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順正,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會員
10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第20屆年會上發表講話時宣稱,俄成功試射了“海燕”核動力戰略巡航導彈,其研制工作接近完成。
核動力巡航導彈的概念最早出現于1957年。當時,美國核能委員會選中勞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直接利用核反應堆熱能驅動沖壓式噴氣發動機的可能性,也即“冥王星計劃”。核動力沖壓發動機的概念其實并不復雜:飛行器向前飛行,達到一定速度后,進入進氣道的空氣就會被壓縮(所謂“沖壓”),被壓縮的空氣流經一個核反應堆,這個反應堆對空氣進行加熱,高溫空氣壓力進一步增加并從噴口中噴出,產生巨大推力。
“冥王星計劃”的最終產品預計是一種代號SLAM的超音速低空巡航導彈,該導彈使用固體火箭助推器加速,來達到啟動沖壓發動機所需的速度。達到巡航高度后,它會避開人口稠密地區飛行,核反應堆達到臨界點。由于采用核動力,它擁有近乎無限的射程,可以在大洋上空繞圈飛行,接到命令開始攻擊后,俯沖飛向目標。SLAM導彈可攜帶多個核彈頭,陸續攻擊多個目標,就像一架無人轟炸機。在將所有彈頭發射出去后,導彈可繼續低空飛行幾個星期,利用所產生的音爆和核輻射搞破壞。導彈最終失去動力后將會墜落,其反應堆中的物質泄漏出來,形成放射性沾染。鑒于“冥王星計劃”可能造成的后果連美國軍方都認為“過分”,加上后來有了彈道導彈技術的進步,此類核動力飛行器研究被束之高閣。
俄羅斯的“海燕”導彈于2018年3月進入公眾視野,當時普京公開宣布俄軍正在進行有關研制。之前曾有俄專業軍事期刊發文稱,“海燕”的理論射程可達2萬公里,能部署在俄境內任何地方打擊美國的目標;理論飛行高度僅為50至100米,遠低于常規動力巡航導彈的高度,更難被防空雷達探測到。美國空軍國家空天情報中心2020年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如“海燕”在俄成功投入使用,它將是一種“具有洲際射程的獨特武器”。
不過,這種導彈的可靠性一直受到質疑,因其核推進裝置的研制面臨巨大技術挑戰,之前疑似發生多次試驗失敗。“核威脅倡議”組織的一份報告認為,俄在2017至2019年間進行了13次已知試驗,均未成功。據西方情報推斷,最新一次、也即普京宣稱取得成功的試射,可能是在北冰洋新地島的潘科沃試驗場進行。西方媒體報道稱,9月20日上午的衛星圖像顯示,俄方基地發射臺周邊有許多車輛,其中包括一輛卡車,其拖車似乎與該導彈的尺寸相匹配;通常用來覆蓋發射臺的遮雨棚移動了約50英尺,當天下午拖車就不見了。9月28日的衛星圖像顯示,發射臺上的準備工作再次忙碌起來,又出現了一輛類似拖車,遮雨棚再次被拉開,還有兩架專門用于收集發射數據的俄軍機停在發射場以南100英里處的機場上。另據公開報道,未發射前的“海燕”導彈整體長度約12米,可以從不同角度的平臺發射裝置上點火升空。
今年元旦普京發表國情咨文演講時曾通過現場大屏幕展示過一個模擬畫面,顯示出俄核動力戰略巡航導彈的詭異飛行路線:從莫斯科附近起飛,再從大西洋一路向南飛行,繞過南美洲,避開一個又一個反導堡壘,最后“擊中”美國的夏威夷,可以說打破了傳統火力投射模式中廣泛遵循的“兩點之間直線最近”原則,不遠萬里地繞路攻擊目標。以往,彈道導彈雖然打得高打得遠,但方向是明確的,而常規巡航導彈、轟炸機等即使具備一定的繞路能力,畢竟航程有限,被威脅方在防御探測上仍基本有方向可循。而核動力導彈好比“永動機”,發射后能長時間地在天上轉悠,可能就在下一秒,也可能數天后落在敵人頭頂,如同一條隱藏在黑暗中的極具耐心的毒蛇,會在意料不到的時間和地點突然竄出來給人以致命一擊。
俄在烏克蘭危機高度焦灼的敏感時刻高調公布其核動力巡航導彈試射成功的消息,旨在宣示其此類武器的研發成熟度,提升對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的心理威懾,增加談判籌碼。此種武器如確實問世,將對未來戰爭形勢、尤其是防空反導技術產生變革性的沖擊,讓目前很多反導武器和戰術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