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是堅持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伴隨著助農政策的出臺和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發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金融機構不斷健全服務體系,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釋放了金融服務農村經濟的最大效能。但這其中仍然存在著金融服務碎片化、農民金融需求發掘不充分、農民金融素養不高等問題。因此,要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服務體系,充分挖掘農民的金融需求,提高農民金融素養,增強金融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實現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金融;農村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4-0052-03
一、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農業生產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農村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1]。民以食為天。2022年我國糧食實現增產豐收,重要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裕。盡管遭遇到地緣政治沖突下全球供應鏈不暢的影響,我國2022年全年糧食產量仍然比2021年增產0.5%(圖1),農業生產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繼續提升,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較為顯著的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繼2021年后2022年又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由表1可知,扣除物價因素,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小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體現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韌性。
(三)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升,迸發經濟活力
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升,帶動了整體消費水平的提升。由表2可知,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在扣除價格因素后有所下降,其中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下降起到了主導作用;與之相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上年實際增長2.5%,帶動了整體人均消費支出的增加。農村居民伴隨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各項助農政策的支持,消費支出不降反增,有效刺激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農村居民就業總體穩定
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在此基礎上再增長1.1%。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本地農民工增長(2.4%)大于外出農民工增長(0.1%),體現出農民工就地就業創業的積極性有所增加。與此同時,農民工月均收入4 615元,比上年增長4.1%,農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改善農民工生活水平有積極作用。綜上,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與實施,鄉村旅游、農產品直播銷售、農村特色產業集群等創新模式,使得農村居民就地就業形勢持續向好,農民工收入水平不斷提升。
二、金融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2023年2月1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是21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20個中央一號文件。2023年是全球經濟轉型調整發展的一年,由于外部經濟環境發展不穩定,國內經濟面臨新的挑戰,因此,大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更是我國整體經濟建設與發展中的重要一環。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的核心[2]。據統計,2022年年末主要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余額267 195億元,比年初增加24 702億元,①通過為農民提供貸款,有效解決了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金問題。同時,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拓寬了參與金融活動的途徑,農民創業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投融資和支付問題得以高效解決[3]。表3為我國制定的多項相關條例,用于促進金融更好發揮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作用。
(一)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金融支持農村經濟奠定基礎
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是金融機構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持的前提[4]。農村金融網點是金融服務“三農”的重要場所。處于貧困及偏遠地區的農民在完成存取款等金融業務時需花費較大的時間和交通成本前往縣級及以上金融網點,因此,金融網點的全覆蓋和線下金融服務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已基本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截至2021年末,全國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基本實現全覆蓋,覆蓋率達到98.17%②。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金融服務農村經濟的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服務體系從線下金融網點轉移到了線上,為使得數字普惠金融最大力度發揮其效用,我國加快了農村網絡工程的建設。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國現有行政村已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截至2021年末,我國農村地區累計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48.7億戶,同比增長2.74%,占全國累計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總量的35.86%。
(二)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滿足農民多樣化需求
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農民的資產規模相對較小,金融機構為農民提供貸款的意愿較低。目前我國初步建立了涵蓋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以及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在內的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截至2022年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共49.25萬億元,同比增長14%,創下近年新高。同時,保險機構制定了適宜農業發展不同需求的涉農保險,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為1.6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5.46萬億元。伴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各類金融機構提供了創新金融產品(如網絡信貸產品等)來降低農民獲取金融服務的門檻,實現金融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對接[5]。我國積極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豐富多樣的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層出不窮(表4)。
三、金融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化建議
目前,經濟發展形勢發生重大變化,進入了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農村經濟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一環。雖然金融助力農村經濟發展成果豐碩,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第一,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碎片化、不平衡的矛盾。首先,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服務時存在著目標選擇和內在協調方面的問題,容易造成金融服務的碎片化和不平衡現象。其次,我國農村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金融機構存在著愿意為發展較好的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的偏好,導致貧困偏遠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相對落后。第二,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發掘不足。不少金融產品的“助農”價值難以體現,真正落實到位將優惠和便利提供給農民的產品少之又少。第三,農村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有待提高。就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方而言,金融機構提供助農服務的意識不強,經營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方,農民的金融知識水平仍較低。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一)強化金融機構政策協調,促進農村金融服務平衡發展
為有效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碎片化、不平衡的矛盾,需要加強制度設計和政策協調工作,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同目標和農村地區的差異化發展水平,制定合理全面的金融服務制度。一方面,農村經濟發展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如果金融機構制定的支持政策集中于農業生產安全而忽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消費水平提升等目標,就會使得部分產業金融支持集中,而部分產業金融支持匱乏。相關部門要加強政策引導,金融機構之間也應該加強工作協調,還要降低政策錯配或低效重復。通過協調各類金融機構的力量,構建多層次的政策指導和制度框架,才能更好滿足農村基礎設施、農業新技術、農民創業就業等多項工作的投融資需求,為政策評估機制提供良好基礎。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農村之間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問題。此外,對于具有特色產業的農村地區要提供重點金融支持和保護機制,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更好服務于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二)充分發掘農村經濟發展需求,提高金融服務的適配性
金融機構要通過實地考察等措施充分發掘農村經濟發展的真實需求,創建真正服務農民、便利農民的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服務的適配性。現代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和以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產業體系、農作物生產模式、農產品銷售模式等都發生了深刻變革。同時,農民的收入來源更加廣泛,產糧、賣糧的傳統盈利方式變得更加智能化和網絡化,數字技術的發展也豐富了農民的消費方式,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投融資需求。因此,金融產品的設計也應該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進行多樣化發展,金融機構要全面了解農民的新需求,結合農民的實際需求構建創新金融產品。金融產品在滿足農民投融資需求的同時,也要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來維護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如通過組建擔保機構等方式來降低投資者風險,有助于進一步引導投資者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要提升金融機構的服務創新意識,不斷提高滿足農業金融需求的綜合能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三)加強農村居民金融知識培訓學習,提升金融素養
盡管金融機構的服務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但是由于農民自身金融基礎知識薄弱,對金融產品的認可度較低,所以使得金融產品的助農效益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強農民金融知識的培訓與學習,提升其金融素養,更好發揮助農金融產品的雙贏效應。首先要培育農村居民的信用意識,同時也要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以助于增強農民對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的信任。其次,通過開辦金融知識普及班的方式,為廣大農村居民傳授基礎金融知識,這樣既有利于增強農民對金融產品的了解,使之熟知各類金融產品,減少金融詐騙的風險,也有利于提高農民對金融產品的接受度。互聯網的普及也拓寬了農民學習金融知識的渠道,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農民學習金融知識的熱情,還可以使得農民對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認知和理解更加深刻。
參考文獻:
[1]? ?王海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23,535(5):23-25.
[2]? ?曲研,康涌泉.農村金融助力鄉村振興面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建議[J].南方農機,2021,52(4):31-32.
[3]? ?王亞平,魏立乾,羅劍朝.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收入差距與農村經濟增長[J].統計與決策,2022,38(18):130-135.
[4]? ?馬九杰.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3(1):17-20.
[5]? ?樊文翔.數字普惠金融提高了農戶信貸獲得嗎?[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09-119,179.
[責任編輯?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