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翔
2023年年尾,馬士基價值高達60億元的12艘雙燃料支線集裝箱船訂單即將花落中國船廠。由于擔憂綠色甲醇燃料高昂成本,這家甲醇燃料“先驅”或考慮為新船改換氨燃料,這也是繼達飛海運后,又一家選擇更換甲醇燃料的海運巨頭。
航運巨頭馬士基在環保上的大手筆投入,為航運業的整體轉型奠定了一個基調。
據了解,馬士基已經選定了揚子江船業和黃埔文沖,作為其新一批12艘3500TEU甲醇雙燃料支線集裝箱船的候選船廠。估計每艘新船造價高達7000萬美元,交易總金額將高達8.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9.89億元)。
“此次訂單將成為馬士基在中國的第二份甲醇動力集裝箱船訂單。之前馬士基已經在揚子江船業訂造了6艘9000TEU甲醇雙燃料中型集裝箱船。這是揚子江船業集團獲得的首份甲醇動力集裝箱船訂單,也是馬士基首次在中國船企下單訂造甲醇動力船。”一位和揚子江船業集團有業務合作的李姓人士向記者如是說道。
作為最早支持甲醇燃料的航運公司,2021年,馬士基率先在HD現代集團訂造了全球首批甲醇動力集裝箱船,開啟了集運公司投資甲醇燃料的熱潮。而法國航運巨頭達飛海運也在外高橋造船訂造了的8艘9200TEU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改為LNG雙燃料設計。2023年9月,馬士基和達飛更是宣布合作推動航運業脫碳轉型,雙方計劃聯合研其他凈零排放解決方案,例如氨等新型替代燃料,或船舶的創新技術。
實際上,加速航運業實現碳中和的步伐,也是聯合國一直所呼吁的。
2023年,《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通過50周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將其稱之為“一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的里程碑式條約”。他說:“幾十年來,《防污公約》通過提升航運的安全性和清潔度,為保護地球和海洋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此,國際海事組織秘書長林基澤進一步指出,《防污公約》對海洋環境產生了積極影響。在過去的50年里,通過改變船舶的設計和操作方式以及其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泄漏事件的數量下降了90%以上。林基澤表示,幾十年來,在經驗教訓和新需求的推動下,《防污公約》不斷取得進展;當前,最新的努力將側重于推動航運脫碳,支持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據了解,國際海事組織早在2018年通過《IMO船舶溫室氣體減排初步戰略》,制定了航運業在2008年基準上至2030年碳排放強度降低40%,至2050年溫室氣體年度總排放量降低50%的目標。
“中國在這方面顯然希望能做全球的表率,”天津航星國際貨代市場經理張英杰列舉了其經常打交道的天津港為例,2012年至2022年十年間,天津港貨物吞吐量上升12%,集裝箱吞吐量增長64%,碳排放強度下降了16%。
而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我國在港口岸電供應方面領先全球。21個沿海港口專業化泊位岸電覆蓋率平均達到84%,其中7個港口高達100%。
“綠色化大勢所趨,雖然全面的綠色化還有待時機,但這是行業發展大方向,總有一天能夠實現,”張英杰作了一番富有哲理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