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2021 年11 月10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球發布《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報告,探討和展望面向未來乃至2050 年的教育,并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一個新的轉折點。教育作為解決世界不平等現象的重要支點,承載著人類的美好期許,但它又需要回應關于重新構想“為何學、怎樣學、學什么、從哪兒學和何時學”的迫切需求。報告指出,當前教育模式亟須變革,新的教育社會契約需要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學習,以及學生、教師、知識和世界之間的關系(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2021)。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到國家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來看,我國一直在致力于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立學習型社會。學習一門語言,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因此,在英語語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法,而且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英語語言運用與交流成為當代大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所必備的能力。在大學專業課程設置中,英語是一門必修課,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其能夠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用英語進行有效的口頭和書面信息交流,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實踐能力,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在職業院校中,職業英語課程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并熟悉行業領域知識、英語知識及相關技能,培養其專業能力及綜合職業素質,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具有英語運用能力的職業人才。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不同,其語言顯露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文化特征。由于生長環境和教育背景不同,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都會對英語語言學習產生影響。這種思維定式在英語學習中的表現被看作英語語言學習的僵化現象。僵化是存在于潛在心理結構中的一種機制,即某種母語背景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會在目的語學習的某個階段停滯不前的現象。僵化是母語的詞條、規則和次系統傾向保留在與目的語相關的中介語中,不管學習者的年齡多大,也不管其接受的解釋和指導有多少,這種傾向不會改變(吳莜枚2005)。
在英語口語表達中,學習者會出現一些常見的“中式英語”。比如:表達“我”心情不好,“I have a bad mood.”是錯誤的,正確表達是“I’m in a bad mood.”;表達“我”學到了很多知識,“I’ve learned a lot of knowledge.”是不恰當的,正確表達是“I’ve learned a lot.”。在翻譯中,也容易出現“中式翻譯”。比如:“Do you have the time?”不是“你有時間嗎?”,其正確含義是“現在幾點鐘了?”;“I don’t buy it.”的意思不是“我不買它”,而是“我不相信你”;“What’s eating you?”的意思不是“什么把你吃掉了?”,而是“為什么你看起來很失落?”。
除了中英語言表達中的這種因文字不完全對等而產生的顯性語言差異外,還有一些隱性語言差異,如肢體語言差異。英語語言國家的人在交流時大多采用直接的目光接觸方式,而我國人并不習慣這種方式。英語語言國家的人在迎接客人時會擁抱對方以表達熱情和禮節,而這樣的動作在我國只有在非常親近的人之間才會發生。
詞匯和語法是基礎的語言單位和知識構成,然而,學習者在學習英語語言的過程中往往存在這兩方面基礎薄弱的問題。比如,在表達“美麗”時,學習者常用beautiful 一詞,或者用very beautiful 表達“非常美”。但其實,英語詞匯是非常豐富的,學習者還可以使用如pretty、lovely、sweet、charming、handsome、fair-looking、good-looking、comely、attractive、gorgeous、angelic、seraphic 等表達“漂亮的、可愛的、甜美的、迷人的、英姿颯爽的、貌若天仙的、相貌英俊的、標致的、迷人的、華麗多姿的、天使般的、純潔美麗的”。
除了使用“I’m sorry.”表達“對不起”外,還可以用以下表達方式:I apologize.(我道歉。)Sorry about that.(很抱歉。)I’ll take the blame.(我會負責的。)It’s my fault.(是我的錯。)在表達“我喜歡”時,除了使用“I like...”外,還可以使用以下句子:“I’m really into...”“I’m fond of...”“I enjoy...”“I’m passionate about...”等。在想要尋求幫助時,學習者除了可以說“Can you help me?”外,還可以使用以下表達:Could you give me a hand?(您能幫我個忙嗎?)Do you have a minute?(您有時間嗎?)Would you do me a favor?(您可以幫我個忙嗎?)在表達“我很忙”時,除了使用“I’m busy.”外,還可以使用以下表達:I’m tied up.(我太忙了。)I’m up to my neck.(我忙得不可開交。)My hands are full.(我忙不過來。)I’m bushed / beat.(我累壞了。)I’m swamped.(我忙得一塌糊涂。)在表達“我買單”時,除了使用“I’ll pay the bill.”外,還可以使用以下語句:It’s my treat.(我請客。)Let me get this.(我來付款。)It’s on me.(我請客。)I’ll pick up the check.(我來買單。)
英語聽力和口語是英語語言學習者需要突破的瓶頸。在應試教育下,很多學習者只重視讀與寫,導致英語聽說成為他們的弱項。英語語言有其發音的規則和技巧,如連讀、濁化、失爆等。英語學習者如果沒有掌握這些規則和技巧,就會出現跟不上聽力速度或聽不懂的現象。如果英語學習者不僅能夠聽懂每個單詞的發音,而且能知道每個單詞在句子中的發音變化,甚至在平時朗讀中能夠嚴格按照發音規則和技巧練習,那么就能夠像母語表達那樣流利和快速,聽力也就自然而然不是難事了。
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影響英語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中西方思維模式、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禮儀習俗、宗教信仰等不同,英語語言學習者要對此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才不至于在語言表達和溝通交流中出現錯誤。很多英語習語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比如,受地理環境影響,西方國家大多環海,其文化屬于海洋文化,英語中as close as oyster 的含義是“守口如瓶”,漢語中揮金如土的英語表達為spend money like water(陳文智2016)。green eyed不是“綠眼的”,而是“眼紅的、嫉妒的”。這個說法來自莎士比亞的《奧賽羅》:“Jealousy is a green eye monster:it gets inside people,eats them up.(嫉妒是綠眼魔鬼,它在人們心中,把人一口吞掉。)” white lie 的含義不是“白色的謊言”,而是“善意的謊言”。這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光明、純潔、美好。once in a blue moon 用來形容“很少發生的事”。這個習慣用語是在19 世紀初出現的,至今還非常流行。blue moon 指一個月里出現的第二次全月,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通常被翻譯成“千載難逢”。French leave 這個習語的含義是“不辭而別”,源于18 世紀法國流行的一種參加宴會的客人不向主人告辭而自行離去的習俗。
所謂思維定式,指按照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復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定型化了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序、模式。先前形成的知識、經驗、習慣,都會使人們形成認知的固定傾向,從而影響后來的分析、判斷,形成思維定式。打破思維定式要靠改變和糾正原有的認知和經驗,需要語言學習者有明確的認識和自覺的行為。
因此,英語學習者要增加閱讀量,培養英語語感。學習者可以大量閱讀原汁原味的英文美篇和經典名著,提高英語語言學習的興趣,了解漢、英兩種語言的思維習慣和差異,培養英語語言思維習慣,能夠從英語語言文化的角度思考問題。
英語語言學習離不開詞匯和語法基礎。英語構詞法的核心部分在于詞根。單詞的意義主要由詞根體現。詞根可以單獨構成詞,也可以彼此組合成詞,通過前綴、后綴改變單詞的詞性和意義。
單詞一般由三部分組成:詞根(root)、前綴(prefix)和后綴(suffix)。詞根決定單詞的意思,前綴改變單詞的詞義,后綴決定單詞的詞性。英語單詞的構成有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即構詞法,主要有四種:合成、轉化、派生和縮略。詞匯知識量是衡量語言學習者語言能力的重要標準。因此,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在英語詞匯學習中,學習者不僅要學習詞匯作為一個符號所指代的具體意義,即字面意義(denotation),而且要了解詞匯字面意思以外的意義,即暗含意義(connotation)(毛睿2009)。
英語語法是為了學習英語語言而總結出的語法規范、規則。英語語言學習者要明白英語語法分類和規則。英語語法分類方式有許多,但大多是依據詞、句及時態劃分。學習英語語法不僅要明白英語的句子構成,英語語句和漢語語句的構成差異和特征,還必須記住單詞的一些轉化及特點。英語語言學習者要能夠運用有效的詞匯記憶方法提升詞匯量,利用工具書、詞典及網絡等進行英語語言學習,采用比較記憶和聯想記憶等方法擴大詞匯量,積累詞匯和語法知識并進行靈活、有效的運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英語仍然是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發展能力所必須掌握的一門語言。在聽、說、讀、寫英語語言四項基本技能中,聽說能力是英語交際能力的重要體現。首先,英語學習者要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況并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學習者可以評估自己目前的英語語言水平處于哪個層級,了解目標水平英語語言能力的標準和要求,并明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比如,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詞匯方面要求掌握4 500 左右的詞匯量;在語法方面要求掌握、鞏固和加深語法知識如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倒裝句、虛擬語氣、獨立主格、情態動詞等的用法,提高在語篇中運用語法知識的能力;在聽力方面要求能夠聽懂題材熟悉、比較簡單的句子結構,語速為每分鐘130—150 個單詞的簡短會話、談話、報道或講座,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點和有關細節,領會講話者的觀點和態度;在口語能力方面要求能夠在一般的社交場合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交流,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語音語調自然,無重大語法錯誤,語言基本得體。其次,英語學習者要合理選擇英語聽說的學習內容。除了教材和課堂學習資源外,學生還要利用課外的各種學習資源。再次,英語學習者要學會采用有效、合理的聽說策略和學習方法。常見的聽力策略有預讀預測法、要點選擇法、語句切分法、邏輯推理法等。常見的口語學習策略有自信朗讀、模仿訓練和隨時隨處說英語等。自信朗讀就是每天挑選實用語句或經典英文段落進行出聲自信朗讀。模仿訓練時學生可以仿效經典英文,學習英語語調,仿效外國人說英語,仿效經典演講,仿效英文電影經典臺詞,優化英語口語表達。學生還要善于利用周邊語言環境如“英語角”,尋找學習伙伴、外教或外國友人進行口語交流。通過跟讀模仿、聽說結合、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反復的強化學習和訓練,學生能夠熟悉英語語言規律、發音技巧和表達方式。最后,英語學習者要養成課內外聽說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興趣,克服英語口語表達心理障礙,加強英語口語交流,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靈魂。語言學習者的應用能力必然受其文化素養的影響。語言學習不能脫離該語言所屬的文化而獨立存在。從某種意義來講,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英語學習者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英語教學實踐來看,文化差異是學生應用目的語的最大障礙。學習者只有重視對西方國家文化的學習,才能運用英語與外國人進行有效的交際。通過對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能夠對外國文化和本土文化異同具有敏感性,能夠深入地理解一些微妙并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杜學增1999)。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時,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材內容,還要學會拓展學習內容,引入西方文化知識,加強課外閱讀和經典影視作品的欣賞與學習,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了解漢語和英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英語語言教學應致力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和統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關注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外,還要把目光轉向英語學習者,培養他們的英語語言學習能力,授之以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的使命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教會他們如何學習,使其發現英語語言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恰當、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的語言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以適應國際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