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迪

2022年10月27日,江蘇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鋁制品制造公司車間里,工人正在汽車輪轂生產線上忙碌。
2023年5月,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題為《中國見頂了?》(Peak China?)的封面文章,認為由于人口老齡化及生產率增速下降,“中國崛起速度正在放緩”。事實上,這并不是西方第一次唱衰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西方不時大肆宣揚“中國崩潰論”。2016年以后,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持續逼近美國,“中國崩潰論”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崛起見頂論”。近期,這股論調卷土重來,主要是因為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表現低于預期。西方輿論借機再度拋出“中國崛起見頂論”,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預期,影響國際資本回流中國的趨勢,本質上還是“零和博弈”思維的體現,必將在中國保持經濟增長活力的事實面前再次破產。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看,2023年上半年中國出口表現相對較好,但消費和投資增速偏低,影響了短期經濟表現。造成消費和投資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市場預期不足,對未來經濟信心欠佳。事實上,無論是中國居民還是中國企業,都具有增加消費和擴大投資的潛力。從居民部門來看,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中國居民儲蓄規模高達133萬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末增長了51萬億元,新冠疫情至今產生了大量超額儲蓄。客觀而言,由于對未來收入預期下降,致使居民部門減少購房及消費支出,轉而大量增加儲蓄。
當前金融條件相對寬松,中國的企業部門資金較為充裕,但由于預期不足,投資意愿持續低迷。而市場預期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產生了持續心理影響,“疤痕效應”逐漸顯現,導致短期經濟增速一直低于潛在增速。此外,經濟增速低于潛在增速也是政策選擇的結果。當前經濟工作的重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希望通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改變過去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而不再一味追求高增長。加大刺激力度的確可以提振短期經濟增速,但同時也將拉長經濟轉型升級的時間。
當前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依然較高,雖然短期內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質量在不斷提升。經濟運行有其周期性特征,隨著一系列支持政策的落地,中國經濟增速有望回歸至潛在增速以上。
第一,人才紅利正在形成。多年來,西方唱衰中國的主要依據之一是中國人口增長見頂,“紅利不再”,因此經濟和社會發展“后勁不足”。事實上,過去40年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維持高增長,人口紅利只是驅動要素之一。如果僅靠人口持續增長,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人口紅利意味著工資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消費對經濟貢獻較小,經濟內循環不暢,對外需依賴度高。在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下,過度依靠外需發展經濟終將難以為繼。相較人口規模,人口質量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高達2.4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十年,“人才紅利”持續顯現。中國理工科畢業生規模龐大,2020年新增理工科畢業生約342.31萬人,“工程師紅利”也已形成,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第二,制造業持續轉型升級。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制造業實力大幅上升。中國已是亞太地區生產網絡中心,擁有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等多個世界級制造業集群,產業鏈實力雄厚。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4.91萬億美元,相當于排名第二至第五位的美國(2.5萬億美元)、日本(1.03萬億美元)、德國(0.8萬億美元)、韓國(0.46萬億美元)之和。中國制造業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中國研發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從2012年的1.91%增至2022年的2.55%,接近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2.67%)。中國制造業正在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上游躍進,生產率增速有望逐漸上升,助力經濟持續增長。
第三,消費潛力不斷釋放。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超大市場,中等收入群體接近4億人,消費潛力巨大。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44萬億元人民幣,將很快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前期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消費增速有所下降,“恩格爾系數”略有回升,然而消費升級趨勢并未發生逆轉。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對升級類商品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多。當前,以汽車、通訊、教育、娛樂、康養為主導的享受型消費正在中國成為主流。2022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2.8%,遠低于發達經濟體50%~70%的水平,這同時意味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隨著居民消費不斷升級,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勢將越來越大。
第四,對外貿易增量提質。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直接和間接吸納就業人數接近2億,對于拉動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未來中國外貿前景依然廣闊:一是新興經濟體持續增長。當前全球經濟東升西降態勢明顯,2022年新興經濟體占全球經濟比重已高達42.5%,并且仍在持續上升。中國外貿產品與新興經濟體互補性強,有望借新興經濟體的增長贏得更大發展空間。二是“一帶一路”建設持續穩步推進。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深化合作,努力消除貿易壁壘,貿易規模年均增速高達8.6%。“中歐班列”的開通將廣大亞歐內陸地區深度納入全球產業鏈,有力拉動了有關國家的經濟增長。三是對外貿易產品不斷升級。近年來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比重逐漸上升,2022年占比為26.45%,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正在成為外貿增長的新引擎。
第五,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近年中國城鎮化進程取得巨大成就,城鎮化率從2010年的49.95%上升至2022年的65.22%。當然,這個水平與發達經濟體80%~90%的城鎮化率仍有差距。假設未來10至15年內中國城鎮化率達到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就意味著未來將有兩、三億人進城。中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經濟拉動明顯,不僅可以優化社會分工,增加人口聚集紅利,而且能夠釋放城鎮居民消費潛力,促進居民消費持續升級。此外,城鎮化對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也將持續上升。總的來說,城鎮化對于供給端和需求端帶動效應均較為明顯,仍是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無一例外擁有龐大而高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由現代化產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構成的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未來我國應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薄弱環節集中力量進行攻關,確保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使之逐漸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進程。目前全球高收入國家人口規模總計14億人左右,超過1億人口的高收入國家只有美國和日本。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如果中國成為高收入國家,將大幅超過地球資源的承載能力。因此,我國只有持續推進綠色轉型,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才能在現有資源約束條件下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2023年8月12日,上海暑期旅游迎來超大客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對外開放是根本性的原因。實施對外開放一方面通過引進外資獲得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另一方面為國內企業進入海外市場提供了契機。未來我國應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對接高標準經貿規則,更大力度吸引外資,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進一步挖掘外需潛力,推動經濟增長再上新臺階。
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蓬勃發展,逐漸融入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助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催生了大量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還推動國際貿易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便捷的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展開。數字經濟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我國應持續推進對國內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加強對數字經濟關鍵技術研發扶持力度,積極參與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制定,推動數字經濟不斷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