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寶妹 易彩文 葉煥珍 葉浣娜 羅麗清 黃敏儀


【摘要】目的:探討與分析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在乳腺癌術后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手術治療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實驗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1,常規護理)與實驗組(n=41,延續性護理),醫務人員針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以及疼痛狀況進行記錄,分析組間差異。結果: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疼痛等級明顯低于對照組,而實驗組患者肩關節活動狀況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分析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對乳腺癌患者開展護理工作時,將延續性護理干預運用于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有助于促進患者的關節活動度恢復和減輕疼痛。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手術治療;乳腺癌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on shoulder joint mobility and pain in patients after breast cancer surgery
YI Baomei,YI Caiwen, YE Huanzhen, YE Huanna, LUO Liqing, HUANG Minyi Hesh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Heshan, Guangdong 5297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car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surgery.Methods:82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undergoing surgery from February 2020 to February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objects of this study.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41,routine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41,continuous nursing).The medical staff recorded the joint mobility and pain of the patients,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Results:After nursing,the pain level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while the shoulder joint activit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at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0.05). Conclusion:In the car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patient care work can help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joint mobility and reduce pain.
【Key Words】Continuous nursing; Surgical treatment; Breast cancer
乳腺癌在男性、女性中均可發生,但女性占比較高,乳腺癌患者中約有99%為女性,且以30~45歲女性群體較為常見[1]。乳腺癌早期可伴有乳頭溢液及乳房腫塊等癥狀,在疾病早期,乳腺癌還沒有發生擴散前對患者生命威脅較小,隨疾病進展臨床治療難度增加,疾病危害性增大[2]。乳腺癌早期篩選方法包括篩查及機會性普查,可較好地實現早診斷、早干預,提高患者生存率[3]。其間鉬靶X線攝片是乳腺癌診斷中較為常用的方法,為乳腺癌治療方案的確定也提供了依據與指導[4]。同時,近年來,隨醫學進展,乳腺癌治療水平逐步提升,乳腺癌生存率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5]。在手術治療水平提升的同時,臨床護理作為臨床醫療的一部分也應齊頭并進為乳腺癌手術治療效果提供有力保證。本次研究旨在探討分析在對乳腺癌患者進行的護理時,延續性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分析其臨床可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82例接受乳腺癌手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組內各設置41例患者進行研究。對照組患者的年齡范圍為37~77歲,平均年齡(46.63±3.14)歲;實驗組患者的年齡范圍為35~75歲,平均年齡(41.23±1.88)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患者術前診斷確診為乳腺癌且符合2021年《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里的新輔助治療適應證;患者臨床資料無缺失且愿意配合研究相關的問卷調查;腫瘤直徑≥2cm;生存期≥3個月。
排除標準:妊娠期、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肝腎功能異常且不符合手術指征患者;cN+患者、心功能評估不耐受患者;新輔助化療<6個周期。
對于本次研究,患者及患者家屬完全知情且自愿配合,本次研究符合醫學倫理。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入院術前均行術前檢查。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是做好健康宣教指導,飲食護理等。當天下午手術治療,對符合出院標準的患者,醫務人員在確認患者病情恢復質量后即可給予出院。
1.2.2 實驗組給予延續性護理,包括:給予鎮痛藥物口服,降低患者術后的疼痛感。術后1d注意觀察患者創口愈合情況并將引流管拔出。鼓勵患者進行肩關節、上肢、腕關節、肘關節主動活動,30min/次,3次/d。首先,初始活動范圍在30°左右為宜,0.5h進行1次調整,每次可逐漸增加10°左右,2次/d,在空余時間,鼓勵患者多進行創傷訓練。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為患者進行一對一的電話隨訪,隨訪頻率大約為一周一次,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和依從性進行相應的調整,例如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在家中依舊存在一定的風險,可每天進行一次隨訪。可基于網絡進行隨訪操作,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語音或者視頻電話的形式與患者進行交流,也可以采用現代化的微信群聊,進行一對多的信息交流,護理人員可以直接將通用的健康教育內容發送到微信群中,能夠直接對許多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且護理人員還可以將現代化的微信公眾號推送方式應用于其中,這樣能夠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整體質量。
心理護理是隨訪護理中難度較大的一項護理工作,在傳統的護理方案中,主要通過電話隨訪的方式與患者進行直接交流,但如果在開展患者的護理時,應用電話對患者進行長時間的心理隨訪,不僅護理效果較差,并且還有可能導致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增加,即使將現代化的網絡技術應用于延續性護理中,與患者的有效交流依舊是一個較大的難題。所以,護理人員在開展現代化網絡基礎上的隨訪護理工作時,應當將患者的家屬作為護理基礎,使護理人員能夠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要求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中,使患者在家中也能夠獲得相應的護理支持,對于提高患者的護理質量來說極為重要。護理人員可以添加患者家屬的聯系方式,例如QQ號或者微信號,在與患者交流前先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告知患者家屬每日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消除患者在家中的不良情緒,使患者的個體狀況得到改善。
1.3 評價標準 在護理完成后,在對患者進行關節活動度評估時,采用測量患側關節活動度的方式進行評估。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疼痛緩解情況進行比較。具體方法是將疼痛劃分為4級,0級:無疼痛,患者圖像評分為0分;I級(輕度):有輕微疼痛,對生活、睡眠無干擾,且在患者耐受范圍內,患者圖像評分為1~3分;Ⅱ級(中度):伴有明顯疼痛,超出患者耐受范圍,對患者睡眠造成干擾,患者主動且多次提出采取鎮痛藥物干預,患者圖像評分為4~6分;Ⅲ級(重度):伴有劇烈疼痛感,導致患者難以入睡或出現意識紊亂,經自我評估及醫護評估需采取鎮痛藥物,患者圖像評分為7~10分。

1.4 數據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肩關節活動狀況對比 護理后,實驗組患者肩關節活動狀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的疼痛等級狀況對比 護理后,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疼痛等級明顯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乳腺癌以30~45歲女性群體為高發群體,屬于臨床常見惡性腫瘤,手術治療為乳腺癌臨床治療方案之一,但為了保證手術療效有時需要對患者正常乳腺組織進行更大范圍的象限切除術,期間可能會損傷患者乳房局部腺體導致皮膚變形、塌陷的情況[6]。同時需要關注的是乳腺癌不僅是懸在女性頭上的一把利劍,近年來,環境污染加劇也增加了男性群體乳腺癌的發病風險,且據相關數據顯示乳腺癌發病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但隨醫學進展乳腺癌死亡率有所降低,這不僅是乳腺癌篩查制度落實的作用,也是臨床醫療水平提升的效果[7]。對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其遠期療效與其術后護理質量是密切相關的,且術后護理不僅局限在術后至出院,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也可為患者生存質量提升提供幫助[8]。首先,乳腺癌患者可出現患側肩關節功能受限,影響其正常生活;其次,患者術后疼痛會提醒患者疾病對其身體的損害,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壓力,患者出院后也可能由于術后損傷產生自卑的心理。由此,對于乳腺癌患者的延續性護理是極具必要性的。
研究中,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并通過現代通訊方式與患者保持聯系,及時解答患者自我護理上的疑問的同時也可通過溝通為患者心理壓力的疏泄提供一個途徑,也是醫者了解患者的一個途徑,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干預在乳腺癌患者護理中具有必要性及有效性,可從更為長遠視角優化患者術后護理方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并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 徐東升,趙慧玲,馬筱慧,等.基于正念認知療法的心理護理干預對乳腺癌化療患者關節活動度、抑郁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23):5854-5857.
[2] 周慧敏,王佳,李素云.基于微信的醫院家庭協作延續護理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9,34(2):63-66.
[3] 謝雅紅,陳曉潔,祝亞男.乳腺癌中醫護理方案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19,54(1):70-75.
[4] 魏婷婷,李霞,李國媛,等.乳腺癌患者延續護理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9,54(1):47-51.
[5] 祝亞男,俞國紅,楊方英,等.中醫護理技術對減少乳腺癌患者術后并發癥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3):289-292.
[6] 徐琳,楊金旭.微信式延續護理對乳腺癌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和生活質量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7, 33(1):143-146.
[7] 魏春嵐.乳腺癌口服化療居家支持性照護方案的構建與評價性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6.
[8] 王佳,郝飛,付詩.微信平臺在乳腺癌術后輸液港化療患者延伸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6,3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