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嘉峪關俯瞰(肖世強/ 攝)
嘉峪關,素有“天下第一雄關”之譽。這里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號稱邊陲鎖鑰,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
深處西北一隅戈壁之上,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提升發展能級、打造一座幸福的城市?嘉峪關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近年來,我們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以產業之美、生態之美、生活之美、奮進之美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數。”中共嘉峪關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嘉峪關公路、鐵路、航空雖四通八達,但地處西北內陸,遠離國內大市場,地理位置偏遠是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最大制約。建市之初,嘉峪關曾是一片“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茫茫戈壁,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21倍,生態脆弱是這座城市必須面對的現實。
“作為全國四個不設縣區的地級市之一,嘉峪關占地面積不大,常住人口僅31.6萬,經濟總量甚至沒有東部地區一些縣區的體量大,提升發展能級是我們必須應對的挑戰。”劉凱說。
堅持減污凈城,嘉峪關全市空氣優良率始終保持在85% 以上,大漠、雪山、戈壁、峽谷、濕地等自然風光一覽無遺,良好生態環境已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就是這樣一座西北小城,秉持著“艱苦奮斗、開拓創新、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接續奮斗、不懈努力,幾十年如一日以頑強戰苦瘠、向荒灘要綠色、在戈壁建家園。近年來,嘉峪關相繼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等多個國家級名片,2017年以來連續兩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殊榮。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只要用心澆灌、用情呵護,戈壁灘上也能綻放出幸福之花。”劉凱說。
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和脆弱的生態條件,嘉峪關堅持以綠興城,連續29年開展“綠化年”活動,由過去的“遍地不長草”到現在的“處處是綠蔭”,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9.58%,綠化覆蓋率41.0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9平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形成了“出門見綠、隨處見景”的綠色生態圈。
堅持減污凈城,嘉峪關全市空氣優良率始終保持在85%以上,大漠、雪山、戈壁、峽谷、濕地等自然風光一覽無遺,良好生態環境已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過深入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嘉峪關已是擁有湖光山色的生態之城。
近年來,嘉峪關以經濟發展促進人民幸福,依托西北地區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這一優勢,聚力打造以鋼、鋁、核、新能源等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堅定不移做大經濟總量、做足蛋糕份額。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9%,增速位列甘肅省第一,為各類群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嘉峪關城鄉融合發展程度高,城鎮化率達到94.47%,城鎮化水平居全國前5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多年居甘肅省首位。得益于充分多元的就業機會、穩定增長的收入水平、負擔較輕的購房成本,2022年嘉峪關市常住人口較2010年增長30.64%,是甘肅省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城市(除民族地區),2023年前三季度外地戶籍人口購房比例占到41.7%,已成為極具吸附力、吸納力和吸引力的戈壁明星城市。
嘉峪關市級財政支出每年用于民生領域的比重都在80%以上,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多項指標走在甘肅省前列。
在教育方面,嘉峪關各階段入學率、高考平均錄取率均居甘肅省首位,城鄉兒童能夠同等享受優質普惠的教育。
在養老方面,通過開展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嘉峪關探索實施了“康養引領、居家基礎、社區依托、機構補充、市場運營”的養老服務模式,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平均每月最高可享受政府養老服務補貼1763元,涵蓋助餐供餐、生活照料、家庭保潔、健康管理等53項“身邊、床邊、周邊”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打造了“雄關養老”的金字品牌。
在關注殘疾人、困難家庭等特殊群體方面,通過開展結對關愛行動,嘉峪關實現了全市黨政機關干部與所有殘疾人、困難戶“一對一”結對全覆蓋,織密兜牢了民生幸福的底線。
立足于建設社會治理的典范城市,嘉峪關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超過99.5%的政務服務事項可“全程網辦”,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生育服務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高頻事項全部下沉城鄉社區,成功構建了“10分鐘政務服務圈”。
為主動回應群眾訴求,嘉峪關整合各類熱線開展12345“一號響應、接訴即辦”工作,通過網民留言、“市長信箱”等深入踐行網上群眾路線,系統解決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等群眾關心關注的“民生大事”和道路停車難、小區暖氣不熱、夜間噪音擾民等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年被人民網授予網上群眾工作“民心匯聚獎”。
“嘉峪關以‘嘉為名,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每一個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家的和美、‘家的幸福,都能享有機會滿滿的發展環境、舒適安逸的生活環境、綠色優美的生態環境,努力讓城市發展更有溫度,群眾幸福更有質感。”劉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