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明嬌 龔鈺 杜榮清 穆玉潔
一、識得廬山真面目―――低年級寫話現狀的探究與分析《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寫話的建議是:貼近學生實際,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低年級寫話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和興趣。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現學生的寫話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其一:無話可寫或無從入筆,學生寫話興趣不濃;其二:所寫的內容空洞、缺少想象。造成這樣的根源在于我們的一些寫話教學與“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這樣的現象不得不引發了我的一些思索。“無米之炊”仿佛成了作文“永遠的痛”。平時,與學生們隨意交談的時候,他們的語言活潑,富于幻想,富有朝氣,充滿童真,說起事情來充滿童趣,可一到寫話的時候,我們常能聽到學生無奈的嘆息或無力的反抗:老師,沒什么可寫的?造成“無米之炊”的困境就在于他們平時對生活的觀察很少,不細致,即使碰到精彩、豐富的生活題材,加上辨別、認識事物的能力弱,這些精彩的片段就像過眼煙云,在學生眼皮底下溜走了。再說他們的生活空間也極其狹小。
二、淡妝濃抹總相宜―――低年級寫話教學的優化策略
針對當前寫話教學存在的種種現狀,我對《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踐,用“以生為本、關注發展”的眼光,結合低年級學生以表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從“提高寫話興趣、積累語言厚積薄發、豐富寫話形式、優化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寫話的優化策略,給孩子的寫作心靈開辟一片絢爛的天空,使孩子在寫作時釋放心靈、馳騁想象、噴發情感、展示個性,這樣的寫話教學,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不教而教。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在真情流露時多積累。“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從生活中學,我們的孩子才能成為可發展的學習者。同時,我們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指導學生不斷積累生活素材,使學生擁有取之不盡的寫話的“源頭活水”,才能讓他們寫出的文章有生活氣息,有真情實感。課外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在情趣濃郁時多積累。閱讀可豐富學生的內在積累。因此,教師應從低年級就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做好指導。
寫作是快樂的,而這份快樂應該源于教師創造良好的氛圍。兒童是天生的“語言學家”和“浪漫主義”作家,那就讓我們攜手給孩子一片絢麗的天空,放手讓他們用筆去抒寫自己多彩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