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健:閃亮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
被譽為“黑海明珠”的羅馬尼亞位于巴爾干半島北部,曲折蜿蜒的多瑙河、雄偉的喀爾巴阡山、神秘莫測的黑海共同組成這片土地的迷人風情。羅馬尼亞電影對中國觀眾來說并不陌生,《沸騰的生活》《多瑙河之波》等經典電影歌曲和配樂都能喚起人們的美好記憶。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進口影片尚少,羅馬尼亞電影成為中國觀眾看向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1978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譯制的羅馬尼亞電影《沸騰的生活》在中國上映,此后“莫多萬警長”系列電影風靡一時。導演塞爾玖·尼古萊耶斯庫是羅馬尼亞電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執導的《達契亞人》《勇敢的米哈伊》《一夜富翁》以及“警長系列”《清白的手》《最后一顆子彈》《一個警官的控訴》等,代表了羅馬尼亞電影的最高成就,屢次創下票房佳績。這一時期的羅馬尼亞電影聚焦本土歷史、文化和生活,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
1990年《較量》上映后,就很少有羅馬尼亞電影在中國公映了,羅馬尼亞的電影工業也在同一時期陷入低谷,直到2001年由克利斯提·普優執導的《無命錢》在國際上斬獲好評。這部影片也是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的源起之作。
羅馬尼亞“新浪潮”電影泛指2000年后羅馬尼亞導演創作的作品,它們以嚴謹的現實主義風格和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探討而著稱。2005年,普優執導、嘲諷醫療腐敗的《無醫可靠》在第58屆戛納電影節上引起轟動,獲得“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獎。2010年,普優的作品《破曉時分》再度入圍戛納影展“一種關注”單元。2016年,普優執導的《雪山之家》首度進入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羅馬尼亞已故著名影評人阿列克斯·謝爾班稱,普優是羅馬尼亞“新浪潮”電影的“奠基人”。
“新浪潮”的到來標志著羅馬尼亞電影業的復蘇和覺醒。2006年柯內流·波藍波宇的《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獲得戛納“金攝影機獎”,米圖雷斯庫的《愛在世界崩潰時》獲“一種關注”最佳女演員獎。2007年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兩天》在戛納電影節60周年之際爆冷摘得“金棕櫚獎”。2009年波藍波宇的《警察,形容詞》獲戛納“一種關注”評委會獎。2012年蒙吉的《山之外》在戛納拿下最佳女演員和最佳編劇獎,并且進入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短名單。
2013年卡林·皮特·內策爾執導的《孩童姿勢》代表羅馬尼亞首奪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2015年,拉杜·裘德執導的《喝彩》以在羅馬尼亞生活的吉普賽人為背景,對這群人在歷史上遭受的迫害進行了尖銳批判,獲第6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第6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2018年,導演阿迪娜·平蒂列的處女作《不要碰我》獲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和最佳處女作獎。在這些電影中很容易看到手持攝影、長鏡頭、日常對話等新世紀以來羅馬尼亞“新浪潮”的風格烙印。
羅馬尼亞“新浪潮”電影以刺痛人心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極簡主義為主要特點,注重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具有鮮明的風格。蒙吉用了十年時間拿到全球眾多主流電影節獎項,被稱作“摘得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果實的人”。
2002年羅馬尼亞電影促進會創立了該國本土第一個國際電影節“特蘭西瓦尼亞國際電影節”,迅速成為中東歐地區影響最大的電影節。“特蘭西瓦尼亞電影節”展映原創獨立影片,目的在于促進本土電影藝術的發展。羅馬尼亞每年舉辦的“錫比烏國際戲劇節”則是該國另一個藝術盛會,通過電影、戲劇、舞蹈和音樂展示,促進文化交融。
羅馬尼亞是“21世紀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門戶國家,在中歐互聯互通合作中擁有顯著分量。作為世界上第三個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羅馬尼亞多年來在各個領域與中國發展交流與合作。2022年是中羅建交65周年,中羅合拍電影《秋語》上映。該片講述的是,一名羅馬尼亞青年在自己母親的“中國情結”影響下來到中國進修音樂,在收獲愛情的同時完成了媽媽的夙愿。同一年,羅馬尼亞戲劇導演保羅·庫瑪斯執導的歌舞劇《絲綢之路》也在兩國上演,促進了羅馬尼亞人對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