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輯?盧光盛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也是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召開十周年。十年來,西部陸海新通道顯然是一項卓越的成就,構建了面向太平洋方向通往東盟的海上運輸通道。在“一帶一路”倡議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背景下,我們認為,現在是提出面向印度洋方向國際陸海大通道構想的合適時機。這個通道不僅有望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新增長點,也是我國拓展與印度洋方向相關國家全方位深入合作的重要抓手。
國際大通道歷史上有兩種形成方式,一是依托天然自然環境條件形成,如馬六甲海峽,二是在天然條件下人工修筑而成,其建設意義與目標處于沿線國家戰略意義與經濟意義的平衡點上,屬于跨國界、跨制度、跨文化的復雜合作體系。在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合作深入發展的趨勢下,國際大通道對維護國家發展安全,以及雙邊貿易平衡和促進雙向投資具有重大意義,且呈現了運輸方式多樣化銜接、功能與運力分層及與經濟走廊聯動發展等特點。
面向印度洋國際陸海大通道是中國經過周邊國家通往印度洋方向上的復合型運輸通道,建設有形陸路通道聯通中老泰、中緬方向,可達印度洋的港口,促進人員、物資、資金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順應全球產業鏈“南移”,連接沿線國家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也可以說,面向印度洋國際陸海大通道是在印度洋、互聯互通國際陸海大通道和區域合作規則上的全新融合探索,通過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國際貿易規則與區域合作機制的銜接,在政策創新驅動的引領下,形成一套不同主權國家間公正、完整、有效的運行規則。
從周邊的合作意愿來看,大通道建設已有一定“發展基礎”。老撾政局穩定,柬埔寨、泰國平穩換屆,尤其泰國對于提升其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意愿非常強烈。緬甸止亂企穩,發展需求旺盛,近期緬商務部部長明確表示,“中緬經濟走廊造福緬甸人民,樂意與中方合作,緬中之間的鐵路建設將成為合作的里程碑之一”。此時應是重啟對緬合作和共建中緬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契機,在“變局”中下好先手棋,主動尋求戰略機遇構建,是我們亟須去做的事情。
將在我國與東盟下一個合作“黃金十年”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東盟在全球治理中的“新中心”特征日益凸顯,但東盟的發展也面臨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區域互聯互通相對滯后等發展瓶頸。近年來,東盟各成員國紛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以拉動內需,并進一步完善經濟發展條件。大通道構建一方面通過跨境運輸通道及運輸機制的協調共建,真正形成區域內的互聯互通與經濟協作,更利于東盟的“組團模式”作用發揮;另一方面也將促進中國與東盟凝聚更多政策共識,共同推進邁向現代化與經濟發展的目標,實現安全共擔、發展共贏。
推動大通道建設也將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從南亞東南亞國家發展意愿來看,其希望通過大國的支持解決發展問題,同時也不想卷入中國和美國的戰略博弈,另一方面大國博弈與某些大國責任缺失已造成優質國際公共產品供應不足,讓世界秩序深陷危機之中。未來大通道建設或將成為解決周邊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關鍵,助力提升全球產業效率,推動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塑與迭代,擺脫發展的焦慮,吸引更多資本投入。另外,大通道建設也將開辟“全球南方”的新通道,推動形成更為緊密的政策溝通平臺和利益鏈接,使其順勢而為解決基礎設施聯通、物流網絡構建和融入全球產業鏈的問題。
當然,在看到機遇和優勢的同時,我們也要考慮這個耗時長、投資大且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龐大工程將會遇到的很多問題,比如,是否可以達到戰略和經濟利益的平衡?多國的跨境節點形成“斷頭路”怎么辦?主權國家國內政策目標和通道利益如何協調?安全焦慮下犧牲經濟利益的選擇對項目造成阻礙的問題如何解決?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解決方案,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避免大通道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焦點。

2023年4月3日至4日,來自東盟、南亞、中亞、拉美17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和外交官參訪廣西,聚焦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圖為廣西省北部灣港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一是加強對接融合,推動面向印度洋國際陸海大通道建設成為國家戰略、地區共識、國際倡議。要在內部強化與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等對接合作,推動共推或共建,在國內層面形成協同重大項目庫,統一政策、統一調度;在外部要充分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形成國際建設共識,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戰略對接,加入強化產權劃分和利益共享機制的建立,充分調動周邊積極性使其主動作為。
二是要把握我國對周邊宣傳的主動權,避免對于建設意圖的誤讀。比如對于中緬合作項目的“密松之困”,應進行充分總結,避免在推動項目的過程中出現環保和民生等問題從而阻礙項目推進,要建立完善的對外投資風險評估和“走出去”項目服務機制。要避免給周邊國家造成被強加中國發展理念的想法,要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不斷形成更多合作示范項目。
三是要更多地考慮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跨國布局,強化價值鏈的塑造。構建跨國產業鏈支撐通道的未來發展與迭代升級,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道路便利化運輸機制、經濟走廊合作機制、國際組織合作機制等,促進要素的跨國順暢流動。要進一步強化和周邊國家及政府的往來,完善產業交流協商機制,促進更多的產業合作項目在通道沿線落地,強化對于大通道需求和未來發展的謀劃。
從未來發展來看,預計三至五年后大通道成效將逐步顯現,十年后也許就會讓區域面貌大變樣,我們的不懈努力會讓這條大通道成為我國與環印度洋地區國家合作的繁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