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桑振群 陳桂強 趙麗
文章從系統論的理論出發,基于“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以及質量持續改進的PDCA循環思路,提出重保模式優化的思路和方法,為提升重保任務的效益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意義。重大保障任務通常稱為“重保”任務,是指在特定的重要時期內,為了順利完成諸如物資儲運、油料供應、信息通信等重大任務而需要做的保障工作。重保任務具有參與任務力量多元、多維空間共同聯合、專項性強、節奏轉換快等突出特點。長期以來,各個保障專業對于重保任務保障基本形成了適合于本專業的保障模式,但是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重保任務的要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等新變化、新特點,因此適應現代社會重保任務新變化新特點,優持續化重大任務保障模式對于各保障專業具有非常實際的現實意義。
系統論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并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科學。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1932年發表“抗體系統論”,提出系統論的思想,1937年提出一般系統論原理,通常一般系統論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獨立要素所沒有的性質和功能的有機整體。表現出整體的性質和功能不等于各組成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構成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也就是說“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系統內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系統內特定的作用。各個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系統整體。要素是系統整體中的要素,如果將要素從系統整體中割離出來,它將失去要素的作用。PDCA循環又稱戴明循環,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提出,戴明采納并獲得普及,將質量管理分為四個階段:P(計劃)D(執行)C(檢查)A(處理),是質量管理領域中廣泛應用的工作程序,也是提高工作質量的基本方法。在整個循環的過程中,P計劃、D執行、C檢查、A處理四個階段作為構成要素組成系統,是一個動態的、不斷上升的循環,每循環一次,質量就會提高一步。由此,基于系統論理論,重保模式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保障模式的各個環節都可以作為PDCA循環的要素,相當于系統的組成部分,保障模式的不斷優化也就是通過各要素的不斷優化,進而使系統不斷優化。
重保任務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一種典型現象,也是部分社會行業在行業進步歷史的典型任務,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說,當前很多行業的重大任務保障模式通常是按照受領保障任務、組織保障實施、保障完成撤收的流程來組織。通常重保任務主要有“一高一快二多”難度大的突出特點。(一)任務要求高,保障難度大。相對于平時的常態化的保障任務,重保任務的要求高,對保障的精準程度、細節要求、各個部門專業的協同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此帶來了保障的難度較平時保障的難度加大。(二)任務節奏快,準備難度大。由于重保任務通常是某個時間段內的專項任務,因此在該時間內對于參與保障任務的各種資源,例如油料儲運、物資儲運、信息通信、醫療衛生等專業涉及人員、物資、器材準備難度大。(三)參與力量多,協同難度大。由于重保任務的重要性,參與保障的人員與力量多元,涉及城市發展的各個專業方向,如醫療、交通、物流、儲運、通信、餐飲等行業人員,中間的人員力量調度、資源分配、情況通報、保障流程等都要求整個保障模式科學合理、高效運行,由此帶來的協調配合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四)突發情況多,應對難度大。重保任務在保障實施過程中,由于參與任務的人員、設備和任務節點、地域的變化,經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突發情況,保障過程中的隨機性大,突發情況多,應對難度加大,對保障的效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重保任務特點,結合參與重保的各個專業特點,從系統論出發,將重保模式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參與人員、保障方案計劃、保障組織、保障方法流程、應急預案都是系統的組成要素,可以基于PDCA循環建立持續優化模型。模型設計從優化保障模式提升保障質量入手,將P(Plan)作為優化模型的計劃階段,在此階段需要完成保障需求分析和保障方案的擬制,主要包括時間、內容、參與人員、保障方式、任務目標等內容。D(Do)作為基于保障方案的實施階段,根據方案計劃,組織保障實施。C(Check)作為保障效果的檢查階段,根據計劃進行檢查,并將檢查結果與總體情況進行分析評估,并將評估結果按程序反饋。A(Act)作為接受反饋與評估結果的行動階段,要根據檢查評估反饋給出的結果,進行因素分析,優化弱項,對下一階段的保障模式作出合理的計劃調整。由此,基于系統論的一個PDCA循環完成,下一個循環開始,如此往復,達到持續優化整體保障效益的目的。

圖1 基于系統論與PDCA循環的重保任務保障模式模型
從基于系統論與PDCA循環的重保模式持續優化的角度出發,重保任務作為一個整體,每一個環節與參與人員都是系統的一部分,都會影響到模式的持續優化與最終效果。提升重保任務保障效益,必須緊貼重保任務特點,堅持針對性、實用性和創新性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統籌設計,科學確立推進優化中前進的發展思路。為此,應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一)精準進行保障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在需求工程這一概念興起之后,采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來解決需求問題的主要工作階段之一,是工程建設領域中,開展系統設計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為解決問題、滿足需求所應具備的能力進行的研究論證活動。但重大任務保障模式方面的“需求分析”,完全不同于工程建設領域的需求分析,體現的不是某個系統的功能或性能方面的需求,而是著眼整個重大任務保障的需求要求。因此,需要結合重保任務的具體實踐,綜合考慮已有條件、協同配合、保障模式等方面因素來進行分析。(二)嚴密制定應急保障方案。對現有保障專業、人員力量進行反復梳理的基礎上,針對需求分析結論和任務保障要求在充分預測的基礎上制定保障方案,根據保障方案,有計劃地組織人員、設備、物資進行演練,一方面提升保障人員對方案的熟悉與相互協作配合的默契程度,另一方面能夠反復驗證方案的合理性與適用性,不斷發現問題,及時補充修訂。(三)快速嚴密組織保障聯絡。針對重保任務保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況,能夠按照預案,做到快速反應,統籌各類資源力量,根據重大任務需求,運用各種信息聯絡手段,為參與保障任務的各類人員、聯絡提供通信手段,確保任務保障的有序開展。(四)加強應急保障能力訓練。依據重大任務保障方案與預案,組織各級、各類專業保障力量分層次、分重點進行能力訓練,對重大任務指揮部人員要重點加強對各類應急情況下情況處置的基本方法訓練,對參與任務的各專業人員要重點加強任務職責、專業協同、協作配合、快速反應的能力訓練,確保能夠做到在復雜的情況下完成重大保障任務。
引用出處
[1].馬漢增.型號標準化工作過程的PDCA[J].航天標準化.2015-5(5)
[2].賈曉峰,高芳.科技治理框架下國家科技重大任務形成機制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20(8)42-46
[3].魯全.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模式初論——基于管理體制的視角[J]社會保障評論.2021(2)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