打造集產業項目、干部人才、鄉村振興、智慧黨建、人才服務“五部并聯”的“人才之家項目專班”綜合服務平臺。
在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過程中,扶余市尊重農民意愿,加強對鄉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切實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為黨培育鄉村振興青年人才的根本邏輯,扶余市統籌服務鄉村振興和服務青年發展,圍繞本土人才興鄉、在外人才返鄉、社會人才下鄉,進一步聚焦助力鄉村青年人才成長、助力鄉村社會建設、幫扶鄉村困難學生、幫助鄉村青年創業等重點項目,引領青年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勇擔重任,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融合發展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如今在扶余,遠飛的倦鳥歸棲,是這里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不竭引擎。鄉土專家、高新人才紛紛投身“希望的田野”,推動城鄉一體的大轉型、大提升,讓扶余的鄉村處處可圈可點、處處引人入勝,處處都有創新的做法,處處都有鮮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