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杉
經濟全球化使得供應鏈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數字化經濟的發展推動著供應鏈的變革,尤其是2020年疫情環境的驅動下,線上線下雙渠道供應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近年來對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數量呈爆發式增長,為了探究我國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研究熱點、前沿和發展,借助文獻計量法對近年來國內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研究進行梳理總結,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借鑒[1]。
2.1數據收集。從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檢索文獻,類別選擇“期刊”,將“雙渠道供應鏈定價”作為檢索主題,檢索日期截止到2022年12月。為了使得分析結果更具有意義,選擇文獻來源類別為“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CSCD”,檢索完畢,一共獲得425篇2004-2022年間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相關文獻。
2.2研究方法。此研究采用文獻計量法,利用CiteSpace(5.8.R3)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有關文獻進行定量分析,獲取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前沿與熱點。同時,文章用到關鍵詞聚類分析法、知識圖譜法、共詞分析法進行分析。
3.1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關鍵詞圖譜分析。利用軟件CiteSpace繪制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如圖1所示。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熱點詞的節點一共為415個(N=415),彼此之間有910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106。圖1中節點所在的圓點面積越大,表明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節點之間的曲線可以描述關鍵詞之間關聯強度,曲線越粗表明關鍵詞關聯度越強。由圖1可知,“定價策略”關鍵詞位于中心地位,頻次為76。其次是“資金約束”,頻次69、“定價決策”,頻次53、“渠道偏好”,頻次52、“風險規避”,頻次42等。進一步分析得出,我國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研究主要側重于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策略與決策;考慮資金約束、渠道偏好、風險規避、渠道選擇影響下的雙渠道供應鏈定價問題;利用博弈論對雙渠道供應鏈定價和協調問題進行商討等,也有學者從公平關切角度作為切入點研究雙渠道供應鏈定價。

圖1 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的關鍵詞圖譜
3.2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熱點分析。根據以上研究,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探索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熱點研究主題。設定最大聚類數量為“8”,其他參數設置保持不變,可得聚類圖譜,如圖2所示。可以通過兩個指標來判斷,模塊值Q和平均輪廓值S,Q大于0.3表示圖譜顯著,S大于0.5則表示聚類合理[2]。圖譜的Q=0.5628,S=0.8507,聚類圖譜合理。經聚類分析后,結果如圖2,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研究有八大聚類結果,分別是“信息分享”“政府補貼”“定價”“聯盟鏈”“定價策略”“綠色度”“囚徒困境”“電子商務”這八個群體,群體之間聯系緊密,表明學者的研究一直是縈繞這八大聚類群來進行的。

圖2 雙渠道供應鏈定價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
3.3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前沿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突現分析,由此探知雙渠道供應鏈的前沿動態與趨勢。突現詞的突變強度大小與突現時期可以體現出該領域不同階段的研究前沿。由圖3可知,在2004年-2012年基本沒有突現詞出現,說明相關研究在這時間仍處于萌芽發展階段。“服務水平”關鍵詞在2013年突現,其出現于2013年許明星等的期刊文章《雙渠道供應鏈中服務對定價和需求的影響研究》以及2013年李海的期刊文章《基于討價還價能力的雙渠道供應鏈定價模式選擇》和《存在消費者退貨風險的供應鏈決策》。許明星、王健(2013)研究了集中式決策和基于Stackelberg博弈這兩種情況下的雙渠道供應鏈的定價、服務及需求的關系[3]。李海、崔南方(2013)分析了三種零售價定價模式下供應鏈成員的價格決策和物流服務水平決策[4]。2014-2017年,國內對于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研究進入起步階段,在此階段涌出了大量的突現關鍵詞。在2014年的突現關鍵詞中,擾動管理和博弈突現強度較高,說明自2014年起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分支便是擾動管理和博弈。曹二保、鄭健哲(2014)考慮了需求擾動對雙渠道供應鏈決策及協調機制的影響,并提出了收益共享協調合約[5]。浦徐進等(2014)構建了Betrand博弈模型以及Stackelberg博弈模型,對比研究了實體店的橫向公平偏好和縱向公平偏好對供應鏈均衡策略變化的影響[6]。李國剛、王芬芬(2014)考慮渠道權力的兩類雙渠道供應鏈結構的定價決策問題[7]。2018-2019年從突現頻次可以看出,研究向“零售商”和“定價決策”方向傾斜,方青等(2018)研究了一個制造商和一個風險規避型零售商主導的雙渠道供應鏈的定價策略問題[8]。劉昊、王志平、李桃迎(2018)對促銷及協調策略進行了研究,并通過數值算例分析了零售商談判能力[9]。梁喜、蔣瓊、郭瑾(2018)分析了在制造商主導的雙渠道供應鏈中不同雙渠道結構下價格競爭系數、網上直銷成本等對其他變量的影響,以及制造商的最優定價決策問題[10]。2020-2022年突現詞較少,說明近年來沒有再出現新的前沿關鍵詞。在經過2013年的起步階段與2014-2019年的進步階段,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研究方向已經逐漸趨于穩定,在原有分支上繼續作深入研究發展。
使用CiteSpace繪制關鍵詞共現時區圖可以研究學科知識的嚴謹脈絡。圖4是利用Citespace繪作的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的發展路徑,可以看出2003-2004年是國內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的萌芽起步階段,研究大多側重于雙渠道供應鏈定價、渠道選擇,也有不少學者考慮資金約束、消費者渠道偏好影響下的雙渠道供應鏈定價問題。同時,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不少學者趨向于區塊鏈、低碳偏好、信息共享等研究方向。在2008-2014年,有學者關注到雙渠道供應鏈定價與協調方向,致力于緩解雙渠道供應鏈沖突,并提出了價格折扣、收益共享等協調方法。2015年往后,跨境電商、信息共享出現在學者的視野里;隨機需求、擾動管理、需求擾動等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在研究中學者們也更多地注意到零售商的影響,同時也著重對消費者比價行為進行研究。由此,不同時間節點和時期階段,研究重點皆不相同,研究方向的動態變化構成了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知識演進路徑。

圖3 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高突現詞前7位

圖4 關鍵詞共現時區圖
利用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對中國知網中425篇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相關的核心期刊文獻統計分析。主要分析統計了國內近19年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研究熱點和前沿,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經過關鍵詞共現分析得出,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的研究側重于“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策略”“渠道偏好”“風險規避”“雙渠道供應鏈沖突”和“協調”方面。經過聚類分析進一步發現,“信息分享”“政府補貼”“聯盟鏈”“綠色度”等也一樣是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領域的側重點和研究熱點。我國雙渠道供應鏈定價前沿研究主要是從2013年開始發展,大多圍繞“擾動管理”“博弈”“合作廣告”“零售商”“服務水平”“定價決策”等領域來開展研究,而后有少數學者開始研究零售商對雙渠道供應鏈定價問題的影響。從圖4來看,2020年往后沒有出現新的研究前沿,表明在該階段以上研究方向趨于穩定,沒有出現較大變化。根據結果分析歸納發現,雙渠道供應鏈定價主要研究對象是“定價策略”,在此基礎上緩解雙渠道供應鏈帶來的渠道沖突,研究協調機制與方法。隨著研究的深入,雙渠道供應鏈定價模型框架與設計、渠道的拓展等方向也變得炙手可熱。因此后續研究可以嘗試往與其他研究方向結合推進,例如和生鮮農產品、區塊鏈、碳排放等國內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相結合,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進而完善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研究領域。
引用出處
[1]張衍晗,周虹穎.國內外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與前沿——基于2013~2018年文獻的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經營與管理,2020(7):112-115
[2]高雅;黃姍;秦智聃.基于CiteSpace的農產品供應鏈研究可視化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2,44(02):53-55
[3]許明星,王健.雙渠道供應鏈中服務對定價和需求的影響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4,31(04):1043-1046
[4]李海,崔南方.基于討價還價能力的雙渠道供應鏈定價模式選擇[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3,30(08)::2323-2326
[5]曹二保,鄭健哲.雙渠道供應鏈應對需求擾動的協調機制研究[J].管理學報.2014,11(02):267-273
[6]浦徐進,諸葛瑞杰,范旺達.考慮橫向和縱向公平的雙渠道供應鏈均衡策略[J].系統工程學報.2014,29(04):527-536
[7]李國剛,王芬芬.考慮渠道權力的雙渠道供應鏈結構及定價決策[J].商業時代.2014,(29):32-34
[8]方青,任亮,張子剛,邵嫄.風險規避型零售商雙渠道供應鏈定價策略研究[J].預測.2018,37(01):68-74
[9]劉昊,王志平,李桃迎.制造商統一定價下雙渠道供應鏈促銷及協調策略[J].工業技術經濟.2018,37(02):74-81
[10]梁喜,蔣瓊,郭瑾.不同雙渠道結構下制造商的定價決策與渠道選擇[J].中國管理科學.2018,26(07):9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