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蘆詠莉
目前,啟行教育2024年“為地球而學 為未來而教”發(fā)布會在北京舉行。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蘆詠莉作為參會嘉賓,分享了她的觀察。
蘆詠莉39歲放棄高校教授身份,扎根小學,帶領全體師生共同探索“沒有圍墻的學校”,發(fā)表數(shù)十篇教育學術論文,被業(yè)內(nèi)譽為“把小學辦出了大學的味道”。
圍繞在競爭環(huán)境下如何緩解教育焦慮、改善親子關系,培養(yǎng)青少年認知世界的能力等話題,《瞭望東方周刊》近日專訪了蘆詠莉。
《瞭望東方周刊》:從教育工作者角度看,研學式體驗教育、自然教育等新型的教育方式對啟迪兒童心智有哪些積極作用?
蘆詠莉:我們國家對于教育十分重視,但國家教育的主要職責在于保證公民基本素養(yǎng)和基本受教育年限,而要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要辦出各地教育的特色,則需要專業(yè)社會機構的參與。
公立學校的教學時間、空間有限,學生無法在一個空間內(nèi)完成所有教育工作。另外,從尊重腦科學規(guī)律的學習設置來講,適當?shù)姆稚⑹綄W習比長時間集中學習效果更好。社會機構適當?shù)亟槿耄瑤W生進入一個新的學習場景或者模式,就將學校學習從長時間集中的特點變換成為了分散的特點。
社會機構的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配合,有其獨特的價值,可以把孩子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系統(tǒng)書本知識和抽象理論,放到現(xiàn)實生活中,跟現(xiàn)實生活去建立連接。豐富真實的教學場景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真能解決問題。學生在感受到學習有價值以后,可很大程度上解決學習動力問題。
在社會機構的學習過程中,可重新開始一段新的團隊關系。在學校里被貼上標簽的孩子,在這里有機會重新啟動新的人設模式。在學校教育中感覺“吃不飽”的孩子可在這里擁有更大空間、更高平臺,學習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瞭望東方周刊》:項目制學習方式帶給公立學校哪些啟發(fā)?學校教育方式的改變給學生帶來了哪些變化?
蘆詠莉: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從2010年開始主題研究課的探索。探索初期,學校關注多學科融合,關注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與自主探究的空間。如今,在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課程和班主任的德育活動中,設置驅動問題、以項目目標驅動并組織學習,已全面鋪開。
在我們學校,學習不僅僅是聽課、發(fā)言、記筆記、完成作業(yè),學生還得去調(diào)研采訪、去查閱資料、去溝通辯論,然后通過整理分析等加工過程,變成自己的認識、見解,最后再以作品、演出或者報告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
如同項目式學習,我們學校的主題研究課通常以一個長周期作業(yè)為主體。經(jīng)過主題研究課的訓練,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預判未來、謀篇布局的能力越來越強。他們鍛煉了規(guī)劃能力,學到了怎樣忍受挫折、怎樣不斷堅持、怎樣負責與擔當?shù)鹊龋@些品格會伴隨其一生,且終身受益。

9月28日,在北京西城區(qū)的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涭水河分校,小學生展示“黏土月餅”( 才揚/ 攝)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生活在城市里的兒童認知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還有哪些不足?如何去完善?
蘆詠莉: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能有機會走出校園多了解社會、了解世界,增長見識,再加上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他到了中學階段,通過進一步開闊視野,提升對自我的認知,那么這個孩子就會逐漸明確人生志向,包括以后考哪個大學,干怎樣的事業(yè),成為怎樣的人。
很多父母在孩子與世界連接時只想讓孩子只看到“好的”,這是中國父母的特色。其實世界的組成本就多樣,如只看到金字塔尖那部分,孩子的奮斗目標就會定位在“擁有更好”或者“享受更好”,可能會失去責任和擔當。
所以,我特別強調(diào)要讓孩子與真實的世界發(fā)生連接,要在真實的世界里讓孩子去體會酸甜苦辣。比如,孩子們對大沙漠有天然的向往,也覺得大沙漠那種自然風光很震撼,但是與沙漠相處其實很辛苦。孩子們看到動物美麗的照片時會特別喜歡,但親自接觸動物后才發(fā)現(xiàn)動物身上臭臭的,動物生存的環(huán)境也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在真實的社會里,其實所有的光鮮背后都有苦、都有難,都有超出想象的付出,甚至犧牲。
有了這種體驗與認識,加上理想與信念教育,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將立體、飽滿而深刻。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看待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應如何相互配合,來解決這個問題?
蘆詠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要重視,但是過分關注,對于一個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會起誤導作用。
對待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一定要攜手共育。孩子的教育與學習等要相信老師、相信心理輔導專業(yè)工作者。全社會應提升全民文化素養(yǎng)和職業(yè)精神,不要試圖用個人經(jīng)驗替代專業(yè)理論。前些年的“虎媽”“狼爸”就是個人經(jīng)驗,并不值得全社會大范圍推廣。
多運動對改善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2016年提出“體育,第一學科”,即進到學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書包去運動。運動不僅促進身體健康,還可以減壓。孩子們在運動中還可以學會吃苦、遵守規(guī)則、合作以及應對挫折等等。
在2023年的家長會中,我重點講了“是為幸福而卷,還是為成功而卷”的問題。成功,信奉的是比較文化和淘汰學說。而幸福,更推崇適合學說和合作文化。如果家長“覺醒”了,那只要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向與教育路徑就行,不一定非得是第一,能在合作中得到幸福就很好。家庭、學校和社會,大家要有一個共同目標,為幸福而“卷”,這才更符合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