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柳苑,劉 暢,亓雪勤,吳雅丹,廖旖楚,林麗芳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麻醉科,廣東 深圳 518000)
胃癌是臨床中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作為一類發生率逐年上升的腫瘤疾病,主要起始于胃黏膜上皮,多數發生在胃大彎、胃小彎、胃竇壁以及前后壁等。對于胃癌患者而言,手術治療是第一選擇,在臨床中多采用全胃切除的方式進行治療,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因為使用全身麻醉的方式,加之手術對患者自身造成的創傷,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恢復[1]。針對年齡較高的患者來說,因為機體功能下降,不具備良好的疼痛耐受,在手術治療中大大延長了恢復時間,甚至引起患者死亡。在相關研究中顯示,中心體溫恒定是保證基礎代謝和生理功能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麻醉恢復期,低體溫癥作為常見的并發癥,應當采用一系列措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2]。復蘇護理作為一種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下的護理模式,旨在通過圍術期護理措施,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將影響因素降至最低,控制并發癥的發生率[3]。本研究探討復蘇護理在全身麻醉胃癌手術中的應用以及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擇北京大學深圳醫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行全身麻醉胃癌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其中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32~74歲,平均(56.24±5.25)歲;觀察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34~75歲,平均(57.21±6.31)歲。兩組各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本研究所選患者均經過病理診斷確定為胃癌[4];符合胃癌手術治療指征;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心肺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凝血功能障礙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精神障礙無法交流者;術前已開始化療或遠端轉移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 具體包括:術前常規健康教育,術前檢查以及禁食、禁水等,以全身麻醉進行手術,留置胃管4~5 d,術后抗炎、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支持治療,并給予飲食和生活等護理工作。
1.2.2觀察組給予復蘇護理措施
1.2.2.1術前護理:①健康教育:醫護人員需要充分說明疾病的相關知識,講解手術的必要性,術中的注意事項等,以此方式促使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并對整體的護理計劃進行講解,旨在提高患者的護理配合度[5]。②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與患者和家屬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了解負面情緒的出現因素,其中包括焦慮、抑郁、煩躁等,可通過舉例說明的方式講解手術治療的成功案例,也可聯合家屬給予精神和家庭支持,旨在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降低不良情緒對自身造成的影響,端正治療心態。③功能訓練:在術前可以選擇爬樓梯、深呼吸等方式進行功能訓練,加強患者的肺部功能。④術前準備:對于行胃癌手術治療的患者,常規的禁食、禁水會促使患者術后出現饑餓、口渴等不適感,從而對機體情況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故觀察組患者在基礎上縮短禁食、禁水時間,術前10 h口服清流素,術前6 h禁固體食物,術前30 min靜脈使用預防性抗生素藥物。⑤術前加強教育:在手術開始前,醫護人員應當進一步加強心理引導,以此方式調整自身緊張狀態,以良好的狀態進行手術治療。
1.2.2.2術中護理:①室內溫度調整:將手術室內溫度控制在22℃~24℃,濕度在40%~60%左右,具體以患者的自身感受為宜,醫護人員配合醫師完成手術,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進行監測。液體加溫至37℃,血制品術前30 min置入恒溫箱進行加溫處理,再給予輸注,選擇電腦控溫儀將加熱毯放置于身下,確保機體體溫恒定[6]。②液體管理:醫護人員結合手術情況,建立靜脈通路,選擇上肢靜脈穿刺,根據血管走向完成留置針穿刺,選擇3M輸液膠貼固定,若出現外滲則使用硫酸鎂濕敷,預防腫脹和疼痛。
1.2.2.3術后護理:①疼痛護理:術后有效鎮痛能夠降低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從而保證其休息質量,結合患者的恢復情況早期下床運動,加快康復速度。在麻醉清醒后采用低半臥位,降低對切口的壓力,確保呼吸穩定和引流,可采用靜脈自控式鎮痛泵以及鎮痛藥物緩解疼痛。②飲食護理:提高蛋白質、纖維素的攝入量,以軟、溫、易消化為主,當患者麻醉蘇醒后術后2 h進適量溫涼水,術后12 h行清流質飲食,術后3 d行100 ml流質飲食,具體結合恢復情況提高攝入量。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傷口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使用生活質量綜合評估問卷(CQOLI-7)收集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身體情況、精神情況、感情、社會管理以及家庭狀況評分,分數越高證明生活質量越好;使用Philips公司生產的MP60多功能監測儀連接鼻咽溫度探頭,測量兩組患者術中T0~T5[麻醉后15 min(T0)、手術開始1 h(T1)、手術結束(T2)、入蘇醒室(T3)、入蘇醒室15 min(T4)、入蘇醒室30 min(T5)]的鼻咽溫度情況;統計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脹、嘔吐、吻合口瘺。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護理后的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的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傷口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后的恢復情況比較
2.2兩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身體情況、精神情況、感情、社會管理以及家庭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n=43)
2.3兩組術中各時間段的鼻咽溫度比較:觀察組的T0、T1、T2、T3、T4鼻咽溫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T5的鼻咽溫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中各時間段的鼻咽溫度比較
2.4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脹、嘔吐、吻合口瘺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n=43]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疾病的發生和幽門螺桿菌感染、遺傳因素、生活環境以及飲食結構具有密切聯系。因為該疾病的早期無典型癥狀,隨著時間的延長,疾病將會進一步發展,發生疼痛、體重下降以及乏力等臨床癥狀,當腫瘤影響到血管后,患者也會出現嘔血、黑便等癥狀。因為胃癌具有隱匿性特點,所以當患者確診時往往已經進入晚期[7]。
對于具有手術指征的患者來說,胃癌手術是治療該疾病的第一選擇,但是因為胃癌手術的時間較長,加之手術創傷,若不輔助相關的護理措施,將會延長患者的恢復時間。因此在本研究中針對行胃癌手術的患者實施了復蘇護理措施,在結合快速康復外科的理念下,最大程度縮短手術對患者的影響,從而通過術前和術后各項護理措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8-9]。在術前的健康教育中,通過醫護人員的全面講解,說明疾病的發生原因以及手術的相關注意事項,保證了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依從性[10]。醫護人員以綜合的角度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降低負面情緒的影響,端正治療態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快恢復的作用。患者通過功能訓練能夠加強其心肺功能,以此方式提高手術耐受能力。在術前,轉變了傳統的術前腸道準備,通過口服清流素、靜脈滴注抗生素藥物等方式,避免術后患者可能發生的饑餓口渴等不適感,提高手術舒適度。在手術中,做好手術室的溫度和濕度調整,使用恒溫箱和加熱毯確保患者的體溫恒定,預防低體溫癥的發生。在液體管理方面,醫護人員需確保靜脈留置針的穿刺成功率,并及時觀察穿刺位置是否存在外滲情況,如有外滲可使用硫酸鎂進行治療,避免腫脹和疼痛的發生。在放置腹腔引流管和胃管方面,對于放置胃管的患者來說,要求在術后24 h移除,確保患者的舒適度,從而確保可以提前下床活動。在手術完成后,合理的鎮痛措施能夠降低患者所承受的疼痛,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因此采用靜脈自控式鎮痛泵以及鎮痛藥物來控制疼痛程度[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該護理措施能夠加快患者的恢復速度,縮短住院時間;術中的各項護理措施能夠維持患者穩定的體溫情況,避免各類并發癥的發生。復蘇護理通過各項工作可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的身體情況、精神情況、感情、社會管理以及家庭狀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復蘇護理通過縮短住院時間,維持術中體溫以及降低并發癥等優勢,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在行胃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復蘇護理可以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維持術中體溫恒定,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