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共黨史黨建學科支撐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在機理與實踐進路研究”(23VSZ013);2023年度安徽省研究生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列寧青年》對青年的政治動員研究”(2023cxcysj037)
作者簡介:周建倫(1993—),男,安徽蚌埠人,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命題,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宣言書,農村基層也不例外,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也成為鄉村治理的主攻方向。后疫情時代,受多方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返鄉就業。青年回歸鄉土,創新創業成為時下熱門問題,一方面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是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推進,再一方面則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推進。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依托于鄉情原則,通過人才與技術嵌入實現的,但當前還存在政策扶持力度不夠、青年專業能力不足與創業風險較大等問題。因此,新時代新征程下,返鄉青年要繼續堅持黨的領導,推進多元主體參與,健全激勵保障機制,以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關鍵詞:鄉土回歸;返鄉青年;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邏輯理路;實現機理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24.06.005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715(2024)06-0026-08
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標志著我國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現階段我們應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前行。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中國式農業農村的發展也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穩步前行。農業農村的發展一直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地暴露出由“農村人口老齡化”導致的青年勞動力不足等問題。這也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中國式農業農村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青年群體作為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青年人才返鄉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已逐步成為“鄉土回歸”背景下的一股熱流。2022年1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離不開青年人才的培養,必須加快“培養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1]21,青年人才具備的“知識富有”“創新富有”“干勁富有”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農村勞動力。[2]71返鄉青年愈發成為鄉村治理過程中的重要主體之一,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因此,當前要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就必須加強對返鄉青年群體的建設與培養,讓其成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導者與推動者,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目標。
一、返鄉青年的內涵類型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蘊
返鄉青年是較之于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其他青年群體而言的,在鄉村振興及“鄉土回歸”背景下,其又具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及劃分標準。他們既與城市青年群體具有共性,又存在自身的“鄉土情懷”特征。簡而言之,返鄉青年身上既具有當代青年的熱血與素養,又具有為鄉村建設投身的勇氣與定力。
(一)返鄉青年的內涵
青年返鄉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對青年群體的內在要求,也是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方式。返鄉青年就其字面意義而言,是返回鄉村的青年群體。但究其本質,返鄉青年是指非鄉村青年群體由于某種因素返還鄉村,并為鄉村建設作出貢獻的過程性運動。農業農村作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根基,具有關鍵性作用。賀雪峰指出:“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在從傳統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農村能否充當勞動力的蓄水池和社會的穩定器,將對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3]這也就表明農村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當今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更是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已成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聚焦點。不可否認,農業農村的發展仍存在勞動力缺乏、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返鄉青年應時而生。他們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能通過返鄉建設鄉村的過程,積極運用其中,這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作用發揮,也是新時代返鄉青年群體自身建設與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返鄉青年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相向而生的體現。
(二)返鄉青年的類型
鄉土情懷及鄉村振興戰略促使下的返鄉青年,是一個類型多樣、來自不同領域的青年構成的群體。返鄉青年不是由單一青年群體構成的,是由社會各階層、各領域的青年為建設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回歸鄉村聚集而成。縱觀返鄉青年具體構成,可將其歸納為以下三類:其一,退伍軍人是返鄉青年的主要構成。青年退伍士兵在部隊經過鐵一般的鍛造,不僅具備較之農村勞動力還要過硬的體力,還具有相關的素質與技能。另外,青年退伍士兵返鄉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退伍軍人的工作安置問題,這與其返鄉建設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的,也是其返鄉建設的重要因素。其二,畢業大學生是返鄉青年的主力軍。畢業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無論是理論素養還是知識文化技能及身體素質都是較為優秀的存在。其三,外出謀求發展而未達到預期以及外出謀求發展并取得一定成績的青年也是構成返鄉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此三類青年群體作為返鄉青年的主要典型,為新時代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與新生動力。
(三)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蘊
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形式,是在吸取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有益成果和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的超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涵要素,主要體現在其本質、表現形式以及發展歷程之中。首先,就其本質而言,是指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業強國建設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貫徹落實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以及農民現代化的過程。其次,就其表現形式而言,是指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傳統農業轉向現代化農業、農民的物質追求轉向農民的精神追求以及落后農村轉向現代鄉村的過程呈現。最后,就其發展歷程而言,是指從新中國成立初農業發展到“農業現代化”再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總體而言,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處于中國式現代化大背景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呈現。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農業強國的建設為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開辟了新階段,且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仍處于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
二、“鄉土回歸”: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依據
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在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青年積極參與,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青年群體返鄉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多重因素共同影響下促成的。
(一)歷史背景:青年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生動力
青年作為鄉村社會的勞動力主體,一直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從1921年開始,中國共產黨便致力于培養青年中共黨員,并廣泛開展農民運動,為早期農業農村建設提供了最新的發展理念、生產技術與管理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為培養富有活力的鄉村發展主體,致力于青年人才的培養選拔,加強對青年群體鄉村建設理論和技能的培訓,推動其積極參與土地改革運動。三大改造時期,農業在社會主義改造方面體現為農業合作化運動,毛澤東曾指出“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4],以促使青年成為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故而中國共產黨在農業農村現代化上更注重青年的培養。鄧小平指出:“把年輕干部放到第一線壓擔子,這個路子對,不能只靠人家扶著。他們受到了鍛煉,提上來別人也會服氣。”[5]他強調了青年干部在農村基層一線的重要性。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江澤民將農村希望寄托于青年,指出:“農村的未來屬于青年,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青年同志們,發奮努力啊!”[6]胡錦濤也強調:“希望全國廣大團員和各族青年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自覺擔負起時代的重任,以英雄模范為榜樣,努力成為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7]新時代以來,隨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及農業強國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而發展的前提就需要加強農村青年培養與教育,讓青年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內生動力。
(二)現實依據: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推進的現實要求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求返鄉青年積極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新時代農業農村建設獻計盡力。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便指出“我們有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有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有億萬農民的創造精神,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完全可以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件大事辦好”[8]7,表明鄉村振興是當前社會發展必須實行的發展戰略。在此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農村發展中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在農民的年齡與知識結構、農村社會的建設與治理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8]8這就意味著不同年齡段、不同認知的農民結構的調整也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已成為鄉村振興平穩有序實施的關鍵一環。鄉村振興工作的進行要求新時代青年返鄉建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青年勞動力的注入,為農業農村建設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為農業農村發展中勞動力老齡化的問題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同時也為農村種植業及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保障;其次,返鄉青年習得專業的知識技能,為農業農村建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與理論引導,為新型農業及農產品的研發提供了硬實力支撐;最后,返鄉青年具備的較高理論素養便于為大齡農村勞動力傳遞最新政策消息,也有助于為傳統農村勞動力進行相關知識技能培訓,進而對農村勞動力整體結構進行調整。年輕勞動力的注入、理論技術的引導與支持以及相關政策信息的傳遞,都表明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現實要求。
(三)時代要求:青年返鄉創業成為時代發展的趨勢
新時代以來,隨著國家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轉變,中國社會迎來了大的發展機遇。作為青年群體,一方面是當今時代的勞動主體,是時代發展的主導動力;另一方面是富有文化知識與創新思維的新生群體。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青年群體,這是時代的背景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現實推進。首先,隨著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沿海地區發展城市工業經濟受到一定的影響,大量青年勞動力返鄉,特別是以高學歷的青年群體居多,已回鄉嵌入鄉土經濟中,為鄉村經濟繁榮提供人才與資源助力。[9]其次,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跨越式發展階段,特別在新冠疫情暴發以來,與國外經濟發展相比較,中國經濟始終保持較高水準的增長速度。最后,在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工作推進中,返鄉青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地位。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大力開展適合農民工就業的技能培訓和新職業新業態培訓。”[1]13因此,近年來黨中央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上不斷為返鄉青年提供較為完善的鄉村創新創業條件。隨著數字化與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需要不同類型的青年返鄉創業,需將人才管理技術嵌入鄉村治理中,將人才科學技術嵌入農業治理中,以切合當今時代發展的主題,進而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三、“鄉土回歸”: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邏輯理路
鄉土回歸視域下,青年返鄉進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基于鄉情原則的,他們的回歸是建立在“思鄉”“念鄉”之上的。在“思鄉”到“念鄉”,再到“返鄉”建設的過程中,也為鄉村發展帶來了人才、技術以及知識等要素的投入,為鄉村振興及新時代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豐富資源,同時也體現出返鄉青年在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責任與擔當。
(一)以鄉情原則為依托
青年群體由“離鄉”到“返鄉”是基于鄉情這一原則的,是青年群體反哺農業農村建設的關鍵所在。當前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不斷深入發展,要求青年積極返鄉建設。在這一過程中青年對于鄉情的依附感則顯得十分重要。“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經濟上的富足永遠無法填補他們對鄉土記憶、鄉親鄉情等情感的需求。”[10]這種對鄉土記憶以及鄉情的需求正是青年群體返鄉建設的關鍵所在。返鄉青年的這種鄉情既具體體現為鄉土情懷,同時又需要依靠鄉土情懷的營造來維持。“讓越來越多的青年愿意扎根鄉村,需要營造鄉土情懷,充分激發返鄉青年改變鄉村面貌的情懷。”[11]鄉土情懷是返鄉青年“鄉情”體現的最直接方式,青年群體建立于鄉情原則的返鄉建設正是依靠營造鄉土情懷這一載體呈現的。此外,之所以說青年返鄉進行農業農村建設是基于鄉情原則,還體現在部分青年群體對農業農村的恐懼,甚至厭惡上。“有一些農村青年,雖出生和成長于農村,但受現代城市文明的影響,對農村也漸生厭棄之心,認為農村苦、農村窮,逃離農村才是唯一出路。”[12]這也就表明,為使青年群體返鄉建設,緩解、消除這部分青年對農村的恐懼厭惡之情已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通過加強鄉土情懷的營造與創建,以增強返鄉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下獨有的責任與擔當,即增強其對于鄉情的依附,才能將鄉情原則真正貫徹,也才能進一步吸引青年群體返鄉進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二)以人才嵌入為基礎
人才嵌入是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素,是為農民群體帶來新鮮活力的重要渠道。返鄉青年主要以退伍士兵與大學生村官為代表,無論是退伍士兵還是大學生村官,較之傳統農民都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首先,退伍士兵這一人才群體的嵌入為新時代農業農村的發展帶來勞動力資源。退伍士兵在部隊經過鐵一般的錘煉,具有極好的身體與心理素質,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們可以將部隊的制度與紀律帶到農業生產與發展中去,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勞動積極性與生產效率。其次,大學生村官經過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本身已經具備良好的知識文化素質,返鄉后從事村部的領導與協調工作是他們的一大優勢,更是為民服務、為農服務最直接的方式。作為知識性、綜合型人才,返鄉大學生村官除了起領導與協調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其能夠很好地起到密切聯系群眾的作用。大學生具備良好知識文化素質的同時,部分學生黨員還具備極高的黨性修養,能夠及時地將黨和政府的相關政策信息傳達給農民,并進行生動形象的詮釋。作為農村建設的一分子,基于鄉愁情懷他們在傳遞政策及相關消息的同時,也能夠及時地收集、反饋農民的需求和見解。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擔當,也表明了人才嵌入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內在要素。
(三)以技術嵌入為助力
技術嵌入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環節,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的現實邏輯。首先,農業生產技術的嵌入。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青年群體愈發增多,而作為離開鄉村,遠赴他鄉讀書或就業的青年大學生群體,特別是在農業類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在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現代科學技術的嵌入。隨著數字化與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發展,讓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邁入了信息化、數字化階段。返鄉青年作為當今時代的主人,其成長過程正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關鍵期,因此青年與互聯網技術密不可分,與現代科學技術存在必然聯系。最后,現代管理技術的嵌入。除了生產與科學技術的嵌入之外,還需將現代管理技術嵌入政務工作以及創新創業中,通過返鄉青年將現代管理技術帶入農業農村,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因此,對于返鄉青年來說,除了要熟練地掌握技術,更需具備將技術與農業生產實際以及農村治理相結合的能力。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邏輯理路是依托返鄉青年將現代先進的技術嵌入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實現城鄉資源互補交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四、“鄉土回歸”: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問題
返鄉青年作為后疫情時代的鄉村治理主體,在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存在些許不足,特別體現在政策扶持、專業能力以及創業風險上。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從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就始終聚焦于“三農”,并對農業農村農民等問題進行深層次的研究與探討。相比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戰略性的鄉村政策,黨中央或地方基層政府對于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政策有待進一步加強。我們從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可探原委。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一批鄉土人才。在這一過程中,黨中央著重強調的是鄉土人才的建設,指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13]176。表明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人才培養的重心是在本土人才的培養與教育中。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參與創新創業,即“鼓勵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支持建立多種形式的創業支撐服務平臺,完善鄉村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13]756。表明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雖已開始強調對返鄉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提供服務平臺,但在對具體返鄉青年的政策上,還缺乏針對性、專業性的相關政策法規。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暢通各類人才下鄉渠道,支持大學生、退役軍人、企業家等到農村干事創業”[14]。此時,黨中央層面已開始強調鼓勵各類人才返回鄉村,但未強調青年群體的重要性。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強黨對鄉村人才的領導,未能對返鄉青年作出具體的工作指示與政策支持。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開始注重對青年人才培養,文件指出加快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和本地鄉土人才,并鼓勵城市人才回村下鄉。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青年人才開發行動”。因此,從黨的十九大以來的中央一號文件不難看出,從注重返鄉人才培養到重視返鄉青年人才培育,黨中央不斷提升了對返鄉青年的高度重視,但仍需進一步加強。
(二)青年專業能力不足
新時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年參與大學學習與生活中。雖然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知識與技術的傳播更具有廣泛性,但在網絡化時代,知識信息的爆炸性增長,也導致青年群體的專業能力的培養有所下降,致使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缺乏足夠的綜合素養。其主要表現為:
其一,作為返鄉青年主體的當代大學生,由于身處智能化、數字化時代,部分大學生沉淪于短視頻、網絡游戲、電子小說等,導致自身專業能力不足。就如有學者提出大學生獲得畢業證不一定意味著是一個合格的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知識、能力、技能等沒有得到應有培育,導致大學生在返鄉就業中也存在艱難的創業與就業風險。[15]其二,返鄉青年專業能力不足還表現在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當前,我國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并提出“科技裝備強”“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等關鍵話語,表明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科技的現代化,是數字轉型的現代化。因此,返鄉青年參與當代農業農村建設要具有現代技術。特別是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崛起,現代科學技術從農產品銷售拓展到生活服務等多個領域,使農業農村發展越來越與數字信息技術密不可分。在數字轉型視域下,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必須要有現代科技素養與能力,以契合當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符合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現實需求。其三,返鄉青年專業能力不足還表現在農業生產上。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年輕群體遠離家鄉,外出務工求學,到如今新一代年輕群體返鄉就業的轉變,兩代群體的變遷,其內在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前者遠離家鄉多為農耕者,而后者就業方向更廣,但在農業生產上卻經驗不足。因此,返鄉青年最大的缺陷是對農業生產的經驗不足。
(三)青年創業存在風險
創業本就是風險與機遇并存的,返鄉青年如何進行創新創業,是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當前,返鄉青年創新創業所遇到的風險具體表現為:
其一,各地給予返鄉青年創新創業的激勵政策不完善,缺乏系統性的幫扶與支持措施。當前,各地鼓勵青年返鄉的政策較為單一,并不適應返鄉青年群體的創業需求。特別是返鄉青年在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回鄉創業面臨嚴重的市場危機,缺乏政策扶持與穩定環境協助。此外,少數地區會給青年群體設立返鄉創業綠色通道。大多數青年在創業過程中需要經過繁雜的手續,時常面臨“協調難、辦理難、標準高”[16]的難題,影響青年創業的積極性,阻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推進。其二,各地基礎設施條件不一,差異明顯。在中西部偏遠的鄉鎮基礎設施差且破舊,并不能滿足創業所需條件,導致創業初期出現嚴重的危機與風險。而在東部發達省份的鄉鎮基礎設施非常完善,如在《縣域數字鄉村指數》報告中顯示,2020年縣域數字鄉村指數平均為55分,其中居于前三的是浙江、江蘇、福建,足以表明東部省份鄉村在數字化基層設施建設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并且由于地方基礎條件的限制,導致擁有先進技術或者農業生產經驗的精英人才無法發揮自身優勢,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其三,返鄉青年籌集資金難度加大。在后疫情時代,大量返鄉青年回鄉創業,勢必導致注入鄉村的資本需求急速增長,而在地方政府資金資助恒定的情況下,要大量推進返鄉青年創新創業,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就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本的注入。大量引進社會資本,是有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而市場經濟下,商人以逐利為根本,這是非常難以解決的困境。因此,在創業風險存在的情況下,創業青年在鄉村無法享受到政策支持與人才扶持,必將導致更加嚴重的人才流失,對于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也勢必是嚴重的挫折。
五、“鄉土回歸”: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機理
在“鄉土回歸”視域下,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機理需要依托三個方面,即在黨的領導下,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機制,并健全激勵保障機制,以形成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體化建構。
(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貫穿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始終,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是基于黨的領導才開展推進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2]22因此,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并始終如一地貫徹黨的政策與方針,實現對“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
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領導者與推動者。從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就始終聚焦于“三農”問題,并在新時代以來提出脫貧攻堅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其本質都是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如近五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于脫貧攻堅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13]749;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并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2022年與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這表明了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有效推進。
當前,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黨的領導下,應該把握好兩個方面。其一,堅持黨的領導,即堅持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政策,實現返鄉青年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相結合。從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可知黨中央逐漸加強青年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青年是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可代替的群體。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2]31,而城鄉融合的關鍵在于青年群體的下鄉,推動現代科技的入鄉,實現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傳統鄉村向數字鄉村轉變。其二,基層黨組織要發揮戰斗堡壘的作用,結合鄉土特性,構建適合地方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方針政策,融合鄉土元素,結合“土專家”“田秀才”的經驗,帶領新時代返鄉青年融入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推進中,實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1984年萬里曾指出:“農村青年應當做開創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突擊隊。”[17]因此,新時代新征程,返鄉青年更應在黨的領導下,成為農業生產、鄉村建設等第一線上最重要的力量。
(二)推進多元主體參與
返鄉青年作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主體之一,包含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工作的農村青年等。因此,對于不同類型的返鄉青年群體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與政策,推進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其一,對于高校畢業生要采取積極的鼓勵性措施,利用鄉情原則,通過鄉愁與情懷,吸引大學生返鄉建設家鄉。外出求學的高校畢業生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人才基礎,要著重加強對該類人群的鼓勵與吸引。因為高校畢業生代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升,能夠拓展鄉村產業,進而通過年輕人才的帶動,實現資金、技術、人才等關鍵要素向農村聚集,實現鄉村的優化升級。有學者指出,高校畢業生的求職偏好于工作舒適、勞動強度低、能夠獲得權力和社會資源等。[18]返鄉青年所在的當地部門可以按照高校畢業生偏好,推行相關政策。其二,對于在城市工作的農村青年,則要依據工作性質,匹配相適應的工作。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遠離鄉土”來到發達地區工作,謀取生活。后疫情時代,部分外出的農村青年回流家鄉就業,因此,對于不同的青年職業群體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工作安排。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指出要“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返鄉回鄉下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所以對于返鄉的城市工作的青年群體要給予一定的福利政策與幫扶政策,開設綠色通道,簡化審批手段。
對于返鄉青年群體中的不同類型,要協同合作,積極參與鄉村政治、經濟、文化。在政治上,積極參與村民自治工作,成為鄉村治理中最富活力的群體之一;在經濟上,積極參與現代農業經濟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在文化上,引入積極向上具有正能量的紅色文化與現代文化,并繼承弘揚地方優秀文化。最終在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對“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
(三)健全激勵保障機制
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需依托激勵保障機制,以此為返鄉青年提供創新創業基礎,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首先,為返鄉青年開通綠色通道,打通城鄉人才來往通道,讓更多青年人才返回家鄉,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即需要地方政府構建城鄉協調機制,從政策上鼓勵返鄉青年,并依托公共服務,簡化創新創業、福利保險、工資發放、檔案戶口等手續程序,為返鄉青年提供便捷化的公共服務。如有學者研究發現返鄉青年就業創業多聚集在文創、餐飲、糕點、農業種植等方面[19],因此,對于不同回鄉就業人群,要采取不同政策措施,給予貸款支持,減免稅收,以及為青年提供創業培訓與指導。其次,加強鄉村基層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并對返鄉青年及其子女提供配套的福利保障措施,以供返鄉青年長期居住生活。其一,為返鄉青年提供保障性住房或人才公寓,讓其“拎包入住”,以解決住房問題;其二,為返鄉青年提供醫療補助,如2022年退役軍人事務部、財政部,調整部分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指出部分優撫對象帶病回鄉享受優撫待遇,每人每月標準不低于50元,其中最高標準可達到每人每月600元;其三,為返鄉青年子女提供完善的入學保障機制,如陜西各縣市堅持“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入學方案。最后,加強政策保障,支持返鄉青年依法依規參與農村集體土地發展農業產業中,通過入股、合作、租賃的方式,讓返鄉青年參與農業種植、林木培養、畜牧業等,以實現農業產業全方位的高質量發展。并且依托青年人才,通過信息技術下鄉入村,帶動農村電商的崛起。
為促使返鄉青年積極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完善青年參與鄉村治理的各項福利保障措施,保障青年能夠順利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將青年人才嵌入鄉村治理中,將青年擁有的技術與管理經驗嵌入農業生產與延伸產業鏈中,以實現鄉村發展的繁榮富強。
六、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命題,掀起了各行業、各領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道路,也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范式。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建立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基礎上,因此,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然在堅持黨的領導下,走出一個屬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這個現代化道路是匯集全體中國農民的現代化,是全體農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代化。因此,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重要人才戰略。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未能形成常態化的參與機制,對于返鄉青年的人才規劃并沒有做到全面系統,因此,仍需加強對返鄉青年參與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機制的構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N].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賀雪峰.新鄉土中國:轉型期鄉村社會調查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45.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2.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6]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中國青年英模傳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42.
[7]黃曉波,劉海春.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9.
[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9]黃海平.返鄉青年回嵌鄉鎮:雙重理性、城鄉推拉力與生產重建[J].青年探索,2023(3):34.
[10]曾東霞.青年反哺與回歸:破解鄉村振興短板之道[J].中國青年研究,2020(8):83-88.
[11]袁媛.青年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J].人民論壇,2020(15):92-93.
[12]譚德禮,易剛明.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青年社會責任感探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2):42-47.
[1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14]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368.
[15]王樹巖.大學生就業難的自身原因及應對措施[J].中國青年研究,2009(6):92.
[16]宋秋英.農村創業青年引導機制的構建與完善策略[J].農業經濟,2021(12):83.
[17]萬里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2.
[18]劉彥林,馬莉萍.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的影響因素及就業質量研究:基于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實證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2):85.
[19]黃志輝,謝宜珈.新內發型縣域社會經濟與返鄉青年創業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市為例[J].青年探索,2023(3):26-30.
(責任編輯 劉成賀)
“Local Return”: The logic and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Returning Youth’s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ZHOU Jianlun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to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uts forward the historical proposi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which has become a declaration of 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rural grassroots are no excep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styl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has also become the main direc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due to various factors,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are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s for employment. Young people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and consequentl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ve become popular nowadays. On the one hand, it i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key work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he promotion of the reality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e participation of returning youth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nostalgia and embedded by talents and technologi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policy support,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young people and greater risk of entrepreneurship. Therefore, under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the returning youth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and improve the incentive guarantee mechanis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hinese-styl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local return; returning youth; Chinese sty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logical path; realiz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