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立群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譽滿天下,其為保持德國尤其是機電加工和汽車制造等多個領域世界領先地位起到關鍵作用。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時期,在面對巨大市場機遇的同時也面臨高技術工人短缺、企業培養培訓員工機制不盡完善等挑戰。系統學習德國現代教育體系,特別是雙元制職業職業教育的架構和機理,本土化學習德國制造企業、商業服務企業、培訓機構、職業院校、政府部門等培訓和用人主體對雙元制員工的培訓項目、培訓計劃、培訓進度,培訓效果及對學員再進修深造的方法和途徑的成功經驗,對進一步優化我國職業教育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和提高高職學生在崗職業能力大有裨益。
職業教育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承擔著培養我國技術型人才的時代使命。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畢業生,應該擁有與其專業相對應職業崗位相匹配的特定技術技能,并且具備一定的技術適應能力。關于職業教育與就業之間的關系問題,國內外學者做了一定研究,其中,國外學者考沃斯等從德國、荷蘭和英國等國家接受過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的數據統計中發現,職業教育在就業中的初期回報率更高,但隨著工作年限增加,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回報率逐漸上升并且超過職業教育,這種差異在職業教育發展體系較為完備的德國尤其明顯。我國對于職業教育與就業情況的研究較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年連續在上海、武漢、西安和廣州等多個城市進行職業教育就業情況調查研究。調查采用多階段整群概率抽樣方法,即在調查范圍內城市均勻抽取了不少于1000戶居民家庭,并且每個家庭中的各家庭成員均接受了單獨訪問。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后,面臨行業、職業或崗位的變化而選擇二次就業的波動較大,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比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技術適應性明顯較弱,其找到匹配度高的專業崗位更為困難,而職業教育重視學生專業技術技能培養,減少了一定通識教育的授課比重,增加了適應行業、企業對崗位動態需求的專業訓練,在校期間基本完成了從學生角色到社會職場人員角色的轉變。我國的職業教育中學校和企業之間究竟如何分配培養計劃,參與職業教育的多方在職業教育中擔負的相關法律責任義務、培訓目標、任務分解及銜接細節,以及職業教育的培養準備、培養進度、培養效果及后期學員進修深造的方法和途徑如何實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1德國雙元制概念。雙元制是將傳統的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職業教育有效融合的一種具有新的辦學理念的職業教育模式。根據受教育者與企業簽訂的職業教育合同,受教育者具有雙重身份,在企業是“學徒”身份、在院校則是“學生”,接受一系列完整的正規的雙元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體系中還包括成人雙元制教育,主要針對下崗或者轉崗職工,生活費培訓費均有勞動局承擔,由勞動局分配或者自行選擇培訓專業進行雙元制職業教育,年輕學生的培訓費用由企業支付。所謂雙元就是指企業和職業院校雙方共同參與員工的培養。將在企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和技術適應標準及規范,與院校設置的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有機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教育制度。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學制一般為2-3.5年,其培養目標多為各行各業的產業技術工人。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員的學習階分別在企業和院校交替進行,其中,在企業的時間約70%,在院校的時間約30%。接受雙元制教育的學員在學習期間不繳納學費,每月還可得到由企業提供的一定的生活津貼及法定社會保險。
2.2“雙元”參與主體職能和特征分析。德國職業教育法規定,全國三百多個職業必須采用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培養自己的員工。企業需要員工時,通過社會招聘選定學員,通過簽約的形式確定雙元制職業培訓關系,企業負責實踐訓練部分,職業學校負責理論學習部分。每個職業的培訓計劃和培訓內容通過立法的形式進行規定,整個培訓過程的監督、管理和考核,由德國工商管理總會(IHK)負責,理論考試全國統一時間、統一試卷,實踐考試根據各州情況,可以有一定差別,但每州統一標準。德國工商聯合總會(簡稱IHK),IHK的考試是員工的入職資格考試。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雙元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雙元特征
2.3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運行實例分析。為避免學生對于行業了解不夠全面,對學生進行培訓專業認知,以能讓其更好參加雙元制教育,這樣對學生培訓后工作有益。下將以德國一個職業培訓中心為例,以便深入分析德國雙元制教育運行機制。(1)位于萊比錫的一個雙元制培訓中心,類似于第三方培訓機構,部分老師有IHK的認證資格。德國的實踐考試一般安排在企業,比如倉儲在企業相應企業倉庫完成,其中,多元化的實踐交流是學生實際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培訓中心會有社會能力方面的培訓,成人比學生適應社會更容易一些,同時德國人倉庫管理工作流程的考核側重于筆試,注重將整個貨物處理的流程通過表單的形式記錄。(2)位于萊比錫的萊比錫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是從雙元制畢業的學生,通過IHK考試進入企業實踐一年以上再申請入學,核準后在該校再學習2-3.5年。畢業學生通過兩種資格證,一種是企業中層管理,一種是高層管理者,經費由政府支付,包括生活費培訓費資助,如果專業不對口,轉換專業的培訓至少要達到五年時間。考試分為基礎考試和專業考試,考試時間為3.5個小時,通過就是高級技師,在企業至少是中層管理,技術企業管理人員在企業做高層。
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學生的基礎條件,通過學習并適當引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管理經驗和技術手段,從院校和企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首要,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職業教育系統逐漸完善的環境下形成良好的工學交替實習和職業習慣,從而使工匠精神在我國職業教育優化升級中合理應用并持續發展。主要啟示如下:第一,改變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老師寫板書學生記筆記的方式。主要做法是不以講課內容為主,主要注重互動和交流,師生和學生之間保持愉快的朋友關系,老師要調動學生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和學習中。教學中加一些有趣的游戲,板書建議有不同字體和不同顏色,比如用大家通識的顏色來標注知識點,對顏色運用要適當,回歸本初的學習方式,有效地將學生的視線和思維從手機中解脫出來是職業教育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二,從人才需求角度出發制定聯合培養計劃。企業根據年度或季度生產計劃、新品開發情況和工藝流程的改進以及有關政策法律等變化動態調整用人政策,根據測算好的用人的需求決定本年度學徒的招生數量和類別。第三,參與職業教育的雙方雙向提供學生跟崗和頂崗實習的安全保障。除相關專業和實習崗位有特殊要求,必須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備的實習安排,學生在企業跟崗和頂崗實習期間,企業該必須遵守國家關于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的規定,不得有以下情形發生,例如安排學生從事高空、井下、放射性、有毒、易燃易爆,以及其他具有較高安全風險的實習,安排學生在法定節假日加班和夜班等。第四,學習培訓經費應該以企業投資為主。企業是用人主體,也是技術技能形成的主要場所,一旦簽訂雙元制培訓合同,學員在企業的相關責任及費用應由企業承擔,包括培訓津貼、直接和間接的培訓成本、培訓人員經費、教學設備費、教育管理費、社會保險等。一般情況下,能夠承擔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費用的企業主要是大中型生產企業及商業服務企業,其中少部分可以向政府申請專項經費,大部分依靠學員的生產收入獲得,這樣可以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和管理能力,有利于雙元制的持續推行和運行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引用出處
[1]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官方網站[EB/OL],http://www.bmbf.de.
[2]HendrikLackner.論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0(3):33.
[3]ErnstDeuer.論“雙元制”高等教育的成功因素與發展機遇[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0(9):26.
[4]HendrikLackner.論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