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芳 史小科
互聯網金融近年來發展迅速,可供普通大眾選擇的產品種類日益豐富,且互聯網理財具有高收益、低風險、低門檻和高流動性等優點,但也具有信用、流動性、信息技術及長尾等風險。當前,大學生的理財觀念越來越強,具備一定的理財能力,購買互聯網金融產品愿意較高。本文通過對福建某高校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分析大學生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風險偏好及原因,提出促使大學生理性對待互聯網金融理財的對策建議。
20世紀50年代,隨著信息科技與網絡技術的興起與發展,傳統金融互聯網化,業務從線下擴展到線上,提升了金融服務深度與廣度;20世紀90年代末,一些非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等在互聯網提供一些新型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過程加速發展,金融與互聯網的相互融合與滲透使得金融互聯網與互聯網金融這兩個概念界限模糊。互聯網金融具有普惠金融屬性,可以向小微企業提供信用小額貸款服務,也可滿足金融消費者碎片化的理財需求,市場參與者更為大眾。今天的大學生是伴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能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且具備一定的理財能力,對個性化金融需求迫切,希望能享受到優質高效金融服務,對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有更多興趣與追捧。
風險偏好理論
風險指的是不確定性,即未來實際與預期之間偏離的可能性,當未來實際與預期的偏離朝著不利方向變化時意味著福利的減少;當未來實際與預期的偏離朝著有利方向變化時意味著收獲風險收益。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無法完全避免,就是最安全的國債投資都存在著因通脹率不確定性而帶來的風險。投資者收益來源于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報酬,市場競爭結果必然導致高風險高回報,低風險低回報。現實中不同個體對待風險態度千差萬別,有投資者愿意承擔高風險,取得高收益,有投資者傾向于保守,維持現狀,盡可能降低風險。依據人們對待風險不同態度和運用效用分析方法分類,將其劃為三類:風險愛好者、風險中立者與風險回避者。在投資決策中不能脫離投資者風險偏好而單憑預期收益率和標準差做出最優選擇,需要將風險偏好納入分析之中。
福建某高校大學生互聯網金融理財
風險偏好調查分析
1、數據來源
通過問卷調查福建某高校在校學生以了解其對互聯網金融理財風險偏好類型。本次共發放問卷430份,回收有效問卷412份,有效率為93.5%。通過調查數據,得到大學生投資理財狀況基本資料:正在進行理財的學生占36.2%,有計劃但仍觀望的占41.1%,沒有理財打算的占22.7%。
2、樣本描述
福建某高校是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學校設有22個學院,包含文、史、哲、理、工、教、經、法等多學科門類。本次問卷進一步探討有效樣本148份(剔除“處于觀望狀態或沒有理財打算”問卷),其中男生67人占45.27%,女生81人占54.73%;城鎮戶口90人占60.8%,農村戶口58人占39.2%;從專業分布看,金融專業37人占25%;非金融專業111人占75%;從年級分布看,大一23人占15.5%,大二36人占24.3%,大三37人占25%,大四52人占35.1%。總體上看,樣本覆蓋面比較廣泛,涵蓋各專業各年級,統計數據具有可靠性。
3、調查分析
(1)月生活費高學生更偏好高風險理財產品
不同月生活費大學生在進行線上小額理財時有不同的選擇與偏好:月1000元以下生活費的學生共21人,偏好低風險約占90%,偏好中風險約占10%;月1000-1500元生活費的學生共78人,偏好低風險約占62%,偏好中風險約占26%,偏好高風險約占12%;月1500-2000元生活費的學生共32人,偏好低風險約占44%,偏好中風險約占38%,偏好高風險約占18%;月2000以上生活費的學生共17人,偏好低風險約占29%,偏好中風險約占47%,偏好高風險約占24%。
(2)非金融相關專業學生更偏好高風險理財產品
金融相關專業指的是金融學、經濟學、工商管理,其他專業列入非金融相關專業:金融相關專業共37人,其中,偏好低風險低收益的有25人占67%,偏好中風險中收益的有8人占22%,偏好高風險高收益的有4人占11%;非金融相關專業共111人,其中,偏好低風險低收益的有63人占57%,偏好中風險中收益的有31人占28%,偏好高風險高收益的有17人占15%;從總體上看,金融相關專業學生更偏好中低風險理財產品;而非金融相關專業學生,風險偏好差異稍大些。
(3)高年級學生更偏好高風險理財產品
本次有效問卷中大一學生共23人,其中偏好低風險低收益共17人占74%,偏好中風險中收益共5人占22%,偏好高風險高收益共1人僅占4%;大二學生共36人,其中偏好低風險低收益共22人占61%,偏好中風險中收益共11人占31%,偏好高風險高收益共3人僅占8%;大三學生共37人,其中偏好低風險低收益共20人占54%,偏好中風險中收益共13人占35%,偏好高風險高收益共4人僅占11%;大四學生共52人,其中偏好低風險低收益共29人占56%,偏好中風險中收益共15人占29%,偏好高風險高收益共8人占15%。
大學生互聯網金融理財
風險偏好形成的原因分析
據調查可得,大學生主要理財特征:對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缺乏深入了解,有一定理財意愿,偏好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其中,年齡、專業以及月生活費是影響大學生投資理財情況的主要因素,高年級學生具有更為強烈的理財意愿,不同專業學生呈現出不同理財行為,金融相關專業學生更偏向穩健型理財產品,而非金融相關專業學生更激進。
1、閑置資金較少
大學生互聯網理財總體偏好中低風險收益的產品,并且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投資,損失仍然在可以承受范圍之內,其理財行為是偏保守理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可支配閑置資金較少,大學生還不具備賺錢能力,只有每月相對固定的生活費,扣去在校日常開銷后,供其進行理財的資金相對較少。但月生活費水平不同的學生都有嘗試互聯網金融理財,是因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迅速,其理財門檻與可操作風險降低,為大學生互聯網理財提供了極大便利。隨著理財技能提升與可支配資金增加,大學生的風險偏好會適當的發生改變,高風險高回報互聯網金融產品會得到更多青睞。
2、專業知識缺乏
大一學生絕大多數選擇低風險穩定收益的理財產品,這是因為剛進入大一學習,理財專業知識相對比較匱乏,理財方面會選擇較為保守的方式獲得穩定收益。隨著年齡增長與在校期間學習更多理財知識,對風險認知程度不斷加深,學生對理財產品風險偏好會發生改變,具體體現在理財產品的選擇以及收益盈虧的差距。金融相關專業的學生之所以風險偏好更為穩健,源于對互聯網理財產品有更多地進行專業分析與交流,有規劃相對固定資金進行穩妥理財;而非金融相關專業學生缺乏理財知識且風險認識不足,故會偏好高風險產品。
3、實踐經驗不足
金融相關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基本上都修了“金融學”“投資學”“公司理財”等專業基礎課,而非金融相關專業學生依靠自學、講座或者校級選修課來了解理財知識,這些理財知識均為課堂上獲取,是理論學習。現行校園內開設理財實踐課程較少,缺乏實戰經驗,或是盲目進行投資最終損失慘重的經驗教訓,使得大學生在互聯網金融理財上的選擇更偏向保守、風險低的產品,甚至不敢輕易參與理財。而高年級的學生由于有較多機會外出實習工作,相比低年級學生會有更多實踐機會與更理性思考選擇,對互聯網金融產品風險認知與偏好會發生相應改變。
4、互聯網金融發展亂象
近年來,由于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其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監管不力導致互聯網金融產品風險大。如校園貸誘導超前消費,被一時的享樂沖昏頭腦而進行不良網貸,導致多起校園悲劇發生;再如曾轟動一時的“e租寶”案涉及人數達115萬人,涉及資金達762億余元,未兌付款項380億元。這些惡性事件爆發及社會負面報道增多使得大學生風險意識增強,對互聯網金融新產品存在一定的防備心理。只有互聯網金融發展大環境不斷改善,政府監管力度加強,互聯網金融平臺能夠合規發展、穩健運營,才能使大學生風險偏好發生改變。
提高大學生互聯網金融產品
理性投資水平的對策
1、政府創建良好的投資環境
通過調查發現有一定比例的大學生正在進行理財,隨著普惠金融的發展,社會應是鼓勵提倡大學生理財的,為了給學生創建良好的投資環境:政府應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措施和征信系統,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作用,為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提供良好政策大環境;對出現的不良網貸現象堅決打擊與取締,如紅極一時的P2P網貸產品于2020末歸零,就展示出政府加強對互聯網金融行業全面風險管理的力度與決心。這些舉措保護了大學生理性投資的積極性。
2、高校加強理財教育
通過調查發現非金融專業學生對待互聯網金融產品有更高的風險偏好,根源于在缺乏理財知識,易形成投資的沖動性,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理財教育,可通過增加開設理財專業知識與實驗實訓等全校性選修課程,或邀請互聯網金融行業精英入校開辦講座,或舉行互聯網金融產品模擬投資大賽等鼓勵大學生大膽嘗試投資;教育學生如何識別合規合法的網絡平臺和金融產品創新,從而有效規避不良“校園貸”的誘導;教育學生掌握金融投資邏輯,從而提高其財商素養水平。
3、互聯網金融企業創造合規的理財實踐平臺
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大學生月生活費較高,可支配的資金多,偏好高風險收益金融理財產品,為了有效服務這個目標客戶群,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對大學生開展風險偏好調查及金融理財需求分析。通過大數據挖掘做到精確營銷,應創新產品設計,通過技術等手段防控風險,保護大學生投資者權益與熱情;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具備社會責任感,接受法律監管,盡力消除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亂象,保證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可靠性,幫助大學生養成理性投資的良好習慣。
4、大學生理性評估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通過調查發現高年級大學生具備高風險偏好,能承受投資損失更大些,根源于大學生隨著閱歷豐富與實踐經驗積累對風險抗壓能力提升了,能更加正確把握自身風險偏好與理財能力,關注理財信息,做到不盲目跟風,加強風險識別防范能力;理財過程中遇到問題,能與家庭、學校等及時溝通,尋求幫助,通過處理問題提升自身的理財技能;理性參與投資理財能幫助形成理性消費、適度消費,杜絕超前消費的良好風氣。互聯網金融產品不是“洪水猛獸”,切合實際地進行正確的互聯網金融理財投資行為,能為今后的人生成長打好堅實基礎。
結 論
由于可自由支配資金不充裕,缺乏理財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不少缺陷,互聯網理財產品風險大,這些原因使得大學生無力承擔風險較大的理財產品,偏向于穩健型產品,成為低風險偏好投資者,這與當下大學生的現狀基本吻合。隨著政府、高校、互聯網金融企業、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努力投入,積極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大學生互聯網金融理財投資風險偏好是會越來越理性的,應動態、辯證地分析研究這一群體的理財行為。
參考文獻
[1]牛瑞芳:《互聯網金融》,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9年,2-6頁。
[2]陳涔:《互聯網金融》,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254-256頁。
[3]宋妍:《風險偏好理論視野下農業產業化的困境與出路》,載《內蒙古電大學刊》,2020(05):20頁。
[4]劉祥春、白冰、陳曉敏等:《大學生使用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高校的調研》,載《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04):114-117頁。
[5]林悅、曾征:《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大學生理財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湖南某高校為例》,載《科教導刊》,2021(29):190-192頁。
[6]芮文星、蔡炯:《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大學生理財方式的影響研究》,載《時代經貿》,2020(01):22-23頁。
作者簡介
羅桂芳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互聯網金融
史小科 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