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安
(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上海 200032)
何謂編輯?《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有這樣幾條:1.對資料或現成的作品進行整理加工;2.做編輯工作的人;3.新聞出版機構中編輯人員的中級專業職稱。何謂編輯工作?筆者認為要先確認哪些工作屬于編輯工作涵蓋的范疇。編輯工作既包括傳統的新聞出版以及廣播電視編輯工作,也包括各類門戶網站等互聯網媒體,特別是新興的融媒體、自媒體的編輯工作。從廣義來看,電影、話劇甚至各種平面或視頻廣告均涉及編輯工作,而本文所談及的編輯工作是一種廣泛的文、圖、音、像編輯整理加工發布的工作,包括所有以語言文字、圖片、音像等形式呈現給受眾相關產品或作品的工作(自媒體雖然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編輯角色,但實際上是它的作者、發布者與發布平臺共同完成了編輯工作)。
新時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各行各業、方方面面都面臨變革與挑戰,大眾傳媒的業態也迅速迭代更新。在媒體融合發展、信息技術與編輯工作深度融合的新時代背景下,編輯人員迅速擴張,專業背景、從業經歷也越來越多元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以及部分互聯網媒體的編輯從業人員固然是經過相關學習培訓,并且履行了國家相關部門的上崗資格要求,但從前述編輯工作所涵蓋的領域來看,部分編輯從業人員特別是各種自媒體、廣告方面的編輯從業人員缺乏相應的專業培訓,從而導致一些編輯工作中的常規問題變成了新問題。
“意識形態”是指通過語言、文化學習而傳播并影響人心的觀念或學說[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事關政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思想文化逐漸多元化,不同文化之間產生了激烈地碰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異體性壓力、合法性壓力、適應性壓力、調節性壓力和保持性壓力等新挑戰[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宣傳思想戰線敢于斗爭、敢于亮劍,理直氣壯地弘揚新風正氣,堅決果斷地消除頑瘴痼疾,使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然而,我們對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能減弱,要充分認識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4]。我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敵對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不容小覷,這種滲透往往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無論是在傳統的新聞出版工作領域,還是在各種新媒體、自媒體,即前述所談的全部編輯工作范疇內,意識形態風險時時處處存在。編輯要切實有效防范意識形態風險,樹立意識形態紅線意識,對此,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編輯工作說到底是文化工作,文化是體現意識形態的重要途徑。對此,編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出版觀,堅持黨性原則進行編輯工作,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工作不會也不能脫離政治,必須要提高政治站位、提高政治鑒別力,自覺與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保持一致,學會明辨和抵制一切明面的以及隱藏的負面信息。
國務院發布的《出版管理條例》 (2020年11月29日最新修訂)和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 《圖書、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重大選題備案辦法》(以下簡稱《備案辦法》)(2019年10月實施)明確規定了我國出版物不得含有的內容和必須備案的重大選題,具體可見 《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和《備案辦法》第三條,相關編輯工作人員要持續加強對這些政策、條例的學習。此外,在涉及泄露國家機密、民族宗教、褻瀆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等問題上,編輯在日常工作中要留心警惕,堅決予以遏制,自覺抵制和規避意識形態風險。
首先,各傳統新聞媒體單位和出版單位都建立了意識形態相關責任制度,在編輯工作中要嚴格落實制度要求,層層把關,防范意識形態風險。其次,在媒體融合發展特別是網絡信息快速更新的狀態下,傳統編輯工作者和非傳統意義上的編輯工作者都要充分認識到意識形態工作一刻都不能疏忽,要把意識形態工作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去。最后,相關部門要加強宣傳、培訓、引導工作,引起編輯從業者特別是新媒體和自媒體從業者、參與者的重視,最大限度規避意識形態問題。
編校質量是新聞出版行業的一個專業術語,編校是編輯與校對、校訂,差錯率是衡量報紙、圖書、期刊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標。編校質量一般指在編輯完成的作品中文字、圖片、版式、裝幀等方面是否有差錯,是否符合國家行業標準。校對質量包括漢字常識和漢字使用規范、漢語拼音與語音規范、標點符號及其使用規范、數字與計量單位使用規范、科技名詞使用規范,漢語語法知識與修辭常識、形式邏輯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以及圖表、格式等方面。通俗來說,編校質量差錯一般包括錯字、別字、漏字、標點差錯、語言邏輯不通、知識性常識性差錯等,即通常人們所說的語、修、邏、文一類的差錯。
編校質量是作品是否合格的重要衡量標準,有時編校差錯可能還會帶來重大風險和不可估量的損失。從本文所定義的編輯工作范疇來說,除了正式出版物之外,網絡平臺上新媒體、自媒體發布的內容由于在編校質量上沒有統一的檢驗標準,容易出現語、修、邏、文以及前文所述的各類差錯。
當前,編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1.責任心不強。錯字、漏字、顛倒字等低級差錯普遍存在。2.專業功底不扎實。字、詞、句、拼音、標點、數字等差錯高發,是一些新聞出版單位編校質量的現狀[5]。究其原因,除了部分編輯的政治、歷史、文化、語言、科技等知識素養和判斷能力較弱之外,還因為部分新媒體、自媒體平臺往往選擇與作者共同完成編輯工作,有的甚至沒有得到作者的許可就對外發布信息,導致網絡平臺發布的作品存在大量編校差錯,封面、版權頁、版式、格式等也很容易出現漏洞。對此,筆者認為相關出版機構不僅要繼續增強質量意識、提高編校能力、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外,還要在發布內容之前設置編校監測環節,采取智能軟件+人工的模式提高作品質量。比如,在發布內容前增加預覽環節,在預覽過程中由軟件完成基礎校對并提示發布者可能存在的差錯,再由人工針對性地進行二次校對。
版權即著作權,是著作者按照法律規定對自己的文字或口頭作品等享有的專有權利,屬知識產權范疇。關于著作權,國內最詳盡、權威的解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該法于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大會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自1991年6月1日起施行,分別于2001年、2010年、2020年進行過三次修訂。《著作權法》對該法保護的對象、適用的作品和不適用的作品都進行了具體描述。《著作權法》可以說是防范和解決侵權責任糾紛的根本依據。編輯工作與版權密切相關,每一名編輯都要深入學習和了解 《著作權法》,堅守版權意識防線,在工作中時刻注意防范發生侵權責任糾紛。就當前編輯工作的現狀來看,有關編輯作品中的圖片使用特別是廣大新媒體、自媒體在使用插圖、配圖的過程中,或是在引用、轉載作品時,已經或正在發生大量版權糾紛,這種現象需要引起業內的高度重視。因此,要在編輯發布作品的過程中嚴格審辨該作品的原創性。有些文學作品,甚至是非常知名的流行文學作品都有涉嫌抄襲的問題。在對作品原創性進行審辨時,要保持細心、謹慎的工作態度,以不放過任何一個差錯為原則,從源頭規避各類問題的出現。目前,論文查重已經基本普及到學術出版領域,對避免相應版權問題的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防范學術不端仍然是學術作品編輯工作的一個重點。
社會效益是相對于經濟效益而言的。經濟效益一般指企業利潤,社會效益一般指企業及其產品、服務的積極正面的社會影響和形象。社會效益的實質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社會效益的核心要素是承擔社會責任、擔當正確導向,贊譽社會正氣、弘揚民族美德,反對精神鄙俗、拒斥精神鴉片、遠離精神污染[6]。
編輯工作天然與精神文化產品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精神文化產品會對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產生重要影響。從這個意義上看,隨著編輯工作而產生的精神文化產品都有其特殊性,社會效益必須是第一位的。因此,社會效益應該成為編輯工作和編輯成果的一條標線,不可或缺。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7]堅持弘揚主旋律、發揮正能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和職責。作為一名編輯,更要對社會效益內涵有深入的理解,不能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過程中迷失自己,要時時刻刻把社會效益作為編輯工作中的價值標線。
無論在傳統出版傳媒業內,還是新興媒體、廣告以及自媒體等行業中,所有編輯從業人員在從事編輯工作、完成編輯作品的過程中,都務必時刻牢記:意識形態紅線不能踩、編校質量底線不可丟、版權意識防線必須守、社會效益標線在心頭,堅持常態化學習,不斷提升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為出版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