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隨著高校思政教育受到社會的重點關注,人們更加關注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結合,強化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的融合實效,這對實現全員、全過程及全方位育人目標有積極的作用。現階段醫學院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將學生培育成為具有醫學人文精神、全球視野,扎實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醫學人才。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關注自身素養的強化,借助一系列方法實現均衡性發展,從而更好地助推學生全面、持續發展。
教師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實施者,其專業水平、業務能力與教學成果之間呈正比例關系。一名合格的高校英語教師應在掌握基礎教育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在思想領域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夠持續發展和進步。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英語教師出現素養不均衡現象,導致相關工作開展遇到阻礙,無形中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過分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提升,而沒有結合他們的實際需要及當前的教育標準進行創新,導致思政教育實效不足,難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無形中會產生教育問題。部分教師思想觀念滯后,與當前學生發展需要不符,無形中會加劇不良問題的產生,消極影響顯著。由此可見,教師素養的不均衡嚴重制約了英語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從而影響了醫學院校英語教育質量。
思政教育內容的融入能夠實現教育深化目標,對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目標產生的促進作用顯著。同時,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如何實現思政元素的融入是當前醫學院校英語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設計能力提升中重點關注的內容(趙新、高云峰2022)。大學時期的英語課程主要是對西方的語言和文化進行探究、分析,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始終局限于西方文化的傳授,并沒有對思政內容進行滲透,思政要素和語言知識的滲透比例呈現出不科學現象,即使進行思政教育融入,也會出現教育模式不科學等現象。如果現有教育模式滿足不了學生需要,教育教學會呈現出偏離現象,對后續各項工作的開展和進行會產生阻礙(李翠瓊2020)。再加上教師思政教學能力不足,教學設計不能體現教育的整體性、系統性標準,思政元素滲透中產生刻意、生硬等現象,反而會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或者排斥心理,對其發展、進步也會產生反作用。
大學英語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人員,其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進步實效。針對教師專業知識的評價主要是對教育科學理論知識、英語語言知識和英語學科理論知識進行評價(陳婷婷2020)。
1.教育科學理論知識
教育科學理論知識是大學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論依據,也是其教學由經驗水平提高到理論水平的重要前提。大學時期的英語教育重點關注英語文化及實踐應用,旨在為后續的發展奠定基礎。但是,此時學生學習呈現差異現象,若是一味地進行“滿堂灌”,會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各種問題,無形中也會對英語教育質量提高產生阻礙。大學教師面對的是具有獨立思想、個性化特征的大學生,在實際的教育中難免會遇到一定的阻礙。為消除這些阻礙,教師需要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更科學的教育方法,促使他們積極融入課堂,在學習、探究中獲得和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對其發展進步產生促進和提質效果。
2.英語語言及學科理論知識
在大學英語教育中,學生需要在語音、詞匯、語法、功能、話題等方面達到教育標準和具體教育目標。醫學院校中高年級階段的英語學習要求較高,需要掌握醫學名詞,教材中涉及的詞匯、語法、話題都與醫學密切相關(樊麗娜2020)。因此,在實際的教育中,需要學生對醫學詞匯進行深度剖析,并且熟悉本國與英美國家間的文化差異,掌握正確的英語表達方式。特別是部分專業英語詞匯,一旦出現發音錯誤或者表達失誤等現象,會導致詞匯表達變異,不能準確表現出詞匯的具體含義,無形中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有效性。
專業能力指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時所必須具備的帶有教師職業特點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將教師能力劃分為以下三個層面,即教學實踐能力、教學管理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
1.教學實踐能力
醫學院校英語教育涉及的知識內容較多,對學生學習有著較高的要求。想讓學生獲得相應的學習體驗,教師就需要關注和重視語言專業技能優化,促進其語言表現能力、表達能力的提升,并保障其表達的工整性、規范性。同時,想要確保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關注和重視課堂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為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關注教學革新,結合學生發展特征,應用先進的教育技術和模式,為他們構建適宜的探究情境和氛圍,由此助推其英語素養的提升(王書琴2019)。
2.教學管理能力
高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有效的管理和監督,特別是在大學教育中,學生的學習以任務型和合作方式為主。想要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就必須關注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學管理能力主要包含課堂組織能力、調控能力、課堂推進能力、觀察能力、提問能力、糾錯能力、處理課堂突發事件能力、課外組織能力、全面了解學生的能力、因材施教能力等。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發展產生的影響重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自身教學管理能力的提升,努力優化教學管理,從而對提升語言教學有效性產生積極的影響。
3.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醫學院校教師素養中的核心部分,能夠實現教育內核力量的提升,無論是對教師自身還是對高校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關注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實現創新、反思、教育深入,從而對自身專業化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教學評價的完善性、科學性會直接影響教師對英語教學實效的掌握。想要保障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完善評價機制是很有必要的(趙洪霞2022)。但是,綜合實際情況發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學評價存在較多問題,難以推動教師全面發展。例如,實際評價中的關注點比較單一,僅以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教師的教學成效。教學評價片面化,導致課程思政的實效不顯著,教師的教學側重點產生偏差,無形中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進步產生消極影響。
因此,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應關注和重視教師評價優化,結合當前教育特征及實際需要實現教育評價體系構建,促使教師實現均衡性發展,為后續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在實際的評價中,需要教師關注和重視自身知識目標優化,借此實現自身思政素質和執教素養的提升,由此實現均衡性發展。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需要教師樹立正確價值觀,將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深植于心,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實現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只有這樣,才能從內涵、文化、政治和媒介四個方面實現自身素養提升,達到均衡性發展目標,更好地推動學生的發展進步(莊嚴2022)。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受教育教學觀念及認知的影響,教師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過分關注和重視專業知識的教育與引導,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這樣的教育模式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學生難以積極融入,且思政教育滲透不足,會導致教師素養建設強化中產生不均衡現象,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進步會產生阻礙。為消除這一現象產生的消極影響,需要教師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及不足進行深度剖析,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和政治敏銳性,在教育教學中實現課程思政深度融入,凸顯課程思維的教育引導作用,為學生更好地發展進步奠定基礎。
具體來說,一名優秀的醫學院校教師能夠把握社會發展中的大趨勢和具體特點,然后將相應的教育內涵拓展至自身的課程思政教育中,借助理論教育實現實踐教育優化,由此形成良性的運行機制,對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目標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與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共情能力,并將這一能力傳遞給學生,使他們明確,作為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需要將職業道德素養放在首位,并形成相應的職業認同。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積極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夠為后續的工作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育評價體系設計中,教師需要關注和重視評價的針對性,在英語課堂教育中關注思政元素融入,使語言更具針對性、啟發性和趣味性,從而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合實際情況發現,教師的自我認知和評價直接影響后續的教學設計,與學生未來的發展和進步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實際的評價體系設計中需要關注教師自我診斷能力的提高,為其發展水平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在實際的教育評價中需要重視醫學院校英語教師思想和素質診斷,了解他們的理論知識儲備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能否一直保持與時俱進,能否從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借助評價能夠實現教師思政素養強化,對提升教育質量產生的積極影響顯著。其次,醫學院校英語教師需要關注自身教學能力的診斷,其中主要是對思政教育的深度、思政元素滲透情況及思想觀念教育效果等進行分析,還包括思政教學目標設定的完整性、思政教學內容的可操作性、思政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等。借助這一評價能夠深化教師教學能力,對實現教師素養均衡性發展深入有著積極作用。最后,借助評價能夠幫助教師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問題實現教學能力提高。比如,在實際教育中,教師需要關注傳承與創新,即對教育經驗和有效的教法等進行分析與總結,特別要關注高校英語課堂思政教學、高校教師思政能力提升路徑等分析,并在傳承的基礎上實現創新,使語言教學能夠煥發時代特征。同時,教師要關注探索實踐,即在實際的教育中需要教師積極參與各種與課程思政教學相關的教育科研活動,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定期進行深入的政治理論學習,并且廣泛了解跨學科知識,實現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課程思政視域下醫學院校英語教師素養均衡性評價體系設計能夠對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多種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教育標準實現教育優化,無論是對高校英語專業,還是對學生英語素養提升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育中,教師應關注均衡性評價,借此實現高校教育優化,助推醫學院校學生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