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是促進農民共同富裕、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農村金融謀劃和推進高質量發展明確了前進方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如何創新求變,充分運用金融手段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高質量農村金融服務助力全面鄉村振興,是農村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務。
農村金融是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圍繞農村經濟、農業生產、農民這三方面的金融需求,農村金融通過提供存款、貸款、保險、理財等多元化服務,不僅為農民解決資金問題、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而且通過引導資金流向農業領域,促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村經濟持續發展,有效釋放了農村金融的強大支撐力。
農村金融為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提供資金保障。農業是鄉村經濟的重要支柱,而農村金融在農業生產中起著關鍵作用。圍繞農村資源財產化改革,金融機構積極探索農村住房財產權、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擴大擔保范圍、拓寬農戶融資渠道。通過金融支持,農民獲取農業生產所需的資金和貸款,據2023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涉農貸款余額高達54.64萬億元。這些資金被用于購買種子、農藥化肥、農用機械設備等生產要素,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同時,金融機構還可以提供農業保險服務,減輕農民在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下的經濟風險。農民獲得資金和貸款后開展規模化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等商業化活動,有助于農民增加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進而增加收入。
農村金融為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創業提供動力源。農村金融在鄉村振興中抓住產業振興這個“重中之重”,圍繞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技研發、現代設施農業等金融支持,支持糧食生產主體擴大生產規模、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提升產品競爭力,著重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可得性。圍繞發展壯大富民鄉村產業,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鄉村生活性服務業、鄉村生態旅游以及各類新產業新業態的金融支持。改善農村電商融資、結算等金融服務,擴大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支持農民創業創新,加強對特色農業的扶持力度,實現涉農貸款“精準滴灌”,開發多樣化有特色的涉農貸款,達到多方位、多渠道滿足農戶資金的需求。農村創業者可以通過貸款和風險投資等金融手段籌集啟動資金,并獲得商業指導和咨詢服務,從而激發農村創業的活力,推動農村創業和就業的增長,減少農民外出務工的需求,提高農村經濟的活力和發展潛力。
農村金融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改善賦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環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由農村金融機構創新推出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貸款或金融債券等金融產品,修建農村道路、橋梁、供水設施、電力網絡等,并根據不同的工程項目設計其用途、期限、收益率等,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金融支持還可以用于改善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可以提高農村的生產效率和生活品質,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讓農民享受到現代化的生活環境,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和資源流入農村,促進產業發展和人口流動,提高農村的發展吸引力和競爭力。
新時代農村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著力點
隨著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村金融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推動全面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新時代面對服務好全面鄉村振興的新目標,農村金融必須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堅持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努力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
加強金融機構間合作,促進農村金融市場協調發展。農村金融支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僅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給予信貸支持,而且需要充分發揮資本、擔保、保險等其他金融力量,一方面,擴大對農業農村投資,另一方面,增強農業農村的抗風險能力,使農村金融市場協調發展。一是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新機制,積極創新“信貸+擔保”“信貸+保險”等合作模式,強化銀行與擔保、保險之間的長期合作機制,提高農業保險和農業擔保的覆蓋范圍及服務質量,擴展涉農保單融資范圍和品種。二是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合理分工、明確定位,建立健全產融一體化的工作模式,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在保障銀行業務穩步拓展的同時,在保險、擔保、證券、租賃等方面形成全面配套。三是重視農村資本市場的服務功能,積極促進土地、山林、農業設施等農業農村資產的資本化模式,提高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融資的比重,引導農村融資租賃市場健康發展,鼓勵和扶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以多種形式參與資本市場。
強化金融風險監管,健全農村金融風險防控體系。防范化解農村金融風險,事關國家安全、發展全局、人民財產安全,不發生系統性風險是農村金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底線。一是要構建能夠覆蓋鄉村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實體經濟的金融監管體系,將合規目標治理和數字技術治理全面納入農村金融市場監管,確保農村金融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二是支持沿農業全產業鏈延伸金融服務,整合上下游交易數據,合理授信。支持依托公共資源,整合信用等相關信息,加強對金融工作人員及農戶的農業技術指導,促進金融機構科學決策。支持有條件的金融系統為客戶提供生產經營咨詢服務,從源頭控制風險。三是政府主管部門與金融機構形成合力,建強內部防控機制,健全重要信息披露制度,針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相應的監管方法和預警指標,拓寬農村金融風險分擔和緩釋渠道。
建設鄉村信息平臺,健全農村數字金融市場。要加強農業信用信息共享,強化部門間信息互聯互通,著力解決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一是要拓寬農業農村數據采集通道,建立城鄉融合的綜合性數據服務體系。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信息收集成本,保障數據的有效性和時效性,重點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檔案管理,推動金融機構建立起“敢貸、愿貸、能貸”的長效機制。二是依托農業農村、金融、大數據等政府主管部門,構建信息共建共享平臺,在原始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基礎數據整合和共享,重點做好鄉村綜合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做到“數據可用不可見、數據不動價值動”。三是加快鄉村基礎設施數字改造,讓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完善農村電商和農業現代物流體系,做好農業物聯網、智慧農業和云平臺體系建設。
加快發展數字金融,讓農村金融服務更貼心。發揮助農金融服務點“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優勢,實現“金融服務不出村”,使普惠金融能夠直達農民身邊。一是村級金融服務站建設要統籌規劃、統一建設,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明確建設標準,在財政適當補助的基礎上,發揮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力量,以市場化行為全面規范管理。二是線上線下金融服務要通盤考慮,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線下優勢,為農民提供剛需性服務。線上不斷完善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微信銀行等電子渠道建設,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三是圍繞客戶服務體驗,持續優化金融服務流程,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普及,特別是針對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和種糧大戶等群體,強化其金融思維和風險意識,增強其利用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管理生產活動的能力。
拓展綠色金融服務,支持宜居宜業鄉村建設。農村金融供給要契合農村經濟環境,農業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以農村綠色金融創新推動農業農村綠色低碳轉型。一是強化綠色金融科技的實用性創新應用,以鄉村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為重點領域,撬動更多社會資本為農業農村賦能,為農業綠色低碳轉型構建涵蓋銀行保險、碳金融等多層次的立體業務體系。二是健全農村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為農業種植業固碳減排、養殖業減碳減排、農產品加工流通低碳減排提供綠色信貸、保險、擔保創造有利條件,強化對綠色農業、智慧農業的金融服務與產品創新。三是以綠色金融引導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差異化信貸手段引導金融資源配置向綠色、循環、低碳領域傾斜,為污染防治、醫療衛生、農村養老、鄉村綠色生態建設、新能源產業等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對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需求,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土壤治理改善、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基礎設施,推動農村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