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薈珍
生鮮農產品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正常運營保障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此外,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還關系到農戶、中間商和生產商的切身利益。但是生鮮農產品本身易腐、不方便運輸和存儲的特性以及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時常會影響顧客的終端消費體驗及鏈上各方的收益,一直是業界和學者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本文將具體討論分析生鮮農產品的特點并對其進行供應鏈優化設計。
隨著我國種植技術的提升,近些年生鮮農產品的供給量迅速增加。生鮮農產品由于體積較大并且缺乏相應技術設備,所以運輸不便且成本較高。在傳統的生鮮農產品行業中,生鮮農產品主要是指經銷商從農戶采購并經過多級批發商最終到達酒店或者個人餐桌的這一過程。由于流通環節較多,農民的利潤空間受到壓縮,供應鏈整體的運作效率也比較低。現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生鮮農產品消費已經從傳統的線下方式拓展到線上,不僅縮減了中間環節,降低生鮮農產品的售價,并且提高了銷量和利潤率。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模式也出現了基地直采、C2B和O2O等新型流通方式。但由于生鮮農產品具有鮮活性、易腐性等的特點,我國生鮮農產品行業的發展仍面臨著挑戰與機遇。因此,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對于農戶、消費者以及農產品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是指從生產環節開始,最終到消費者手中且滿足其需求的一個完整產業鏈條。主要涉及生產、流通加工、裝卸搬運、倉儲、配送等環節,高效的供應鏈支撐著這些環節的有效運營。目前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模式主要有農戶-批發市場-消費者的以批發市場為核心模式、農戶-超市-消費者的農超對接模式和農戶-農產品物流中心-消費者的物流中心核心模式等,如下圖1-3所示,任何一種流通模式均可以映射成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運營形式[1]。不同類型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之間既有競爭關系,又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理論上表現為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類型、結構和層次錯綜復雜,物流資源難以有效配置;在實際運作中,就表現為生鮮農產品的損耗率較大、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不足和物流效率低等各類問題。

圖(1)以批發市場為核心模式

圖(1)農超對接模式

圖(2)以物流中心為核心模式
目前來說,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發展趨勢主要包含這三個方面:(1)逐步形成農戶規模化。分散、組織程度較弱的小農戶開始向有一定規模組織的大戶、專業合作社轉變。(2)隨著我國冷鏈技術的提高,生鮮農產品的冷藏保存有了一定的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新鮮度得到保障,銷售半徑也逐步延申。(3)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的應用與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服務深度融合,通過采集、整合處理生鮮農產品種養、初加工、物流配送、分銷等各環節的數據,可提高各環節運營效率,提升整個供應鏈的服務水平[2]。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戰略目標方面,生鮮農產品主要是小農生產,規模較小且分散,所以在供應鏈設計中應該將分散的產品先集中化對其進行批量運輸,進行規模化運作從而降低運輸成本。在供應商的選擇時,也要注重對供應商在成本方面的考核。此外,生鮮農產品容易腐敗,損耗較高,而人們對質量的需求卻越來越高,因此要格外注重產品的質量管理,在加工過程中注意產品的包裝,運輸途中也要冷鏈物流實施監控。另外,由于它的季節性特性,具有固定的產出周期,但由于可能受到外界環境因素對產量等的影響,再加以其本身生鮮易腐蝕的特性,因此在供應鏈設計中反應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3.1運輸環節。生鮮農產品的運輸方式與運輸距離的遠近有關,公路運輸是目前生鮮農產品主要的運輸方式之一,主要用來短距離運輸。鐵路運輸由于其路線較為固定,靈活性較低,多用來運輸遠距離的產品,如新疆瓜果運往東部地區。而水路運輸則局限于在水系發達地區,航空則運輸非常好地解決了生鮮農產品易腐的問題,但其運輸成本較高,難以全面運用。而且生鮮農產品由于其本身易腐、易磕碰的特性,它的運輸流程較為復雜,因此需要根據產品的實際產銷需求情況,對其運輸流程進行設計,減少運輸環節,盡量減少生鮮農產品的損耗。對生鮮農產品進行配送過程中,可以借用物聯網技術如GIS分析空間地理以及RFID的自動識別功能,對于生鮮農產品物流行業質量監管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3]。此外,物流企業可以與高校科研院加大開展冷鏈技術、設備的研發,如快遞物流智能保溫箱,采用創新型的“生鮮電商+冷鏈宅配”等配送模式,提高生鮮農產品的運輸質量。
3.2優化供應商選擇和采購渠道。供應商的選擇是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源頭,他影響著顧客對生鮮食品的滿意程度,也是決定生鮮農產品銷售商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此,要從生鮮農產品的質量、采購成本、交貨及時性以及供應商的綜合服務水平這些關鍵指標方面篩選優質供應商,提高市場競爭力。我國地域遼闊,各省市作物也各具特色。為了滿足人們需求的多元化,生鮮農產品企業不僅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建立動態的采購系統,還要注重產品的廣泛性,積極引進各地特色產品,避免市場同質化[4]。此外,要優化采購的中間環節,可以借助互聯網進直接采購,對于不同種類不同價值的產品也要采取不同的采購模式,如與批發商形成戰略合作的模式對低附加值產品進行采購,與農戶合作采購高附加值產品等,這可以大大提高采購效率并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
3.3庫存。對于生鮮農產品來說,庫存管理是供應鏈設計中極其重要的一環。由于生鮮類的周轉期較短,因此如何進行存放保證其質量和根據客戶訂單及時分揀配送顯得尤為重要。另外采取聯合庫存管理模式對庫存進行管理,它是指鏈上各企業共同制定庫存管理計劃并且共同承擔風險的一種管理模式。各企業之間協調運作還可以使供應鏈上整體庫存水平與預期需求保持一致,消除由于信息扭曲導致的需求放大現象,有效降低庫存水平和庫存風險[5]。在這種管理模式下,生鮮農產品供需雙方可以有效地共享信息,提高供應鏈運作的穩定性和運作效率。此外,農戶也可以根據信息的變動對自身農作物價值進行判定,增加利潤收入。通過信息共享還能夠提升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抵御應急突發情況的韌性,對人民日常生活給予一定的保障,促進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環節的順利開展。
本文通過對生鮮農產品的特性和其供應鏈戰略目標的分析,指出了供應鏈對于生鮮農產品行業長遠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并從運輸、供應商選擇、采購渠道和庫存管理這四個方面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設計提出了相應的優化措施。隨著直播帶貨等各平臺新型電商的發展,生鮮農產品也成為帶動農村就業和創收的重要產業。此外,我們可以構建"產—供—銷"的鏈式網絡狀結構,整合資源,提高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韌性水平。
引用出處
[1]張澤建,王曉東,吳迅.電子商務環境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創新[J].物流技術,2021,40(10):84-88.
[2]只井杰.生鮮農產品社群營銷的優勢、挑戰及對策[J].農業經濟,2021(10):135-137.
[3]曹夢鑫.社區電商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風險及策略[J].南方農機,2021,52(17):117-119+128.
[4]張穎,胡晶.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采購管理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1(18):28-30.
[5]聞卉,王先甲,陶建平,曹曉剛.零售商合作偏好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政府補貼機制與優化策略[J].運籌與管理,2021,30(09):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