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玉珍 張恒濤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生鮮食品冷鏈物流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近些年,生鮮食品市場趨勢良好,但是由于我國冷鏈物流發展晚,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冷鏈物流網絡體系。本文闡述了佛山市農業發展狀況和冷鏈物流網絡特性,對應急生鮮食品冷鏈物流網絡建設優化進行了研究。
冷鏈物流作為現代物流的一個分支,具有更高的物流運輸標準,生鮮食品在運輸過程中需要保證食品的新鮮度和品質,才能滿足現代人們對食品質量安全的需求。現階段雖然我國的物流行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仍然存在較多問題。食品冷鏈物流過程涉及到多部門、多環節的相互配合,最重要的就是要求生鮮食品全程都處于低溫環境下,以保證生鮮食品的新鮮、安全,除此之外也要考慮運輸成本,合理規劃生鮮食品的配送方案。面臨突發性災害事件時,應急冷鏈物流對保障人們生鮮食品供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冷鏈物流中心選址、運輸和路徑優化問題,對提升物流效率、減少物流成本、降低產品損耗等具有重要作用,促進冷鏈物流產業更好發展,冷鏈物流不但對現代人們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質生活保障,也對農產品的生產消費起到積極作用,有助于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1.1佛山市農業發展現狀。近些年,佛山市農業經濟產值逐年增長,據佛山市農業農村局官網數據顯示,2020年農林牧漁總產值已高達368.6億元,蔬菜產量85.1萬噸,水果產量4.9萬噸,肉類總產量12.9萬噸,水產品產量75.3萬噸,農產品生產規模較大。目前,佛山市存在農業經濟發展不平衡現狀,其中順德、南海、禪城三個區農業經濟高于高明和三水區,農民人均收入差距較大。
1.2冷鏈物流發展現狀。食品冷鏈物流的對象主要是初級農產品和加工食品,如水果、蔬菜、蛋、肉、水產品等屬于初級農產品,又如奶制品、速凍食品、冰激淋等屬于加工食品[1]。近年來,冷鏈物流迎來爆發式發展,國家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十四五”期間,國家在《“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銜接產地銷地、覆蓋城市鄉村、聯通國內國際的冷鏈物流網絡,基本建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冷鏈物流體系,調節農產品跨季節供需、支撐冷鏈產品跨區域流通的能力和效率顯著提高[2]。近些年冷鏈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據中物聯冷鏈委、中國物流采購網等統計顯示,2019-2021年國內冷鏈市場規模分別約為3391億元、3832億元和4585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7.5%、13%和19.7%,在當時疫情防控常態化趨勢下,我國冷鏈市場規模每年依然有著兩位數百分比的增長。由于我國冷鏈物流行業起步較晚,雖然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跟發達地區比還是相對落后的。據資料顯示,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食品冷鏈運輸率達到80%~90%,與當時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相對較低,其中水產品的冷鏈運輸率最高達到69%,而肉類、果蔬等冷鏈運輸率分別只有59%、15%,非冷鏈運輸會使農產品出現腐敗損壞的現象,這會直接導致我國的生鮮食品在物流環節產生較大損失[3]。
2.1冷鏈物流網絡的相關概述。冷鏈物流網絡主要應用于冷鏈物流方向,是由冷鏈物流組織、冷鏈物流組織內部網絡和其他組織間的網絡以及物流基礎設施、運輸網絡和物流信息網絡等構成的復雜的網絡系統[4]。應急物流網絡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突發性情況下各種不確定因素導致人們缺失對社會信息的掌握,要求在突發性災害事件后能夠迅速反應,將應急物資有效運送到受災需求點。影響應急物流的因素包括需求量、節點選址、路徑和車輛選擇、道路交通等。
2.2冷鏈物流網絡現狀分析
(1)冷鏈物流網絡構成要素。冷鏈物流網絡的構成要素主要有:配送路線和各個節點,節點主要包括需求點、供應點、冷鏈物流中心等,配送路線是連接各節點的橋梁,農產品通過冷鏈車輛運輸,形成供應運輸路線和需求運輸路線,冷鏈物流網絡構成要素大概情況如圖1所示。(2)冷鏈物流網絡模式。根據生鮮食品供應環節的構成,冷鏈物流網絡結構可分為三種類型,單級冷鏈物流網絡模式、兩級冷鏈物流網絡模式和多級冷鏈物流網絡模式。單級冷鏈物流網絡模式是供應商直接將生鮮食品配送到零售商。這種模式適用于生鮮食品產地較分散、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時間短的情況,單級冷鏈物流網絡模式如圖2所示。兩級冷鏈物流網絡模式擁有兩個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即一級冷鏈配送中心和二級冷鏈配送中心。一級冷鏈配送中心分別對接上下游的供應商和二級冷鏈配送中心,二級冷鏈配送中心下游對接零售商,兩個冷鏈物流配送中心解決了冷鏈物流一次配送線路較長的問題,也提高了物流配送的容錯率,兩級冷鏈物流網絡模式如圖3所示。多級冷鏈物流網絡模式覆蓋的物流范圍更廣,多應用于跨區域的物流服務,主要有區域外生鮮食品供應商、區域外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區域內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等設施節點,最終配送到區域內零售商,實現生鮮食品的跨區域冷鏈物流服務,多級冷鏈物流網絡模式如圖4所示。

圖1 冷鏈物流網絡構成要素

圖3 兩級冷鏈物流網絡模式
現有冷鏈物流中心滿足不了需求量的增加。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們對生鮮食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多,消費者對產品有較高的質量要求,冷鏈物流中心容量已無法滿足需求量的增長。需求點和供應點的變化改變原冷鏈物流中心布局結構。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鮮食品需求量的增加也會使需求點和供應點數量增加或位置改變,現有的冷鏈物流中心布局無法滿足新變化的需求點和供應點的需求,這就導致冷鏈物流中心布局需要改變。
4.1冷鏈物流網絡優化。對整體冷鏈物流網絡優化時,要準確了解佛山當前冷鏈物流體系現狀以及建設冷鏈物流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過收集數據、構建模型等確定物流配送中心、需求點和供應點位置,梳理冷鏈產品流通渠道,制定合理的物流配送中心選址范圍。
4.2配送中心選址。冷鏈物流配送中心選址是物流網絡優化的重要環節,對物流系統運行具有建設性作用。通過對需求點的分布情況、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和經濟發展等的數據分析,在保障產品質量情況下,以相關成本和收益作為目標,運用數學和科學方法構建理論模型,例如重心法、層次分析法和數學規劃法等,選擇出合適的區域作為冷鏈物流配送中心。
4.3冷鏈物流網絡車輛路徑優化。車輛路徑優化主要是生鮮食品供應商將食品通過冷鏈車輛運輸到物流配送中心再由物流配送中心配送到零售商的路徑優化,車輛路徑優化受各種因素制約,如路徑選擇、路況、車輛運載能力、車輛數量、運輸速度等,通過設計配送模型,在一定條件下,生鮮食品能夠以合適的運輸車輛和配送路線從供應商送到零售商。車輛與路徑優化配送目標具有多樣性,如配送總成本、配送總距離、可用車輛數、時間窗、單配送中心和多配送中心等,根據不同生鮮食品、終端需求情況,構建基于車輛和路徑的不同配送模型。
由于生鮮食品特殊性,冷鏈物流比普通物流也更為復雜,在突發性災害事件下實現生鮮食品的冷鏈運輸已成為應急物流的重要部分。通過對冷鏈物流網絡布局優化,包括配送中心選址和車輛路徑分析等問題,根據需要構建冷鏈物流網絡可以在保障生鮮食品質量的前提下節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時效、減少產品損失等,促進生鮮食品的冷鏈產業發展。
引用出處
[1]孫玉婷.我國冷鏈物流發展問題探析[J].理論觀察,2022(02):74-78.
[2]《“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規劃》發布[J].湖南農業,2022(02):5.
[3]傅娟,楊道玲.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的現狀、困境與政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21(09):20-23.
[4]李勝利.基于復雜網絡的冷鏈物流網絡魯棒性研究[D].燕山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