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李曉燕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應用在心血管內科的護理中對心血管疾病不安全因素的影響。方法:本次的研究對象選自本院心血管內科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98例,將98例患者按其自己的意愿進行分組,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各49例。常規組患者采用心內科常規方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心內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后,干預組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干預組的焦慮、抑郁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干預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將早期康復護理應用在心血管內科的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降低護理中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減少醫療糾紛,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心血管內科;不安全因素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unsafe factors in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LI Qing, LI Xiaoyan
Yanche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 Yancheng, Jiangsu 22400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unsafe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the nursing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selected from 98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dmitted to the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and 98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the routine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references,with 49 patient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routine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care in cardiology department,while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early rehabilitation care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care in cardiology department.The nursing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After nursing,the score of quality of lif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group,and thescores of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group,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group,and the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the nursing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nursing,reduce medical disput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Unsafe factors
心血管內科即心內科,屬于醫院的大內科范圍,是各級醫院為診斷和治療心血管疾病而設立的一個具有特色的綜合性臨床科室,是現代醫學中非常重要的科室,因為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當今社會多發病之一[1]。心血管疾病是關于心臟或血管的一系列涉及循環系統的疾病,具有種類繁多、發病原因復雜、發病急、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同時伴有多種嚴重的并發癥等特點[2]。心血管內科治療的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肌病、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等各種心血管疾病。因此,本文就早期康復護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對心血管疾病不安全因素影響進行研究,旨在為臨床醫學提供參考依據,研究過程及結果報告如下。
1.1基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結合患者意愿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常規組有患者49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9例,年齡范圍在42~71歲,年齡平均值為(61.24±6.52)歲,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13±1.35)年,其中心臟病12例,心律不齊9例,心肌缺血10例,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7例,心力衰竭11例;干預組有患者4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齡范圍在45~76歲,年齡平均值為(66.81±8.17)歲,病程1~18年,平均病程(9.26±1.88)年,其中心臟病15例,心律不齊11例,心肌缺血9例,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6例,心力衰竭8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1)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同意加入本次研究;(2)患者病歷、檢查結果等資料完整且清晰;(3)各種疾病的臨床癥狀都已有明顯緩解,情況穩定;(4)無身體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及傳染性疾病;(5)意識清晰,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愿。
1.2.2 排除標準:(1)處在備孕期、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2)身體其他重要系統患有嚴重疾病以及功能障礙患者;(3)尚處在高度危險級別的患者;(4)患有精神類疾病或精神障礙無法正常溝通的患者;(5)治療依從性差,不理解,不合作,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1.3.1 常規組患者采用心內科常規方式護理,包括:在患者入院時對其身體情況以及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并進行心血管、心電圖、血液、心臟影像學等一系列檢查;向患者講解與疾病有關的各種注意事項,做好健康指導;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住院環境,病房內溫度、濕度適宜,并保持安靜,按規定時間開窗通風,保證病房內的空氣質量;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根據患者的疾病程度進行嚴密監測,必要時及時給予氧氣吸入;遵醫囑指導患者按時服藥,并根據所用的藥物不同嚴格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和血壓的變化;引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選擇低鹽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攝入辛辣刺激的食物,忌煙酒;根據身體情況指導患者適當活動,并循序漸進增加活動時間和活動量;對患者的各種負面情緒及時進行積極心理干預,與家屬一起鼓勵安慰患者,使其增加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1.3.2 干預組患者在心內科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包括:(1)制定康復護理計劃,首先了解患者的身體情況、心理狀態、家庭環境、疾病情況等,然后制定相應的康復護理計劃,在護理的過程中嚴格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并詳細記錄,以便了解其身體的狀況,并根據疾病的恢復程度和患者的需要隨時、適當地調整具體的護理措施。(2)藥物護理,按照主治醫生的規定指導患者服藥,并對所用藥品種類、劑量、服用方法進行嚴格監督,必要時對患者進行物理治療,包括穴位按摩、針灸、推拿等。(3)飲食護理,對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飲食習慣是引起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護理人員應對其飲食習慣進行護理干預,引導患者逐漸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嚴格禁止吸煙飲酒,以含糖低、含鹽低、含脂肪低,以及高維生素、高蛋白的食物為主,搭配合理,營養均衡,少食多餐;多攝入新鮮的水果蔬菜以及高纖維素食物,保證大便的通暢,根據患者的疾病情況限制飲水量。(4)運動護理,針對患者的身體情況,在耐受范圍內進行一些適當的康復運動,例如每天慢走10min,無不良反應的情況下,持續1周,后期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活動量,以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功能和心臟功能,提高免疫力。(5)心理護理,心血管疾病一般發病急,而且病程較長,很容易使患者因為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對疾病的認識不夠,以及對生活的擔憂,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煩躁、悲哀絕望的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的想法,耐心與其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措施以及治療成功案例,疏導患者的情緒,消除其各種負面情緒,增強恢復健康的信心,更加積極主動配合治療。(6)日常生活護理,對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技能進行護理干預,包括語言功能和培養患者的自理能力,例如刷牙、穿衣服、上廁所、上下樓梯等。
1.4 觀察指標 運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QOL-BREF),測評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主要從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生活環境、獨立性領域四個方面對患者在護理后的生存質量進行測評,最高分為100分,測評結果的分數越高就說明患者的生存質量越高。
運用焦慮量表(HAMA)對兩組患者的焦慮情況進行評估,同時采用抑郁自測量表(SDS)對患者的抑郁情況進行評估。焦慮癥狀的評估分數標準為:≥29分,為嚴重焦慮;22~28分,有明顯焦慮;15~21分,有焦慮;8~14分,可能存在焦慮。通常總分>14分被認定為有臨床意義的焦慮癥狀。抑郁癥狀評估的分數標準為:53分以下為正常,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
統計導致兩組患者不安全因素產生的不良事件在護理后的改善情況,包括護理不良事件、護理差錯事件、醫療糾紛,并計算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生存質量比較 護理后,干預組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兩組焦慮、抑郁癥狀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焦慮、抑郁癥狀評分比較差異不大(P>0.05);護理后,干預組的焦慮、抑郁癥狀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2.3兩組護理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護理后,干預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所示。

目前,由于人們物質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因為飲食不當和缺乏鍛煉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甚至會有致殘和喪失生命的可能。心血管疾病病程漫長,難以治愈,因此,心血管內科在對疾病治療時的目標是控制疾病的進展,減輕癥狀,提高生活質量。由于心血管內科疾病類型多種多樣,而且發病急,病情復雜,一般比較嚴重,治療難度較大。并且在治療和護理中存在眾多的不安全因素,例如環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護理因素和醫院方面的因素等[3]。
綜上所述,本文對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對不安全因素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負面情緒,增加信心,積極配合治療,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不安全因素,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鄭莉莉.早期康復護理對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7(7):110-113.
[2] 黃丹.早期康復護理對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的影響[J].飲食保健,2018(19):239-240.
[3] 楊田苗.早期康復護理對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的影響[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9(A2):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