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環境在變化,市場在變化。
在當下,門店來客數持續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過去以門店為載體連鏈接消費者方式已經發生變化。商家需要尋求向精細化運作以及通過用戶運營、流量運營、全渠道營銷等方式獲得增長轉變。
商家需要一體化增長“連接器”傳統零售經營的難題和困境在于營銷方式比較分散且單一、體驗感不足,進而導致利潤減少。數字化的引領下,新零售面對線上與線下趨勢的雙軌道運行,也要求為之提供服務的物流業隨之而改變。
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新零售下關于倉和店之間關系會出現趨勢上的變化。一是B和C同倉;其次是倉店合一;最后是展銷合一。未來,可能不再有專門的店面和倉庫,沒有所謂的TOB和TOC,展覽展示、存儲以及銷售將會同步進行。
未來,站在新零售的視角,物流的節點將迎來功能上的轉變,出現功能融合的趨勢。
貼合零售企業未來所面臨的競爭和市場的瞬息萬變,需求分化也十分明顯,不同規模、不同業態甚至是同業的訴求差異較大,有的偏向于采用數字化手段降低成本,有的則傾向于提升人工操作效率。
但歸根結底,新零售的目的是為提高效率,實現可持續經營。而圍繞新零售的需求,有關物流的“解決方案”也在升級變化之中。
一是“店倉一體化模式”,是本身擁有強大的線下實體門店巨頭通用的玩法,比如永輝、大潤發都是典型店倉一體模式的代表。利用基礎化的種子用戶群體,成熟化運轉的門店協同能力,豐富的門店SKU和庫存都能有效保證人效和坪效的輸出。
二是“店倉一體化+前置倉”組合打法,合理化運用店倉一體優勢,通過門店基礎資源搭建新零售從推廣到履約的核心主流程。其次,低成本高密度的前置倉建立,以前置倉作為子店,門店做為母店,母店為子店供貨,子店為高密度用戶配送。成本可控,覆蓋面也可以更廣。
三是“一店配全城”,有效提升前店后倉效能。“一店配全城”顧名思義,以單個門店作為母店,用戶在前端下單實現全城市區域范圍覆蓋,不再局限于3公里范圍內。對于銷售而言,該模式有效規避3公里小范圍內拉新瓶頸和銷售瓶頸,以及更大范圍的用戶群體實現商品的交付。對于母店效率而言,訂單密度加大,員工人效和揀貨倉坪效同樣能實現提升。
四是第三方物流+配送聯盟,中心化運力資源。以盒馬為例,是典型的自建物流陣地,騎手屬于企業員工或者附屬企業員工,被管理性更強,用戶體驗服務品質自然可控,品質相對有保證。對于企業而言,前期的團隊體系搭建,龐大的全國范圍內團隊管理,營運過程中的人效管理等一系列隱性成本是一道很高的門檻。
不得不承認,新零售的發展趨勢一定離不開穩定而高效的物流體系,這種模式為大量客戶的同城業務訂單配送需求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實際上,這也符合當下商家尋求生意增長的邏輯,更看重經營和效率。物流的解決方案越完備效率就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