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在日常工作中,各級黨員干部搞調研、拿方案、作決策、抓落實,都應把問題導向貫穿始終,以一個一個問題的有效解決,推動整體工作的持續向好。
看得見問題,眼里才有活。解決問題是工作的進步方向。俗話說,成績不說跑不掉,問題不說不得了。黨員干部是問題意識多一些,還是“成績意識”多一些,往往決定一個地方和部門的工作量,也影響開展工作的思路和方向。看問題多一些,憂慮就多一些,抓工作的突破口就多一些。看不到問題、無視問題,盯著過去的“功勞簿”沾沾自喜,便會不思進取,甚至貽誤發展機遇。也不能因為一方面成績突出,就一好百好或者一俊遮百丑。實踐在發展、情況在變化,問題總會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黨員干部需要保持清醒頭腦和敏銳眼光,提升見微知著的能力,窺一斑而知全豹,善于看清淺在性表現、深層次癥結,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現問題,不回避、不躲閃,瞄著問題去、迎著問題上,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打開事業發展的新空間。
析得透問題,施策才精準。看清問題是第一步,找準背后的原因是關鍵。黨員干部堅持深入基層、直奔一線,橫向比差距、縱向看不足,從各方面收集信息,特別是堅持從群眾口里聽“話外音”。加強對獲取信息的梳理、分析、研判,由表及里、抽絲剝繭摸清堵點,找到淤點。分析問題還要堅持歷史的觀點、發展的觀點,既看一時也看一貫,系統地、聯系地看待問題,由外而內、由點到面、由下至上地找到問題的“線頭”。問題和原因都找到后,心中也就有了底氣,研提對策就要瞄準這些問題癥結,進行靶向施策、精準打擊。方案制訂后,還要結合地方實際,多評估、多權衡,確保措施落地的可操作性。增強憂患意識,做好風險評估,把防范應對之舉做到前面,確保平穩有序解決問題。
破得了問題,群眾才叫好。有了問題、拿了對策,能不能破解問題是最后的落腳點,也是試金石。既然是問題,一般不會輕而易舉成功,必須拿出久久為功的韌勁,一錘接著一錘敲,不達目的不罷休。不能開頭喊得震天響,把群眾期望弄得高漲,推進中遇到“硬茬”就擱置,形成“半拉子工程”,那樣群眾會更加失望。黨員干部要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干,強化求解思維、不懼探索失誤,在解題破題中推動工作持續改進、水平不斷提升。群眾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一心為公、攻堅克難,即使遇到了阻力、受到了委屈,群眾也會對那些不怕難、不畏難、敢克難的干部,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真心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