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宏妮

孩子們歡樂地在太倉市朱棣文小學操場奔跑
太倉是坐落于“江尾海頭”的江南魚米之鄉,素有“錦繡江南金太倉”的美譽,連續7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市”,有著自身的幸福特質和多重內涵。作為“人間天堂”蘇州的重要窗口,太倉始終把追尋幸福、創造幸福作為城市發展的價值取向。
幸福底蘊源于古今皆繁華的富庶殷實。太倉是“東南之富域”“天下之良港”。從春秋時期吳王設置糧倉,到元代“六國碼頭”商賈云集,再到明代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富足殷實的經濟孕育出太倉崇文重教的傳統,走出了王世貞、王錫爵、吳健雄等名人大家,婁東文化、婁東畫派、江南絲竹在這里起源發祥。
幸福力量源于江海交匯處的開放共贏。太倉沿江臨滬近海,地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交匯點,綜合實力連續18年處于全國百強縣前十,蟬聯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第2位,位列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第3位。
幸福路徑源于現代田園城的目標定位。太倉始終錨定“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建設目標,致力于打造“城鄉一體、產城融合、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的高品質幸福之城。
經濟高質量是幸福太倉的基石,也為奮斗者創造了更多出彩機會。
出彩機會源于蓬勃發展的產業集群。“我們始終堅持產業立市,形成了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現代物貿三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一輛汽車70%零部件都能在太倉找到供應商,‘建總倉、到太倉‘做航空、到太倉成為業界共識。”中共太倉市委書記汪香元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拎包入駐式的產業載體讓各類企業都能找到適合的成長平臺。
出彩機會源于活力迸發的創新生態。太倉建成投用西北工業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兩個太倉校區,成為全國極少數同時擁有985高校和知名中外合作大學的縣級市,西工大太倉長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大所”高效運作,1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蓬勃發展,總數位居全國縣級市第2位。
出彩機會源于舒心無憂的營商環境。太倉精心打造實體化一站式企業服務中心、人才服務中心,建立線上企業服務總入口,在與14萬家市場主體的雙向奔赴中,蟬聯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區)榜首。太倉精心建設1萬套高品質人才公寓,提供15天人才驛站免費住宿,“太倉人才考察補貼”收獲了眾多網友點贊和關注,“人到太倉就有房”“才聚太倉更幸福”品牌持續擦亮。
太倉始終錨定“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建設目標,致力于打造“城鄉一體、產城融合、城在田中、園在城中”的高品質幸福之城。
太倉始終秉承海納百川、合作共贏的理念,努力用高水平開放為幸福太倉蓄勢賦能。
這里彰顯著“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鮮明標識。太倉全方位放大滬太“同城效應”,形成產業緊密協作的發展格局,滬蘇通鐵路、嘉閔太線等“5+1”鐵路網絡構筑起滬太“半小時通勤圈”,引入了上海瑞金醫院太倉分院、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學校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醫保卡、公交卡與上海實現高水平互通,對于生活或工作在太倉的人來說,“在太倉,就在上海”的感受越來越強烈。
這里續寫著“長江外貿第一大港”的繁榮興盛。太倉沿著鄭和七下西洋的足跡,從港口出發走向世界,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全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往來,太倉港集裝箱年吞吐量突破800萬標箱、躍升至全球第22位,耐克、斯凱奇等一批物貿總部企業密集落戶,千里外的帝王蟹、牛羊肉、高端紅酒從港口直達市民的餐桌。
這里收獲了“中國德企之鄉”的廣泛贊譽。太倉深耕對德合作30年,集聚了近500家德資企業,全國率先開展“雙元制”教育本土化實踐,在太倉的大街小巷處處能遇到德籍的太倉人,隨時能品嘗到德國的面包、啤酒、豬肘、酸菜,在羅騰堡風情街還能看到拜仁慕尼黑球員、欣賞貝多芬藝術。2023年3月,80多歲高齡的斯坦姆博士不遠萬里重回太倉,深情回顧了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走進太倉、扎根太倉的故事,并表示:“我很驕傲把德企帶到太倉。”
太倉聚焦“城市即景區、旅游即生活”,精心打造“遠方不遠、詩意棲居就在眼前”的魅力太倉。
這份魅力體現在水韻江南的古色。海運倉、天妃宮承載著歷史文脈,徜徉在太倉的大街小巷,會不經意邂逅東晉的寺廟、元代的石拱橋、明清的古典園林,踏上沙溪古鎮的青石板道,可以駐足觀賞江南民居的粉墻黛瓦,行至深處便是千年前范仲淹主持開浚的七浦塘,現已成為江蘇唯一的全國最美家鄉河。
這份魅力體現在詩意田園的綠色。太倉精心呵護33萬畝耕地和24萬畝自然濕地,城市開發強度始終控制在30%左右,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始終位居江蘇前列,在市中心核心地段,建成總面積300畝的市民公園,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移步見景的風光成為市民生活的標配。
這份魅力體現在全域旅游的金色。文化旅游是富民惠民的幸福產業、美麗經濟,太倉大力發展以農文旅融合為重點的全域旅游,系統推動鄉村游、古鎮游、冰雪游、港口游等串聯融合,在這里可以暢玩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室內滑雪場——復星阿爾卑斯雪世界,可到七十二家理想村住一晚田野里的“樹蛙部落”,在香塘野鄰露營村與布朗熊開啟一場親子之旅,或是到長江口感受“港口看巨輪、江中覽勝景”的壯觀景象。
幸福是市民在每天的柴米油鹽中津津有味、津津樂道,一碗只在秋冬季經營的羊肉面,體現了太倉老百姓的知足富足。
可觀可感的是一體化的城鄉形態。太倉統籌推進新城建設、老城更新和鄉村振興,婁江新城作為“城市的未來、未來的城市”正加速崛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1.813∶1,“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向往”的幸福畫卷徐徐展開。
可觀可感的是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太倉著力加大教育、醫療、養老等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圖書館、博物館、大劇院、美術館等文化陣地一一落成,“15分鐘便民生活圈”持續構建完善,大病醫保、縣域養老等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人均期望壽命達84.09歲,是長三角首個富裕型“中國長壽之鄉”,在“家門口”上好學、看好病、養好老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可觀可感的是高效能的社會治理。從全國首個囊括村民自治工作三大獎項,到江蘇首捧“長安杯”殊榮,再到政社互動、公共法律服務經驗全國推廣,太倉社會治理工作始終走在時代前沿,公眾安全感多年保持99%以上,生活在這里可以感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