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23年上半年,在烏克蘭危機延宕不息的背景下,歐洲安全格局對抗性加劇,美國和北約影響上升。歐洲內部政治影響力格局持續變化,法國、德國苦尋戰略自主之路和危機解決之道,中東歐、北歐國家及英國話語權擴大。與此同時,歐洲經濟復蘇與社會發展面臨多重挑戰,前景的不確定性較大。
2022年2月升級的烏克蘭危機,結束了歐洲數十年來的和平局面。歐俄關系陷入嚴重對立,歐洲對美國和北約的安全依賴上升,歐洲安全格局呈現冷戰結束以來最具對抗性的局面。
在烏克蘭危機延宕背景下,這種對抗性局面不僅未有改變,還在不斷加劇。為打擊俄經濟和戰爭能力,歐盟協同美國等對俄發起十輪制裁,其領域之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23年2月25日推出的第十輪制裁除強化對俄外交、金融、進出口限制外,還向懾止第三方助其規避制裁方向傾斜。第11輪制裁正在醞釀。5月,俄、德先后大規模關閉對方領事館并設定人數上限。
烏克蘭危機凸顯了美國和北約對歐洲安全的重要性。危機升級后,以中東歐為重點的部分歐洲國家持續強化與美及北約防務安全聯系,波蘭尤為活躍。2023年,波蘭繼續大幅提升軍費開支,并斥巨資從美國購買火箭炮、導彈等武器裝備。3月,美陸軍在波蘭設立首個常駐基地,為在波美軍提供支持。北約亦實現重要擴張。4月,芬蘭正式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國,北約與俄邊界長度翻倍。瑞典持續努力“入約”,已得到除土耳其、匈牙利外所有北約成員國支持,有望在今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如瑞典得其所愿,波羅的海將成為北約的“內湖”。俄羅斯則開始在白俄羅斯部署戰術核武器,這是蘇聯解體以來俄首次在境外部署核武器。

2023年6月15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其間,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前左)、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前右)、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后右)、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后左)舉行烏克蘭國防聯絡小組會議。
烏克蘭危機并未從根本上改變歐陸政治格局。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傳統歐洲大國仍盤踞歐陸權力中心。然而,由于未能在烏克蘭危機發酵階段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政治解決方案,危機升級后“援烏制俄”相對克制務實,法、德在歐洲內部的政治影響力和話語權都有所削弱。法國繼續試圖強化“歐洲戰略自主”,但尚無結果。
2023年6月馬克龍總統推動的“歐洲政治共同體”在摩爾多瓦舉行第二次峰會,包括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內的49位歐洲領導人與會。由于涵蓋國家眾多,各方利益訴求不同,該“共同體”能在多大程度上為歐洲安全問題提供方案面臨很大不確定性。
烏克蘭危機放大甚至強化了中東歐與北歐這類傳統上歐洲權力邊緣地帶國家的聲音與影響。匈牙利在法治改革問題上長期與歐盟存在矛盾且對俄能源依存度很高,盡管并未否決歐盟對俄制裁,但不斷強調制裁危害,質疑其效果或尋求豁免,不僅增加了歐盟形成共識的難度,還有損其團結形象及制裁效力。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東歐國家則大力推動歐盟與俄對抗并走在“援烏”政策最前線,不僅在經濟、金融、難民援助方面表現積極,還不斷提升對烏軍援水平。北歐和東歐一道,強化與北約聯系的同時積極推動歐盟和北約進一步擴張。2023年5月,北歐五國領導人共同會晤澤連斯基后發表聯合聲明,表態支持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
烏克蘭危機助長了英國對歐陸的政治影響。英國脫歐后,各界普遍預測其對歐政治影響將有所下降。然而,烏克蘭危機的升級卻為英國提供了機會,其有意在危機中扮演“領導性角色”。一段時間來,英國奉行較激進的“援烏制俄”政策,不斷加大對俄制裁和國內能源領域“去俄化”力度,還率先向烏提供致命性武器裝備并不斷升級品種至導彈、無人機、坦克等。英國組建或利用“英波烏機制”“聯合遠征部隊”“國際支持烏克蘭基金”等框架,強化同東歐和北歐國家的政治協調與防務安全合作。2023年,英國與法、荷等國組建跨國聯盟,協助烏克蘭獲取F-16戰機。此外,英國還通過提供雙邊安全保障的形式,積極推動芬蘭、瑞典加入北約。
2022年,在烏克蘭危機本身、對俄制裁及俄方反制影響下,歐洲的能源與糧食價格一度飆升,通貨膨脹率屢次刷新歷史最高記錄,企業生產與人民生活成本顯著上漲。歐盟的疫后經濟復蘇受到影響,綠色轉型出現一定程度倒退。在經濟挑戰和難民潮的疊加影響下,歐洲各國罷工和抗議活動頻發,右翼勢力借機在一些國家抬頭。
2023年第一季度,受暖冬、天然氣庫存充足及多國財政支持力度加大等因素影響,歐洲能源和通脹危機有所緩解,經濟表現略好于去年預期。2月,歐盟發布《2023年冬季經濟預測》,將歐盟今年增長預期由去年底做出的0.3%上調至0.8%,同時預期通脹率由9.2%降至6.4%。5月,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第一季度歐盟經濟環比增長0.2%,暫時得以避免陷入技術性衰退。
盡管如此,歐洲經濟并未擺脫衰退風險,復蘇前景仍有較大不確定性。通脹高企仍是重要挑戰。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歐洲新興經濟體通脹率仍將維持在11%左右的高位,能源價格依然存在重新攀升的可能。
有觀點認為,歐盟為抑制通脹所采取的收緊貨幣供給、持續加息等政策將給金融市場帶來壓力并加劇歐元貶值風險,要在遏制通脹、維持經濟復蘇、維護金融穩定之間尋找平衡非常困難。
歐洲一些國家勞動者為抗議生活成本上升、爭取加薪和改善工作環境而發起的罷工和示威游行仍在繼續。今年3至4月,英國醫療及交通系統、德國公共事業系統相繼出現罷工或示威活動,法國公眾則為抗議退休制度改革走上街頭。繼瑞典之后,芬蘭的右翼勢力也在抬頭。4月2日,芬蘭中右翼的全國聯合黨和極右翼的芬蘭人黨在議會選舉中分別獲得第一、第二多選票,兩黨已開始協調組閣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