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芷岑,董姝娜,楊唯祎
(長春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近年來,隨著文化保護意識提高,文化景觀作為文化地理學中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地名是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該地區的地理要素、歷史發展與文化演變[1],不僅反映了歷史的文化特征,更體現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為相關學科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20世紀90年代以來,諸多學者利用GIS技術進行地名文化研究,結合文化地理學的傳統理論,利用GIS對地名景觀進行解釋,成為當今地名文化研究的新動向。一方面基于行政區范圍進行研究。張海龍等[2]利用GIS探究寧武縣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李建華等[3]利用GIS技術將寧夏中衛縣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相結合,建立專題地圖,使地名文化景觀空間分異可視化。陳晨等[4]利用GIS的核密度估計法,對北京市地名進行統計并制作核密度分布圖,進而總結北京市地名文化景觀的空間分布特征。王彬等[5]利用GIS技術建立廣東省地名數據庫。另一方面,受自然或人文環境影響,多研究某一流域、坡向及老街巷等范圍的地名。周亞等[6]利用GIS分析太行山區黎城縣的地名分布與演變特征。周璟等[7]以阿克蘇河流域為研究對象,利用GIS中的核密度和標準差橢圓分析各類別的地名分布特征。王濤等[8]利用GIS中核密度分析、象限分析等多種分析方法,對環滇池“涉水”地名進行可視化分析。王富雯等[9]以昆明主城核心區老街巷地名作為研究對象,用GIS的核密度估計法對其進行空間分析,探究其分布特征。王盼等[10]利用GIS技術將天山北坡點狀化地名進行分類分層和核密度分析,對地名集聚和分布情況進行可視化分析。
可以發現,學者們在地名文化研究中主要圍繞地名分類統計與空間分布特征展開。地名文化研究的意義在于深入發掘地名命名規律,分析各個歷史階段的自然與人文影響因素,這是提升地方文化認同感的有效途徑之一。研究區域集中在少數民族聚集區或者華東及華北地區的重要城市,對東北地區城市的研究甚少。地名文化研究尺度集中在縣級尺度,很少以大城市特別是省會城市為研究對象,并缺乏對村級地名的收集整理。
長春市是吉林省省會城市,位于東北地區腹地,處于農牧交錯帶。擁有與中原王朝文化不同的地方歷史和偽滿時期歷史,具有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在新中國建設時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在充分理解地名文化的概念、內涵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以GIS為研究方法,對長春市地名文化進行研究,進而總結東北地區地名文化規律及發展趨勢。
長春市作為吉林省省會,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位于43°05′N~45°15′N,124°18′E~127°05′E,平均海拔在200~400 m之間,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主要集中于七八月份,處于農牧交錯帶。因分布廣泛的黑土,動植物資源豐富,植被類型多樣。
長春市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是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長春市作為老工業基地,主要承擔重工業的發展任務,造就了獨具特色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本研究以長春市地名為研究對象,地名數據來源于《吉林省統計年鑒(2019)》、中國國家地名網及長春市人民政府官網,通過對長春市地名的查詢分析,剔除無準確坐標的地名點,統計出各級行政地名共2 812個。其中鄉鎮、街道級地名133個,村級地名2 058個。
首先將中國國家地名網所錄地名進行分類整理,再利用百度地圖的坐標拾取系統找出所有地名的經緯度坐標,剔除部分不存在的地名。利用互聯網動態在線網址(http:∥dycharts.com)繪制詞頻圖,圖中地名用字顯示的面積越大,表示該用字出現次數越多。利用GIS中基于核密度估計法(KDE)的空間平滑法(spatial smoothing),得到長春市各類鄉村地名的核密度分析圖,從空間可視化與量化角度分析長春市地名文化景觀的空間分布特征[11]。
長春市地名用字的出現次數如圖1所示。本文將長春市地名分為兩大類,自然景觀類及人文景觀類,其中,地形、水文、方位、動物、植物、時空變化、數字、顏色歸類為自然景觀類,姓氏、聚落、軍事、交通、經濟、建筑工程、寓意寄托歸類為人文景觀類。若遇到無法分類的字詞,則將其歸類為其他類。
圖1 長春市地名用字出現次數統計圖
長春市2 812個行政地名進行用字字頻統計,在統計的471個地名用字中,主要高頻字有“區、街、平、山”等字。這四個字在所有地名中共出現862次,占用字統計總頻數的13.4%。由此看出,長春地名用字具有通用性特征。
根據長春市地名命名來源以及相關資料,各類文化景觀類地名在長春市地名數據中出現的主要用字詞頻圖如圖2和圖3所示。山、區分別是自然景觀類與人文景觀類地名出現最多的地名用字。
圖2 自然景觀類地名主要用字詞頻圖
圖3 人文景觀類地名主要用字詞頻圖
3.2.1 自然景觀類地名
自然景觀類地名共分為八種,分別是:地形、水文、方位、動物、植物、時空、數字、顏色。長春市位于東北平原腹地,地名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地形類地名與方位類地名,如表1所示。
表1 長春市地名用字統計表
地形類地名分布主要與聚居地附近的環境特征有關,與山地這一含義有關的用字有“山、嶺、崗、咀、堆、洞”等字,而地形要素與水文要素相關,例如相關用字有“灣、洲、洼”等字。早期農業生產由于開墾條件有限,先民往往選擇地形平坦,周圍分布水源的區域生活。方位類地名集中利用字數較少,但是利用次數在所有類別中占比較大,其中“東”這一用字次數最多。由于冬天光照時間短,漫長而寒冷,房屋朝向尤為重要,在地名選擇中經常出現“東”這一方位詞。動物類地名用字中,整體出現次數較少,僅占所有用字次數的1.78%。其中,“龍”這一字使用次數最多,達48次。
植物類地名共使用32字,出現272次,“榆、樹、松、柏、花”等字使用頻率較高,多為亞寒帶針葉林樹種或溫帶落葉闊葉林樹種。時空類地名共使用17字,出現285次。出現頻次最高的字是“新”字,共出現143次,占據該類型頻次的50%,例如:新月村,新陽村、新立村等村落名。數字類地名用字共使用20字,出現464次,出現數量最多的是“大”,共84次,例如自由大路社區,大屯村、大將村等。顏色類地名用字共使用13字,出現141次,使用次數最多的是“紅”,共32次,其次為“青”字。
自然景觀類地名直接受自然條件影響,其中地形和水文條件同時對其他要素產生影響。在地形和水文條件共同作用下,影響植被與動物分布,最終影響地名分布。
3.2.2 人文景觀類地名
人文景觀類地名共分為七種,分別是:姓氏類、聚落類、軍事類、經濟類、交通類、建筑工程類和寓意寄托類。如表1所示,聚落類地名出現頻率最高,姓氏類與寓意寄托類地名用字使用頻率最高。
姓氏類地名,常采用多種姓氏為主要命名格式,用字多達67字,但是出現的頻率僅有383次,很多姓氏僅出現一至兩次。聚落類地名多以“城、坊、屯、區、鎮”等字命名,該類地名出現頻次有1 446次,占據所有地名出現次數的22.46%,出現頻次最多,體現長春市地名的通用性特征。軍事類地名用字共14個,占總用字比例的2.03%,出現次數為131次,占總出現頻率的2.97%。其中,出現最多的是“堡”,意為帶有軍事色彩的建筑物。長春市位于少數民族與漢族聚居的地方,部分村落之間存在沖突,因此在村落四周建造帶有軍事色彩的建筑。
經濟類地名使用48字,共出現288次,分別占比10.19%和4.47%,其中“店”這一字使用頻率最高,代表當初經濟業態為車馬店。交通類地名使用19字,出現447次,分別占比4.03%和6.94%。建筑工程類地名,使用21字,共出現180次,多數用字與長春市居民的生產生活有關,“井、門、架、房”等字表示居民對于生活環境的改造。寓意寄托類地名中,出現67字,829次,寓意內涵豐富,多表示居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優良美德的追求。其中“興”字出現次數多達96次,“長興村、興隆村”等村名都與寓意類用字有關。
長春市的自然景觀類地名主要與地形、水文等要素相關,在相似地名或相近地名中用方向表示區別,命名格式中存在對稱分布情況,基本格式為“通名+專名”。自然景觀類地名核分布如圖4所示。
(a)地形類地名分布 (b)水文類地名分布
(c)方位類地名分布 (d)動物類地名分布
(e)植物類地名分布 (f)時空類地名分布
(g)數字類地名分布 (h)顏色類地名分布圖4 不同類型自然景觀類地名空間分布
地形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4(a)所示,此類地名集中分布于長春市主城區,并在下轄縣級市有集中分布現象,形成多核心分布趨勢。因長春市位于松遼臺地,與四平市之間存在斷裂構造,形成東高西低的地形走勢,并直接反映在地名命名中。地形類地名在北部及東部呈條帶狀分布,原因是該區域地形平坦,地名分布密集。歷史發展中,居民對地形平坦條件重視程度高,地形條件是居民早期選擇聚落點的原因。
水文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4(b)所示,此類地名集中分布于長春市主城區,下轄縣市的水文類地名分布均勻,未出現聚集現象,呈現團狀聚集。原因是長春市位于東北平原,整體海拔較低,水系發達,且分布較為均勻。農安縣西部邊緣由于海拔較高,河流無法聚集,大小河流分布較少,是長春市水文類地名分布最稀疏的區域。由此可見,水源地的區位條件直接影響居民地分布。
方位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4(c)所示,此類地名主要集中于長春市城區、榆樹市中部以及公主嶺市東南部,呈現多核心分布特點。原因是長春市城區以方位類用字區分道路延伸方向與相對位置,例如“惠民路南社區”與“惠民路北社區”對稱分布于同一條路,以“南、北”作為區分詞。公主嶺市東南部地勢較高,山嶺中的村落名需要方位詞辨別基本方向。榆樹市整體地形平坦,廣袤的平原地區需要方位詞確定相對方向,未分布方位類地名的地區海拔較低。方位類地名分布與地形類分布特點相似,部分地名存在重合現象。
動物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4(d)所示,此類地名分散分布于長春市,用字類型為三種,分別是畜牧養殖類動物種類用字、野生動物類用字和圖騰崇拜類動物用字。主要原因,一是長春市位于農牧交錯帶;二是由于野生動物棲息地遠離人類居住地,并且需要廣大區域繁衍生息,因此未在市區集中分布;三是長春市為多民族聚集區,不同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存在圖騰崇拜現象,例如,動物類地名中“龍”這一用字使用頻率最高,表達對“龍”這一圖騰的崇拜。
植物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4(e)所示,此類地名集中分布于長春市市區,并在榆樹市和九臺區呈線狀分布,總體上呈現單核心分布趨勢。原因是長春市平均海拔較低,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期,植被類型豐富,植物類地名密度較高。榆樹、松樹是東北地區廣泛分布的植被類型,地名命名中“榆、松”二字出現頻率高。
時空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4(f)所示,此類地名在長春市分布密集,呈單核心、其他區域均勻分布的特點。原因是長春市歷史悠久,表示時空演化用詞較多,其中“新”這一字出現次數最多,體現了地名命名過程中對“更新”這一含義的重視程度,例如“新月村”“新開村”等。
數字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4(g)所示,此類地名分布密度較高。在命名過程中,出現規則地按序列命名,例如,十二號村、十三號村都位于同一鄉鎮。主要原因,一是該地原為軍隊駐扎地區,按照部隊編號命名鄉村名;二是由于長春市是重工業城市,數字為車間或工廠編號,此類地名由工人居住區命名演化而來。
顏色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4(h)所示,此類地名在長春市的分布最多,在榆樹市的分布最少,其他縣市均有分布,呈現單核心分布特征。由于長春市四季分明,綠化率位居全國前列,在地名中存在含有色彩的詞匯。
人文景觀類地名是當地居民在依托自然要素的基礎上,對現有條件改造后創造的類型多樣的地名。與自然景觀類地名相比,不僅受自然要素制約,還與歷史演變、文化資源和多民族聚居相關。總體而言,人文景觀類地名分布在人口集中的長春市區,這里經濟活動頻繁,地名中人文因素影響較多。人文景觀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5所示。
(a)姓氏類地名分布 (b)聚落類地名分布
(c)軍事類地名分布 (d)交通類地名分布
(e)經濟類地名分布 (f)建筑工程類地名分布
(g)寓意寄托類地名分布圖5 不同類型人文景觀類地名空間分布
姓氏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5(a)所示,此類地名在長春市分布均勻,無集中分布現象。特別是在鄉村聚落中,多以一姓或者兩姓的居住方式為主。姓氏類常與聚落類或軍事類用字聯系緊密,通常由“姓氏+聚落類地名用字+村”構成,形成“專名+通名”的命名格式。例如:趙家村、趙家屯村、劉家村等。大姓出現的頻率高于一般姓氏,原因是家族為村落構成的基本條件。清朝時期,由于清政府的封禁政策有所松動,大批中原居民前往東北進行屯田墾荒,最初以姓氏聚集,后經長久的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以姓氏為主的命名方式,體現宗法制度和家族精神。
聚落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5(b)所示,此類地名呈分散分布趨勢,在雙陽區、公主嶺市、農安縣、榆樹市均有分布,通常與姓氏類用字、軍事類用字搭配命名。原因在于聚落是居民點分布的常見方式,受地形因素影響,地形越平坦,聚落數量越多,聚集程度越高。在農村地區聚落類地名分布更加密集,因為村落中親戚關系復雜。“家”“屯”“鎮”“鄉”是常見的聚落形式。
軍事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5(c)所示,此類地名分布密度較低,在農安縣、九臺區、公主嶺市分布集中,由于這三個地區地勢平緩,是臺地或丘陵構造,相比山地,更需要駐軍和構建軍事設施。農安又叫黃龍府,是遼金的名城。九臺區源于清朝康熙年間設吉林省治,漢蒙分界處修筑柳條邊,設有二十八臺,九臺是其中第九臺。公主嶺市為乾隆年間重要蒙古貴族駐地,軍事實力雄厚。總之,這三個縣市是多民族聚居區和邊界地帶,軍事色彩濃厚,軍事類地名分布較多。
交通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5(d)所示,此類地名集中分布在長春市區,其余區域分布較少,屬于單核心分布。原因是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交通越發達,經濟活動越頻繁,交通類地名分布越密集。長春市是吉林省省會城市,道路密度大。交通類地名的主要用字有“街、路、通”等,一類是表示城市道路附近社區的位置,例如“光復南路社區、上海路社區”等,另一類表示交通的通暢程度,例如“通、遠、達”等字。
經濟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5(e)所示,在長春市區分布集中,其余縣市分布稀疏,經濟活動越頻繁的地方,經濟類地名分布越密集。經濟類地名與交通類地名分布特點相同,即均呈單核心分布。由于長春市是吉林省的省會城市,經濟貿易頻繁,以重工業為主導產業,由工廠形成的社區居多,例如職工新村社區、開工社區等。
建筑工程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5(f)所示,此類地名在長春市區分布較密集,呈單核心分布模式。這類地名分布原因是長春市區建筑密度大,基礎設施與市政工程分布廣泛。建筑工程類地名包括兩層含義:一種表示信仰寄托,廟就是常見的一種表示信仰的建筑類型,例如財神廟社區、文廟社區等。另一種表示工程,門、井等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條件,例如土門村、三門徐村等,同時也體現了居民對長春市生活加以改造,使其更適宜居住,經過歷史演變,這些地名得以保存下來。
寓意寄托類地名核密度分布如圖5(g)所示,此類地名在長春市區分布較為密集,公主嶺市和榆樹市分布密度高,呈單核心小聚集的分布特點。因為先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或者是對優秀品質的追求,將這些詞匯添加至地名中,例如“豐樂村、仁和村、勤勞村”等。
地名作為重要的文化景觀載體,蘊藏著地形、水文、土壤等信息。本文以長春市的地名為研究對象,利用GIS中的核密度分析法,對長春市的地名進行分類,并總結歸納,分析其空間布局和組成特征。
(1)長春市地名分為兩個大類,即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類地名。其中,自然景觀類地名共分為8類,即地形、水文,方位、動物、植物、時空、數字、顏色;人文景觀類地名分為7類,包括姓氏、聚落、軍事、交通、經濟、建筑工程以及寓意寄托。
(2)自然景觀類地名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作為文化景觀之一的地名景觀,通常是自然環境的折射物[12]。長春市自然景觀類地名主要受地形和水文要素影響。方位類地名常呈對稱分布,以方位詞加以區別。動物類和植物類地名反映出主要植被類型,體現長春市生態環境的優越性。時空類地名反映居民對于時間及空間的把握。
(3)人文景觀類地名主要受歷史、文化影響,集中分布于長春市區,人類活動頻繁,人文要素影響較大。姓氏類地名命名有固定模式,即“專名+通名”,與聚落類地名搭配使用。軍事類地名體現出在長春歷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發生過沖突。交通類地名集中分布在長春市區,交通越發達,城市的經濟活動越頻繁。經濟類與交通類地名存在部分重合的現象。建筑工程類地名反映長春市的改造,主要包括整體建筑和生活用品。寓意類地名沒有明顯的聚集區域,但是分布頻率較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所有居民的共同心愿[13]。
綜上,長春市地名的空間分布與類型特點表明,地名文化景觀根植于當地自然與人文地理特征。區域自然與人文地理環境共同影響地名的形成與發展,標志著當地的歷史環境變遷,見證了人類對當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14]。就文學與史學角度而言,研究現有地名可對諸多歷史問題進行印證,有助于研究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對古地名的位置進行考證,可對當時歷史時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觀進行推測,分析區域的開發歷史和地理環境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