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當前,我國國際形象與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國地位和作出的世界性貢獻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亟需加強國際傳播以自塑國際形象。針對當前大學生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存在的英語表述能力不足等問題,本文基于跨文化傳播視角,提出了通過培養學生“發現中國故事、用英語講中國故事、跨文化講中國故事”能力來提升其“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課堂教學策略。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徹底解決了“挨打”“挨餓”兩大問題。與之相應,我國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地位仍不匹配,其國際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挨罵”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基于此,自2013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講好中國故事”的偉大命題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闡述“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并在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將面臨大量的跨文化交際機會,他們將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主力軍。然而,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比較淺顯,運用英語敘述故事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均不足,[1]嚴重制約了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在大學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培養大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讓他們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能夠有效避免或減少“文化折扣”,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并有效傳播。
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現狀
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本質上是一個跨文化傳播過程。施拉姆(Wilbur Schramm)認為,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至少具備三個要素,即信源、訊息和信宿。[2]因此,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至少需要依次達成三個前提:主講者心中要有故事、口中講好故事、聽眾樂意聽故事。而當前大學生在面臨“講好中國故事”的選題時,在上述三個方面表現出的能力均存有較大差距。
(一)心中故事匱乏且理解不深刻
所謂“中國故事”,是指凝聚了中國人共同經驗與情感的故事。[3]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就“講故事”提出“五個講好”,即“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4]因此,“中國故事”的具體內涵豐富,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個領域,具體內容可以是歷史的,也可是當下和未來的,既可以是民族和國家層面的,也可以是民間和個人層面的。[5]然而,當前大學生對“中國故事”內涵了解不足,多數受訪學生簡單地認為中國故事即中國文化,對中國當前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領域的中國方案和行動也語焉不詳;而在中國文化方面,多數學生的理解比較膚淺,不能做到與時俱進,認為中國文化即中國傳統文化。[1]
(二)用英語表述中國故事能力不足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外語是全球化時代講述中國故事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載體。因此,要對外“講好中國故事”,良好的外語表達能力不可或缺。當前,高校外語教學不僅面向外語專業學生,也面向非語言專業學生,其中又以英語教學為主。然而,當前高校的英語教學重基礎輕應用,考核偏重語言基礎知識而忽視語言應用能力,因此學生也將更多精力投入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而忽略了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6]從而導致多數學生難以用英語完整表述中國故事。總體而言,當前大學生多數能用英語進行基本的言語表達,但難以用英語完整講述一個故事發展的過程及其反映的文化和價值觀等信息。
(三)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欠缺
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文化的差異使得這種傳播變得更加困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批示指明,講述“中國故事”需要具備跨文化視角和意識,用說話者導向進行跨文化傳播。[7]當前大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受語言表述影響,普遍表現出缺乏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足的問題。在講述觀點時,多數呈現出聆聽者導向,導致跨文化交際障礙重重,有時甚至不能進行正常交際。
綜上所述,從信息傳播的三要素角度看,當前大學生在跨文化傳播“中國故事”過程中,在信源方面存在用英語表述故事能力不足的問題,在訊息方面存在故事匱乏且理解不深的問題,在信宿方面存在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欠缺的問題。故而,欲提高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需從上述三方面著手解決。
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培養策略
(一)培養學生發現中國故事的能力
中國故事內涵豐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均存在大量的中國故事,而學生欠缺的是發現中國故事的能力。因此,培養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首先要培養其發現中國故事的能力,讓他們在跨文化交際時能做到“有故事可講”。只有通過持續不斷的接觸和積累,并與時俱進地實時了解和深入學習各領域最新的“中國故事”,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故事”。
一方面,各學科應建設一批包含“中國故事”在內的適用教材,教材內容與案例的編排應與中國文化、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理念、中國經驗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觸和汲取中國故事。另一方面,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教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影響深遠。所以,教師應拓展自己的知識寬度,深度挖掘課程內容相關的歷史文化、國家策略、優秀人物等中國故事,恰當地嵌入課堂教學過程,以鮮活的案例向學生展示如何發現本課程相關的中國故事。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中,可增加中西文化對比,凸顯中國文化優越性的部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8]比如在講到西方殖民歷史時,可引入我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之比較,向學生展現中國理念之優越;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中,例如《高等數學》課上,在講解定積分概念時,可引入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首創的割圓術,通過多媒體課件動態、形象地展示割圓術所蘊含的“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無所失矣”的數學思想,[9]這與定積分方法的“以直代曲”和“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是一致的,但卻比其早一千四百年;學科專業課程中,例如《機械原理》課上,講解齒輪、凸輪機構相關內容時,可引入中國古代記里鼓車和司南車的案例,以及天安門廣場國旗桿如何從最初的22.5米到現在32.6米的故事,向學生展現中國智慧的魅力,讓學生在嘆服先人智慧的同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培養學生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能力
當前,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口語交流僅限于英語課堂,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班級人數眾多,課堂口語情景缺乏真實性,學生很難在課堂上進行充分的口語練習,從而導致絕大多數大學生英語語用能力偏低,很難用英語完整地表述故事。再加上不能對一些專業術語進行準確的翻譯,從而導致學生在講述中國故事時難以清晰準確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語言學習包括輸入、吸收和輸出三個環節,其中,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關鍵。[10]因此,如果在語言輸入過程中增加“中國故事”及其英語表達的輸入量,無疑將提升學生在輸出“中國故事”時的準確度。首先,教材是大學生英語習得最主要的輸入渠道,因此選用包含豐富“中國故事”的英文教材,將有助于積累更多的“中國故事”及其英文表達,極大地提高大學生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能力,解決其“不知如何說”的問題。其次,轉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創造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的語境,教師從價值觀、立意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對學生講述的故事進行點評和改進。比如,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講到環境相關主題時,課前可安排學生查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美國先加入再帶頭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原因以及中國提出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并完成一段關于應對全球環境治理之中國方案的英文口語匯報。最后,講好中國故事,更需講對中國故事。在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時,語言的正確性需要教師嚴格把關,否則容易使學生因為語言不過關而掉入陷阱,被西方不懷好意的人利用。例如,在涉及到中國近代史時,學生很容易按英文表達習慣把抗日戰爭說成 “Anti-Japanese War”,但這種譯法中“Anti-”表示反對,會被誤解為是“反對日本”或“反對日本人”,甚至還可能被理解為“對日本主動發起攻擊”,從而歪曲歷史。教師在面對這種表達時,應向學生清晰講述“抗日戰爭”含義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正確表述應為“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強調其中的“Aggression”表示侵略,“Resistance”表示抵抗,西方背景的聆聽者才可能明確戰爭中的正義方和侵略者各指什么,這種譯法才能正確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正當及正義性。
(三)培養學生跨文化講中國故事的能力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對外傳播的過程,具有明顯的跨文化傳播特征。因此,必須以跨文化的方式來講中國故事,才能讓故事聆聽者聽懂和理會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否則就容易導致說話者的意思被誤解。這就要求故事講解者首先要具有跨文化的思維,懂得在對外傳播故事時需以對方能理解的方式而不是自己熟悉的方式進行講解,即用說話者導向和基于語言的溝通方式,而不是用聆聽者導向和基于語境的溝通方式進行跨文化傳播。[7]其次需要故事講解者具備跨文化傳播的技能,而這就需要故事講解者提前了解故事聆聽者的文化背景,只有這樣才能以對方“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來傳播好中國故事。
目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已被大多數高校寫入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所以,大學英語教師需轉換教學理念,英語教學不僅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傳授學生跨文化交際原則和國家形象建構策略;在講述“中國故事”時應采取描述性和非評價性立場,避免以自己的文化為標準造成傳播失誤乃至文化沖突。比如:在翻譯“‘一帶一路倡議”中“倡議”一詞時,考慮聆聽者的接受度和國家形象,一般將其翻譯為“Initiative”而不是“Strategy”。除大學英語教師之外,其他學科的教師也應具備一定的跨文化傳播意識和素養,在給學生講授“中國故事”時,要提醒學生注意在對外傳播時的講述方式。比如,在給外國人闡述“一帶一路”時,不能采用在國內宣傳時的角度和語氣,將其描述為“國家頂層戰略”和“勞動力、產能轉移”,而應從和平合作、互利共贏和對方獲益的角度進行講解。
參考文獻
[1]趙靚、楊天華:《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能力現狀研究》,載《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29):153-156頁。
[2]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李云雷:《如何講述新的中國故事》,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王晚英:《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思想的生成邏輯與主要內涵》,載《新聞研究導刊》,2019(01):25-26+28頁。
[6]劉云起、王美玲、張曉文:《文化傳播視閾下大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研究》,載《海外英語》,2022(16):195-196頁。
[7]莊恩平、陸婷婷:《構建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范式》,載《對外傳播》,2016(10):43-45頁。
[8]鄭蘭淼:《英美文化課程中的“課程思政”路徑研究》,載《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20(03):26-28頁。
[9]王霞、夏國坤:《高等數學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的范例教學》,載《大學數學》,2013(06):150-152頁。
[10]許洪巧:《輸入理論與二語習得綜述》,載《考試周刊》,2007(51):68-69頁。
作者簡介
高 倩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