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屆世界和平論壇7月2日至3日在北京舉行。7月2日,國家副主席韓正在清華大學出席論壇開幕式并致辭。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行長、巴西前總統羅塞夫,俄羅斯前聯邦安全會議秘書伊萬諾夫,印尼前外長維拉尤達等外國前政要、各國駐華使節、專家學者等400余人出席論壇。
韓正表示,面對國際形勢深刻變化,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一系列重大倡議,不斷豐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和實踐路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強勁正能量。中國愿同各國一道,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安全,共謀全球發展繁榮,共倡文明交流互鑒,共享人類發展、安全、文明成果。
韓正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堅持獨立自主相互尊重。二是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沖突。三是堅定維護踐行多邊主義。四是推動包容普惠互利共贏。韓正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堅定不移地做世界和平的倡導者、建設者和維護者。
羅塞夫表示,“脫鉤和去風險等概念不僅削弱了全球金融關系,更是一種政治武器,目的是阻止國際舞臺上新參與者的崛起”,“盡管經濟全球化的動力有所弱化,但世界不同地區依然存在深度相互依賴。切斷世界之間的聯系已經變得不切實際,試圖再次阻礙國家間交往是不合時宜的。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威脅之一便是新形式的保護主義,比如針對中國的遏制政策。撫平經濟全球化的裂痕需要進行全球治理改革”。
伊萬諾夫認為,冷戰期間雖然蘇美雙方意識形態不同,但仍保持溝通以管控風險,而目前各方溝通渠道不暢,使得國際形勢可能比冷戰時期還要危險,急需對話來避免誤判,急需多邊主義來應對全球挑戰。
當天,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出席論壇午餐會并發表演講。他表示,和平一直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期盼。但直至今日,人類仍未跳出戰爭與和平的歷史周期律,持久和平與普遍安全依然是人們翹首以待的“稀缺品”。特別是在百年變局持續深入演進的背景下,國際社會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持續增多,全球范圍內求共識、促合作、穩秩序、護和平依然任重道遠。
7月3日,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在出席論壇大會時指出,當前,由于不穩定因素增加,包括國家和地區間的武裝沖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使用帶來的威脅,以及其他非傳統安全威脅等,使越來越多國家產生不安全感。他強調,大國應該承擔更多責任。一直以來,中國在很多國際事務中都展現出大國責任與擔當,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國都能作出這樣的選擇。一方面,集團政治和集團對沖的崛起,部分國家加強軍事聯盟,導致矛盾升級。大國之間的沖突,甚至核方面的沖突帶來的風險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所謂的安全關切泛化。部分國家打著國家安全的名義,做了很多不利于和平發展的事情。如引發貿易摩擦、切斷供應鏈等。
在談及發展中美關系時,崔天凱表示,美方經常講需要“護欄”,但卻始終對這個說法有所保留,“如果兩國關系在錯誤的軌道上,‘護欄有什么用”?他強調,中美兩國有共同責任來穩定雙方的關系,這對兩國、對世界都是有利的。為此,雙方需要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求共識、促合作、穩秩序、護和平”,大會議題包括“構建中的國際新秩序”“發展中的多邊主義”“大國在國際安全中的作用”“變革中的地區合作”等,小組討論的議題涵蓋“亞太安全:挑戰與出路”“中歐關系:提升戰略互信”“‘一帶一路合作:綠色和數字轉型”等。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科研人員組成的中國脈沖星測時陣列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表明我國納赫茲引力波研究與國際同步達到領先水平。相關論文在我國天文學術期刊《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RAA)》在線發表。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時空是可以彎曲的,有質量的物體在其中加速運動,擾動周圍的時空,就會產生引力波。納赫茲引力波是引力波的一種。對頻率低至納赫茲的引力波進行探測,將有助于天文學家理解宇宙結構的起源。國際上,北美納赫茲引力波天文臺、歐洲脈沖星測時陣列、澳大利亞帕克斯脈沖星測時陣列,利用各自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已分別開展了長達20年的納赫茲引力波搜尋。
引力波信號極其微弱,卻是探測宇宙中不發光物質的直接手段,探測引力波并且開辟引力波觀測宇宙的新窗口長期以來是世界各國天文學家追求的目標。

近日,英國牛津大學博物館向東非的四個馬賽人家族贈送196頭牛,作為對這些家族的先祖在殖民時期被掠奪文物,并遭受暴行和不公正對待的賠償。
馬賽人是活躍在東非的一個游牧民族,人口約為100萬,主要居住在肯尼亞南部及坦桑尼亞北部。這次賠償還要從五年前說起。肯尼亞男子塞繆爾·桑基里亞基在牛津大學皮特·里弗斯博物館參觀時意外看到大量馬賽人文物,并希望牛津大學能夠歸還這些文物。回到非洲后,桑基里亞基專門就此事咨詢了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馬賽人部落長老,隨后在皮特·里弗斯博物館的配合下,組建了一個由兩國馬賽人組成的代表團前往英國,以確認這些文物的來源。經過代表團成員鑒定,該博物館擁有的148件馬賽人文物中,五件被確認為是“存在文化敏感性”的祖傳遺物,而這些文物正屬于本次收到賠償的四個馬賽人家族。
不過,收到賠禮的馬賽人家族代表表示,比起掠走的文物,牛津大學做的還遠遠不夠,他們希望得到足夠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