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軍
摘要:農業社會化精準服務、高效服務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增產增收,推動鄉村振興。本文從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存在問題與完善路徑兩方面展開分析,旨在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
關鍵詞:農業社會化服務;存在問題;完善路徑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農業發展上雖然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從整體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實際來看,還有較大的進步空間;而且,我國龐大的農村人口基數決定了大力發展農業,才能夠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本文針對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積極探索有效的完善與創新路徑,以期能更充分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用,真正實現農業生產的提質增效,以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動農村社會的持續進步與發展。
1 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存在問題
1.1 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無法滿足服務需求
農業社會化服務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從農業發展實際出發,從農業生產技術、管理、設施設備的使用、農業產品的選擇與農業生產的布局等方面綜合考慮的服務,涉及的專業知識面廣、技術形式多,需要一定的服務能力才能夠實現良好的服務效果,才能夠滿足服務“三農”的現實需求。但從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現狀來看,由于農業社會化服務專業組織少、機構分布不均、宣傳不到位等問題,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無法實現深度開展、高質量發展,無法全面滿足新時代背景下高質量農業服務的現實需求。具體表現為專業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不足,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的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無法結合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導致農業生產力水平、生產質量與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1.2 農民主動接受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意識不足
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是建立在諸多前提之上的,其中農戶自身的認知與意識是關鍵。在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中,需要廣大基層農民群眾具備主動接受先進農業生產理念、技術的覺悟與意識,并能夠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方法運用到具體的農業生產活動中去。基于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水平以及龐大的農業人口基數,無法實現一對一服務與監督,這就需要農民群眾從自身觀念上轉變,從實際行動上落實。就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開展的現狀與成果來看,由于農戶自身的覺悟與意識不足、主動性不強,導致先進的農機農藝與管理手段無法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得到落實,成為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范圍有限
農業社會化服務內容涵蓋了農業生產管理的方方面面,從技術應用到設備使用,從農業管理到生產規劃,以及特色農業發展、種植養殖,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指導,服務落實等[1];基于不同區域的特點,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也更加多樣化與多元化。但當前多數區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受種種因素的影響,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范圍覆蓋有限。以農業種植為例,農業社會化服務多集中于產前的理論服務上,對于產中的具體指導,產后的銷售等均沒有發揮支撐性作用。
1.4 缺乏農業社會化服務過程的監管與總結
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過程的監督,分析與總結服務成果,并根據具體情況積極改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有利于進一步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與不足,從側面反映了個別社會化服務組織紀律松散、服務能力不強、范圍分散的事實,不僅影響了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也增加了監管難度。在監管不足的情況下,必然無法對服務效果進行及時總結,影響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方法與模式的有效改進,容易出現社會化服務面積虛報問題,嚴重影響整體服務水平。
2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有效路徑
2.1 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讓農業社會化服務真正為農業服務,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改變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就要從實際出發,正視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分析、追本溯源、對癥下藥。結合我國廣袤的農業生產面積以及區域內的農業生產現狀,相關部門要積極做好牽頭工作,充分發揮職能優勢、資源優勢,落實好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計劃、組織與實施[2]。一是要了解當前區域內的農業生產情況,以及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具體需求。二是要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科學布局,在人才招聘、儲備與管理上給予支持,確保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能夠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實質性的作用,投入包括硬件上的投入與軟件上的投入,硬件上的投入是成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所需要的相關資源,軟件投入是指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相關隊伍的組織、教育與培訓工作,確保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能力過硬、功能全面,能在具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更好地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各項功能。
2.2 加強宣傳,提升基層農戶的思想認知
基于農業社會化服務內容的多樣性、服務范圍的廣泛性,以及服務所涉及的理念與技術的復雜性,要起到良好的服務效果,就需要被服務主體,即廣大基層農戶能夠積極轉變觀念,積極接受農業社會化服務中關于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方法的意識,并應用到具體的農業生產活動中。相關部門應開展多樣化的宣傳工作來提升農戶的思想認知,在宣傳方法上,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以及傳統的宣傳渠道,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方位宣傳格局。例如:利用村民微信群同步開展線上線下宣傳、演講、點對點宣導等,讓廣大基層農戶了解農業生產技術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全面宣傳提升農業生產質量的有效性(圖1)。
2.3 創新模式,拓寬農業社會化服務范圍
新時代背景下,先進技術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推動,使得農業生產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農業生產活動不再是單一的農業生產技術、管理方法、生產規劃,而是涉及了更廣闊的領域。例如:農產品銷售渠道的拓展與創新,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以及農村金融支持體系的建設與推廣,惠農政策的解讀與實施等,尤其注重打造農業生產、銷售、服務一條龍產業鏈。要積極利用互聯網來加強農產品的銷售,更好地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突破農業經濟發展的限制[3]。基于此,農業社會化服務也需要結合新時代的農業生產現狀,積極運用先進技術與手段,不斷拓寬農業社會化服務范圍。應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信息化體系建設,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及時獲取、整合、分析相關的農業信息及相關資源,尤其是做好市場需求分析、農產品供求分析,有利于指導農業生產、后期的銷售規劃與實施,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以高質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來更好地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的智慧農業生產需求。
2.4 落實監督,鞏固農業社會化服務成果
為更好地體現農業社會化服務成果,真正發揮助農、興農作用,就要加強全過程監督與評價。要組建相關的監督小組,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進行有效監督,對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總結和分析,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并進一步總結有效的經驗方法進行推廣,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成果實現。
2.5 引進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
農業社會服務的范圍廣泛,內容多樣化,并且需要針對性服務、精準服務,這就意味著需要充分了解相關地區的農業生產情況、農業生產項目特點、生產規模、當前農業生產的現狀、農戶的農業知識水平,以及農業機械化應用程度等,結合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要實現良好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效果,就需要一支高水平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不僅要能夠了解當地的農業生產現狀,還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良好的思想素養,以及強大的溝通協調能力。要加強人才的引進、培養、鍛煉與管理工作。首先,要擴大人才引進渠道與方式,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其次,要加強對現有隊伍的培訓、建設,開展多樣化的培訓、交流與教育活動,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的綜合能力水平。最后,要發揮激勵作用,通過績效考核的手段來激發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為農業社會化服務活動的高質量發展奠定隊伍基礎。
3 結語
本文深入分析了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完善路徑:(1)加大財政投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加強宣傳,提升基層農戶的思想認知。(3)創新模式,拓寬農業社會化服務范圍。(4)落實監督,鞏固農業社會化服務成果。(5)引進人才,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6)多管齊下、多措并舉,以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擴大農業社會化服務范圍,幫助廣大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質量與效率,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賈琳,王帥,夏英.包容性發展視角下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的實現路徑——基于兩種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的案例分析[J].農業經濟,2023(4):13-15.
[2] 周定勇,沈德林,李俊,等.貴州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現狀及對策:基于貴陽市和銅仁市的調研[J].農技服務,2023,40(3):106-110.
[3] 白京京.“兩端帶動中間”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江蘇蘇合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搭建全程綜合農事服務體系[J].中國合作經濟,202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