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嵐 詹慧芳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推進教育管理現代化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為了適應新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需要,高校應該強化教育過程管理的價值取向,兼顧效率與公平,逐步建立起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體系。基于此,學者王凱撰寫的《教育管理學基礎》(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以教育管理職能為主線,系統介紹了教育管理的理論發展脈絡,深入闡釋了教育管理活動的原理、規律、實施要點以及管理內涵與方法,其理論體系完整、知識內容豐富、邏輯結構清晰,對高等教育管理體系的優化與創新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新知識經濟時代,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高等教育發展水平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不僅使國家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更為迫切,還使得社會對應用型、創新型、綜合型人才的渴求更為強烈。人本化理念強調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能夠增強教育管理的效力,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構建人本化的教育管理體系對提升國家經濟硬實力、文化軟實力、科學元實力具有關鍵的推動作用。該書第一章指出,教育管理作為社會管理的一部分,涉及教育政策、教育法律、教育財政、學校組織管理、教育行政體制、教育規劃、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和教育評價等多方面內容的統籌規劃,是一項流程復雜、任務艱巨的工作。為了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更好地發揮教師群體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更好地完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高校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積極推進現代化教育管理體系的構建。
高校管理制度作為師生員工的行為準則,是高校管理職能有效發揮、管理政策依法實行、管理工作有序展開的重要抓手。人本化管理理念的有效落實,離不開管理制度的保駕護航。該書第九章指出,現代學校管理制度應該體現民主性與自主性、人本性與開放性、科學性與發展性、生態性與和諧性的協調統一。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學校與政府的關系以及學校的內部治理結構都是影響學校管理制度科學合理制定的重要因素。對此,在制定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政府、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協同合作: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提供政策支持,為高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構建排除干擾;高校應該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案,探索多元、科學的管理機制;社會則可以參與監督并提供反饋,引導社區、家長、社會組織參與高校相關管理,促使高校教育管理走向民主化。
高校教育管理注重施教者和受教者的需求,將教育管理中各個環節和要素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和控制各項教育活動,具有人本性、系統性和組織性。該書第十章到第十二章從理論與實踐的層面分別對學校領導、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展開深入闡述,并強調這三者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高校領導在教育管理中應該承擔好引領戰略發展、創設管理機制以及保障內外資源的關鍵職能,正確決策、合理授權,構建專業化的新型團隊管理模式。與此同時,高校也應該重新審視教育管理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所扮演的角色和各自所處的地位,推崇民主的管理和決策方式,提供定期的教師培訓,建立完善的學生支持體系,形成多元化的管理組織結構,使教師和學生成為教育管理的主要參與者,積極推進民主化管理的實施;鼓勵管理層、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決策過程,確保教育管理體系更加民主和透明。
教育評價是教育管理中的關鍵環節,評價的結果可以為高校提供決策支持,從而保證高等教育管理體系的健康發展和持續改進。該書第十三章對教育評價的模式、程序與方法進行了概括總結,并為教育評價現代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關注人的多樣化、可持續發展,而當下教育評價的功利性指標偏離了教育評價對象本身。因此,尊重多元化個體,回歸教育本體,是當前教育評價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此,高校應該進一步完善教育評價治理體系,推動教育評價理論與技術創新。比如,高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成長背景,設計個性化評價標準,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業、職業和人格發展的需要,對學生展開多個維度的評價;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評價過程,讓他們參加學習目標、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的制定,從而構建更為人性化的教育評價體系。
總之,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加強教育管理對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質量的優化提升、教育環境的良好營造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該積極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部教育環境,構建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體系,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和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從這方面而言,該書不失為一本順應時代,兼具理論性與實用性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