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密切相關。作為我國基層治理旗幟的“楓橋經驗”在發展中可謂常踐常新,在新時代更是被賦予更多內涵,具有更多中國特色。將其植入河北基層治理,不僅具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多重優勢,同時為河北繼續優化治理方式,全力實現智能化、法制化、專業化和現代化基層治理新局面找到了可行路徑。
上個世紀60年代,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浙江省諸暨市創造和發動依靠當地民眾,把矛盾第一時間化解在當地,有效探索出一個將矛盾不上交并盡量消滅在萌芽狀態的基層治理的有效方式,能夠把大多數“四類分子”就地教育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成功經驗。在總結上述做法時,將其總結為“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把絕大多數四類分子改造為社會主義建設有用新人”的楓橋經驗。“楓橋經驗”成為解決基層社會矛盾的一面旗幟,在此后六十多年的時間里,盡管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在不同時期,“楓橋經驗”一直具有它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受到中央和各地基層政府的關注。尤其黨的二十大再次創新并發展“楓橋經驗”,將其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讓“楓橋經驗”在全國生動開花。這一論述成為河北基層治理在新時代發展踐行“楓橋經驗”的指路明燈。“楓橋經驗”作為我國基層治理的一棵“常青樹”,密碼在哪里?新時代“楓橋經驗”又有哪些創新與發展?又為河北基層治理帶來哪些借鑒之處?是本文需要探討之處。
新時代河北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現狀與困境
基層治理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治理,也就是以國家為主體,為實現國家的治理效果而對基層進行治理。二是基層社會自我進行治理,也就是普通民眾對自我事務進行管控管理。新時代河北基層治理對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等要求,還有一些現實差距和困境。
(一)治理主體的協同性不夠
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障渠道,匯聚多元治理力量是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合河北基層治理的關鍵。但實踐中發現,多元治理主體的能力及參與意愿不足等情況影響基層治理效果。“楓橋經驗”真正融入河北基層治理存在多元共治主體意愿不積極、行動力不夠,不能完全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對基層治理產生不利效果。在基層治理的實踐中,大多數的決定都由政府主導,這樣往往帶來與人民群眾的訴求有差距,很多政策做法在落地過程中帶來了形式主義及“假、大、空”等實際困境,阻礙了人民當家作主的順利實現。
夯實基層治理根基,才能順社情民意,為民排憂解難,把各種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讓社會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尤其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更需要涵養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方式是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這一格局是適合中國具體國情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的。那么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共”字,“共”字表明治理主體的多元共存,也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各級政府、社會以及民眾等多元治理主體都能廣泛投入到社會治理中,并在參與中有明晰的角色功能定位,即: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在理想狀態下,這幾大主體能按照自我定位發揮相應功能,彼此既配合又不缺位錯位,同向同心而行,既增加了合力又增加了治理效能,從而推動良好的治理局面落地。而在調研河北基層治理現狀時發現,多元主體的協同性不強,各個主體不論在觀念還是執行力上都有再提升空間,加上上級文件對基層治理的影響和干預都對基層治理效果產生明顯影響。那么在推進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基礎上要注意引導好激勵好基層社會組織、群眾自治組織和公眾有序參與的統一和協調。
(二)農村基層政府的能力效率稍顯不足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多年,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們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①在21世紀的農村,特別是稅費改革之后,鄉鎮政府的架構發生了較大的調整,由管理型政權向服務型政權轉變,但基層政府的履職能力和效率仍存在一定問題。首先表現為封建社會特有的官本位和官僚主義作風在基層政府仍有殘存。官僚主義的作風與為民服務的初心和宗旨相背離,造成基層政府和民眾的疏離,不妥當的行政行為和低下的行政效率也會影響群眾對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其次,農村基層政府存在權責不清問題。職位和層級架構強調權責分級,基層應該有行政主體的權責清單,在本身工作壓力大、環境艱苦的同時不被“文山會海”占據大量時間,才能更多精力來推進工作落地,只有協調好各級行政力量,才能給基層人員更多時間精力來服務基層治理。
(三)移動互聯網對基層治理的沖擊和影響
隨著“互聯網+”模式的發展,“互聯網+政務”的模式越來越流行。強調政務信息公開,突出以職能化和信息化為特點的高科技手段在社會治理中的支撐作用。但現實調研不難發現,鄉鎮政府對互聯網在基層治理中的重視和應用不夠,在點開政府門戶網站后,發現部分內容陳舊沒有更新,群眾反映意見和問題的留言板更是缺少回應和落實,許多基層政府盡管應用了基層政務平臺,但真正投入使用發揮功效的并不多。
黨的二十大也再一次就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作出部署,突出強調在基層治理中的網格化管理和精細化服務的重要性,要有針對網絡化管理和精細化服務的基層治理的平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雹谕七M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強化互聯網思維、要在大數據技術的輔助下,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的優勢,促進政務服務改革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因此在河北基層治理中要充分用好先進技術手段,以數字化輔助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真正提高治理效率。
以“楓橋經驗”推進河北
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關鍵詞可以說是貫穿黨的二十大報告全篇的一個關鍵詞匯,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其內涵邏輯必然包含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包含了歷史邏輯、制度設計、理論依據、時代價值于一體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再一次賦予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的時代使命。河北省結合自身基層治理的困境,借用“楓橋經驗”必將為河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嶄新的局面。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基層治理的本質特征
在總結黨的百年奮斗經驗中將“堅持黨的領導”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經驗的首條成功經驗。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我們各項事業能夠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皸鳂蚪涷灐彪m然距今有一定時間,但無論任何時候,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基層黨組織始終發揮重要作用?!皸鳂蚪涷灐痹谥卫碇杏幸粭l重要做法是通過基層干部將方針政策等傳遞給每一名群眾,也正因為堅持黨的領導這一原則使黨的路線方針更好貫徹于基層,發揮好黨的總覽全局和協調各方的關鍵作用,真正體現了基層黨組織是基層治理中最直接、最便捷的載體。
新時代新征程,“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制度優勢,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我國最大的優勢是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就要求我們發揮好這些制度優勢,把黨的領導貫穿于社會治理全過程,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優化多元主體分工協作的社會治理機制,構建“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黨全面領導下社會治理職責體系。在全國上下始終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要把黨的意志貫穿到黨和國家事業的各領域和各環節,從而使黨成為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的“主心骨”。那么既然黨的領導貫穿于國家事業各個方面,所以在基層治理中突出了黨的領導也體現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基層治理的本質區別,彰顯了中國特色,也同時被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有內涵。
新時代,充分發揮黨在基層治理中的功效就是要真正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各項功能,成為基層治理的關鍵。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貫徹黨的意志、實現黨的領導的戰斗堡壘,將黨的領導貫穿于基層治理的始終,做到以黨建促基層治理,以黨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發揮好基層的價值。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我們只要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得堅強有力,黨的根基才能牢固,黨才能有戰斗力?!雹?/p>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基層治理的價值導向
只有充分認清楚人民矛盾才能化解矛盾,才能正確處理糾紛,這是“楓橋經驗”的可貴之處。在六十多年的推演中,“楓橋經驗”歷久彌新之處在于始終與人民共命運。新時代繼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做好基層治理各項工作的基本要求。始終做到堅持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用中國式基層治理現代化科學有力回應為了誰、依靠誰這一根本宗旨問題,必須始終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從人民最為關切的問題來入手,維護好人民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問題。尤其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有了更高要求,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非物質方面的要求有所提升。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不斷改善基層治理的能力和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
在基層治理中時刻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堅持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團結帶領群眾努力奮斗、勤勞致富,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各個民生環節取得實效。只有心中時刻惦記著群眾,不斷將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頭上,解決好群眾急愁難盼的現實問題,讓群眾真切感受到民生改善的基層治理實效,才能吸引人民群眾成為社會基層治理的參與者、監督者和受益者。因此各類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堅持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經常深入基層傾聽民聲、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就像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處理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利益方面的各種問題,我們就必須深入貫徹群眾路線,多下基層,多接觸人民群眾?!安扇「嗷菝裆⑴裥呐e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愁難盼問題?!雹茳h的二十大報告中的表述對于基層治理具有導向作用,在基層治理中,要始終聚焦民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最好體現。
(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是基層治理的基本路徑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提升社會治理效果,創建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作出重要部署。社會多元共同體參與社會治理打造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是有利于整個社會和諧發展且符合我國國情的、與人民意愿相符合的好制度?!皸鳂蚪涷灐焙w了大量的共建共治共享內容,對于新時代河北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具有導向作用。在新時代,基層治理關注多方主體利益,體現大社會觀和治理觀,暢通共建共享的通道,形成多方主動參與的基層治理合力。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基層治理模式,首先要強化“黨建引領”理念,使黨組織真正發揮好縱覽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使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有機結合,激活治理體系的每一個細微環節。其次要強化“全過程管理”意識,搭建權責明確、系統有序、協作配合、運轉有效的治理模式,真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治理,加強對風險預警防范和矛盾的源頭的化解能力。再次將資源、管理和服務不斷向基層傾斜,著力提升動員能力和快速響應能力,完善基層干部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理能力。此外,依法治理要得以充分貫徹,著力提升基層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以完備的法律政策作為創新基層治理的有力制度保證,促進人民群眾充分參與到基層治理當中。
(四)創新自治、法治、德治的現代化治理模式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目標
新時代“楓橋經驗”是我們治國理政的經驗之一,為中國之治提供了重要啟示,其中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治理框架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繼續以“楓橋經驗”引領河北基層治理,就是要堅持法治為核心,并輔以自治、德治相統一的“楓橋經驗”升級版治理格局。三者當中,自治是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而法律和道德是自治過程的有力支持。把法治思維方式貫穿于自治全過程,除了強調法治的強制性,要重視德治的潤物細無聲作用,既要發揮好法治的底線作用,也要強調德治為自治和法治的浸潤效果,只有真正做到三者的結合,才能促進基層治理良好局面的形成。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基層治理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參與者,也是社會基層治理的探索者和享有者,更是好的基層治理經驗的宣傳者和踐行者。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雹菽敲?,我們思考的主要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能夠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路徑?”毫無疑問,要依靠人的現代化?;鶎又卫矸盏膶ο笳菍崒嵲谠诘娜?,沒有每個人的現代化,無論何其美好的治理體系和治理效能都是無意義的。因此,基層治理現代化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服務,就必須具備整體觀念和大局意識,為實現人的現代化而進行多種努力,調動人的積極性,在基層治理中,把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把“楓橋經驗”轉化為基層治理和社會有序的強有力保障,把好的經驗轉化為治理效能。
結 語
“楓橋經驗”可以說從楓橋出發,不斷與時俱進,它有能力解決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矛盾,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指示,強調及時化解矛盾在基層,把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楓橋經驗”也正在適應基層治理的新要求中變遷和發展,其內涵和外延都不斷擴展和延伸。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只有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只有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我們在講求四個自信,除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經驗自信又何嘗不是一個重要內容。在河北基層治理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借鑒其他政治文明中的先進理念和做法,也要堅持自我經驗,用土生土長的“楓橋經驗”來釋放新時代的治理效能,在河北基層治理中更加信心百倍地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實際且有中國特色的基層治理道路。
注釋
①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21-2-26。
②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③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④⑤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人民日報》,2022-10-26。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2021年4月28日),載《光明日報》,2021-7-12。
[2]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載《人民日報》,2021-11-17。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載《人民日報》,2017-10-28。
[4]郝宇青:《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政治邏輯》,載《行政論壇》,2018(1)。
[5]郝宇青:《社會組織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中的角色定位》,載《國家治理》,2019(31)。
作者簡介
秘 密 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基層治理、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