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金明,黃宇金,夏方舟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872)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和平崛起過程中所探索建構起來的、具有本土特征的現代化[1-2]。它不僅是對中國奮進歷程的經驗總結,更是基于中國國情、中國現實的重大理論創新,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選擇[3]。中共二十大報告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4]。這五大特征不僅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基礎現實,更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必然路徑,還描繪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能量源泉和空間載體,國土空間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地位[5-7],為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的實現提供必要的空間支撐和資源保障。同時,國土空間格局也必須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有的放矢地進行優化,才能更為高效有序、和諧嚴密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8-9]。然而,當前討論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與中國式現代化關系的文獻相對較少,盡管部分學者已然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現實挑戰、學科路徑和政策方向,然而多由中國式現代化某一具體特征出發,并未對中國式現代化整體特征和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關系開展討論。因此,當前亟需明確三大問題:(1)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是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基本遵循?(2)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如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3)面向現代化未來的中國應該如何優化國土空間格局?鑒于此,本文從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出發,分析了中國式現代化對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切實需求,從機理層面剖析了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最后基于“需求—功能”匹配思路從五個維度分別提出了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戰略任務,以期為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既是中華民族立足的基本現實,也是人類發展的偉大創舉。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人口規模巨大不僅體現在總量規模巨大上,還突出體現在城鄉人口、流動人口和老齡人口規模巨大上,且均對應著不同的國土空間格局優化需求。第一,龐大的人口總量需要充足的土地滿足飲食、住房、出行等基本生存訴求,然而目前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難以改變,中國以占世界7%的土地、9%的耕地承載和養活世界上20%的人口①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保障糧食供給,端牢中國飯碗.http://www.moa.gov.cn/ztzl/ymksn/rmrbbd/202301/t20230112_6418747.htm。,未來仍然需要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約束前提下合理優化農業用地、城鎮用地和生態用地布局,更為集約和高效地發揮各類用地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第二,2022年中國城鎮化率為65.2%,城鎮常住人口9.2億人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年度數據.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十四五”時期中國還處于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更為龐大的城鎮人口增長趨勢不僅要求在宏觀上合理布局城市群網絡,協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空間規模,更要在中觀統籌都市圈輻射區域一體化建設,還要強調微觀上平衡城鎮內舒適居住和集約高效需求。第三,2022年中國鄉村常住人口仍然達到4.9億人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年度數據.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在可以預期的鄉村振興遠景下,規模仍然巨大的農村人口需要城鄉緊密聯結的互動空間,更要配套以安居樂業的宅基地、農村三產用地以及均等化的農村公共服務空間。第四,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中國流動人口為3.7億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0.html。,未來大規模的流動人口不僅需要經濟往來更為密切的城市間串聯軸帶和更為快捷便利的區域間綜合交通網絡空間,更對于流出地閑置空間利用和流入地臨時空間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五,要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必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2022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8億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https://www.mca.gov.cn/n156/n2679/c1662004999979995221/attr/306352.pdf。,到2050年將增長至5億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大量增長的老齡人口主要在微觀上對國土空間格局提出需求,不僅需要更多功能的公共空間和基礎設施滿足醫療照護、社交娛樂等需求,還需要更為疊合的交互生活圈滿足代際互動需要。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既是中國人民的共同福祉,也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向往。消除貧困、縮小差距、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10],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對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基本要求,旨在解決居民收入、公共服務、權利平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和城鄉差距問題。首先,為了應對區域差異問題,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合理調整區域國土空間格局,推動形成優勢互補、平衡協調、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支撐各個區域發揮比較優勢、明確合理分工、凸顯發展亮點,著力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和發展動力極化現象,尤為關注發展相對滯后的東北、西北地區空間供給,提升發展乏力城市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傳統工礦區城市的空間活力。其次,針對城鄉差距問題,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國土空間格局中應當首要明確城鎮開發邊界,限制城鎮無序蔓延。同時,要加強村莊規劃和鄉村空間形態布局,強化鄉村空間特別是產業用地的供給保障,統籌落實耕地保護、地域特色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美麗鄉村建設,以及進一步推進規劃和土地要素市場化聯動改革以彰顯農民土地權益[11]。最后,城鄉差距的縮小還要求加強城鄉交錯空間和聯結空間的建設,暢通城鄉要素交換,強化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及農村對城鎮的補充支撐作用。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是中華文明的賡續繁榮,也是人類文明的豐富發展。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特征力圖解決的是當前精神文明貧乏、社會矛盾突出和文化觀念沖突加劇等問題。首先,近年來物質欲望的膨脹造成部分人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規范約束弱化,社會矛盾增多。數字技術的快速進步和虛擬空間的快速發展,也導致了多元文化碰撞頻繁、價值觀念分歧對立等問題。實際上,豐富精神文明同樣離不開國土空間格局的支撐,尤其是要求強化特定功能的空間實體供給,包括供人民學習欣賞的歷史遺跡、博物館、美術館等人文景觀,放松身心、休閑娛樂的自然風光,以及增進文化交流的公園綠地等公共空間。其次,緩解社會矛盾要求國土空間格局要更為公平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務設施,營造友善互助、鄰里和睦的空間氛圍,幫助人民合理釋放精神壓力,其中要特別關注城鄉結合帶、城中村、少數民族聚居等特殊區域的空間服務均等化供給。最后,融合多元文化要求國土空間格局優化中要重點關注農業轉移人口、中低收入人群、少數民族等群體的空間需求,推進區域內居住、公共服務等空間融合,平衡線上虛擬和線下實體空間,促進不同群體良性健康的交流互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中國大地的美麗畫卷,也是人類家園的守護擔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華優秀傳統思想的集中體現,更是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基本倫理。具體而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特征要求國土空間格局優化不僅要著力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要積極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更要支撐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12]。首先,要求有序適宜地布局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合理確定重點、優化等開發區域,強化空間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尤為關注提升存量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和綜合整治,推進空間資源高效利用。其次,要求科學確定國土空間保護格局,積極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不僅要滿足食物生產、水源供給等供給服務,氣候調節、凈化環境等調節服務,以及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支持服務,更要滿足景觀視覺、休憩游玩和舒適生產生活訴求,從而以更為舒適、疏散和開闊的生產和生活空間結構,形成同呼吸、同命運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13]。最后,要求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空間格局,基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開展產業空間結構調控,著力于優化產業結構、減少單位用地碳排放,通過居住空間的優化、公共設施的合理布局推動人類活動消費的低碳轉型,更要基于資源稟賦、供需匹配合理布局各類能源用地,大力發展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完善全國統一的能源運輸網絡,還要合理增加生態和農業空間比重,強化國土碳匯功能。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是中國發展的正義之舉,也是人類未來的必由之路。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價值追求,要求以構建安全國土為基礎,積極應對和處理復雜的全球性困境和公共治理矛盾。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大國競爭激烈、區域沖突頻繁,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人類共同面臨全球氣候變化、傳染疾病、極端貧困等多重交織的全球性困境,南極、北極、公海等國際公地治理更面臨理念共識難以達成、多元主體權責相對模糊、利益訴求協調困難、治理工具效果欠佳等諸多問題。對此,首先要求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要構建“安全國土”,就是要在確保國家領土完整、國家主權不受侵犯的基礎上,及時根據當前和未來的國際形勢調整國土空間農業、工業生產布局,不僅要合理增加糧食自給率、應對潛在的糧食危機,更要促進更為系統和完備的產業體系建設。其次,復雜的全球性困境和公共治理矛盾要求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度加強“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實現各國共建、共享、共贏。此外,也要求中國充分參與國際公地治理,進一步探討如何構建跨境、跨流域的自然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從而提出全球空間治理的中國方案。
“人地耦合”的基礎邏輯是指人口與土地兩種要素間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基本規律,是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基礎。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具有科學引導人口增長數量,合理調整人口結構和空間分布以及影響人口未來發展變化等功能,從而支撐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首先,國土空間格局實際上確定了人口發展的承載上限。就需求層次而言,農業用地能夠滿足人類最為基礎的生存訴求,并在農產品流通受限的情況下將直接決定區域人口的容納上限。居住用地能夠滿足人類最為基本的生理居住需求,決定了空間所能承載的人口邊界。產業用地能夠滿足人類就業、社交和生活訴求,代表了空間就業機會和吸引力,而公共服務用地、生態用地則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安居樂業訴求,是人們追求幸福感的重要支撐平臺。其次,各類國土空間供給結構和功能作用將影響人口結構和分布。不同區位的空間價格將直接影響不同收入群體的分布,不同類型和不同功能的空間供給也將承載不同的人口結構。例如以工業用地為主體的區域,往往在遠離市區、城市下風向、靠近交通線路的區域,通常存在空氣質量較差、噪音較大、配套設施少等問題,其承載的人口結構多以工人群體為主。而文化、教育、體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直接關系到附近區域青少年群體的教育、老年群體的休閑保健等空間功能供給。最后,各類用地供給問題將直接影響人口發展。隨著空間功能完善到一定階段,由于空間規模總量的約束,各類用地無法大量供給、無限制擴張,因而原供給結構中的不合理性將會暴露凸顯。居住用地的供給不足將直接約束空間容納人口總數,同時由于其會推高房價導致人口流出,更可能影響人口生育意愿,直接降低區域人口增長。產業用地的供給不足將直接提升土地價格,增加企業成本,導致部分企業退出或是企業降低人力成本,導致就業機會減少或工資條件下降,從而導致人口外流。交通用地、城市綠地等土地的供給數量下降可能導致交通擁堵、生態惡化等問題的產生,極大影響生活質量,從而擠出追求居住幸福感的人群。
“規律糾偏”的功能邏輯是指基于客觀規律進行批判和反思,化解國土空間格局優化中的諸多矛盾,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本質是糾正國土開發利用過程中承載過度、公平缺失、市場失靈的三種扭曲,從而發揮提升基礎發展能力、保障弱勢群體公平和盤活低效資產的作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首先,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可以基于自然規律,糾正承載過度的扭曲。國土資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客觀上限制了人類無限制的開發和利用活動,要求人類活動不能突破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限。在這樣的規則約束下,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可以基于區域資源承載能力和稟賦特色,協調不同空間主體功能,從而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避免空間出現不適宜、不合理的利用;更能通過資源富集和貧乏空間、存量和增量空間、地上和地下空間、線上和線下空間等空間之間的流通、置換和互補,補齊環境承載限制短板,拓展空間發展邊界。其次,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可以基于社會規律,糾正公平缺失的扭曲。國土空間格局優化中依據人民需求的階段性特征,滿足生存、發展和舒適等多樣化的人民需要。特別是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能夠為失地農民提供土地保障功能補償,為城鎮農民工提供農村宅基地退路保障,為城鎮弱勢群體完善生存和居住環境,切實補齊社會弱勢群體的自然資源供給短板,保障“空間權利顯化平等,增值利益分配公平”。最后,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可以基于經濟規律,糾正市場失靈的扭曲。由于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固定性、不可替代性以及不可或缺性,完全由市場進行土地要素配置往往容易引發市場失靈,出現公共物品供給不足、負向外部性、信息壁壘等諸多問題。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可以通過對土地資源的數量、空間和時序安排,以及對于區域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功能的整體布局,針對市場供需進行強制性和誘導性調控,引導國土空間按照供求關系自由流動和合理利用,實現國土要素流動效率效果最佳化和空間利用效率最優化。
“文化精神”的引導邏輯是指通過國土空間的物質環境引導文化深處的理性自覺,彰顯的是一種文化的獨特性質與發展邏輯。國土空間不僅是自然資源依存的物質載體,還是國民生存的場所和環境,因而應當認為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空間統一體。通過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可以實現打造地方優秀文化內核本底,進而建構特定“場域”規范和約束人類的行為活動,并通過內在化的“慣習”影響人類的精神空間,從而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首先,文化地理學諸多理論指出,當自然地理屬性的空間賦予功能、情感的意義之后,這片空間就成了由權力、制度和社會關系建構起來,并通過特定文化符號規范約束區域內人群的“地方”[14]。因此,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會形成區域的文化基底,人群對于國土空間的情感和情緒體驗將產生地方的認同和依戀。例如,中國傳統的鄉土空間塑造了人群基本的道德感,構建出了獨特的鄉村差序格局和禮治秩序。其次,布迪厄的實踐理論指出,“場域”是個體實踐所發生的社會空間,不僅是多種空間設施的組合,也是價值體驗與情感共鳴的承載空間[15]。比如咖啡廳不僅提供餐飲服務,也是承載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公共空間。“場域”可以將實踐秩序與地理空間動態關聯,使得“場域”中的某些特質與生活其中的社會群體產生聯系,使得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所處在的“場域”所影響,形成了特定的實踐秩序和規范。因此,國土空間格局優化通過塑造社會活動空間,可以構建特定“場域”,規范和約束人群行為活動。最后,實踐理論同時指出,“慣習”是個體在特定社會環境中形成的一種持久的社會化結構,是基于實踐和經驗形成的內在化知識,包括思維方式、審美偏好、行為舉止等。“慣習”能夠對個體行動起到“直覺式”的潛在影響,并且具有對社會規范和期望的傾向引導,導致了社會群體間的間隔、距離與階層差異[15]。比如江南細雨清風的氣候,塑造了本地居民儒雅溫和的性情以及婉約含蓄的審美,而西北戈壁荒灘的地貌,促成了本地居民豪放灑脫的性格以及堅忍頑強的作風。因此,在國土空間格局優化中,可以通過差異性適應形成“慣習”,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引導形成更為美好和諧的精神文明。
“生態文明”的支撐邏輯是指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具有保障生態安全,增強生態服務和顯化生態價值的功能,從而全面支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首先,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可以重塑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在深入認識區域內的生態環境特征和空間分異規律的基礎上,國土空間格局優化通過明確國土空間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完善區域整體生態安全格局,保障人類在生產、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等影響。此外,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能夠加強全域生態系統與經濟、社會系統的互補協調,推進物質流與能量流的有序循環,持續強化生態系統的整體韌性,保障其應對長期或突變的自然或人為擾動時能夠保持彈性和穩定,從而提升生態空間穩定性和持續性,降低生態風險和生態脆弱性。其次,國土空間格局優化通過全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提升多樣性生態服務功能[16]。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景觀生態型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全面保護與修復受損生態系統結構、改善生態系統過程、提高全域生態系統保護能力,從而提升碳匯、提供物質生產資料、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養分循環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最后,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可以滿足人類不斷提升的生態景觀和生態價值顯化訴求。根據親生命性假設,人類越多地參與到自然中,越能與進化本源產生聯系,從而提升情緒、生理和社會功能。通過打造藍綠交織、清新美麗、生態友好的城鄉生活空間,能夠給人民群眾帶來更為親近本源的宜居體驗。此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不僅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過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所衍生的生態物質產品、生態服務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能夠不斷在市場中顯化價值,從而為基于生態資源的綠色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全球治理”的參與邏輯是指超越傳統民族國家的界限,將民族國家與超國家、跨國家、非國家主體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合作格局[17]。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是經濟社會改革與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戰略選擇。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具有解決全球可持續議題,促進跨區域治理和構建全球治理體系機制等功能,能夠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效落地,推動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首先,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能夠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核心議題,集中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2015年聯合國提出的《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包含了消除貧困、消除饑餓、氣候行動等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絕大多數與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息息相關。事實上,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亟需共同克服氣候變化、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國土空間相關的全球性挑戰,才能實現共同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其次,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能夠促進跨國境、跨流域的治理,并以此為平臺強化流域、區域之間的聯結和合作。例如,中國通過優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土空間格局,加強了與沿線國家國土空間布局對接,促進了國際與國內區域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了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截至2023年8月,中國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與沿線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 700億美元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我國已與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08/content_6899977.htm。。最后,以國際公地為切入點開展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能夠引領形成更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體系。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各國可以共享國際公地的資源利益,避免利益壟斷、武裝沖突等。從國際公地出發的空間優化,可以緩解領土爭端、跨境污染等問題,促使形成共同認可的規則制度以及應對問題的解決機制。此外,通過國際公地空間優化可以共同保護重要的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比如國際海洋、極地地區等,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減少環境破壞和資源過度開發的不確定風險。
合理控制國土開發強度,全面提升國土空間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根據各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國土開發強度及在國土開發格局中的定位,實行國土開發強度差別化調控,充分提高國土空間開發集聚水平和利用效率。具體而言,首先要優化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空間開發結構,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和用地資源供給,積極盤活存量閑置低效用地,推進高質量的產業創新發展與結構轉型升級。其次,要支持長江中游地區、成渝地區等重點開發區域適當提高國土開發強度,穩定各類用地要素供給,加快產業發展與人口集聚。最后,要限制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開發強度,合理優化區域農業用地、城鎮用地和生態用地布局。
統籌城鄉人口結構,優化布局城鎮與農村空間。就城鎮空間而言,要通過推動優化開發區域的協同發展,以優化人口分布、產業結構、城鎮布局等為重點,轉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方式,促進城鎮集約緊湊發展。同時,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引導大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鎮化空間格局。就鄉村空間而言,要遵循鄉村傳統肌理和空間格局,保障鄉村一二三產產業用地供給、統籌集約利用鄉村生產空間;科學布局鄉村居民聚居點,優化居民點規模和集聚形態;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引導形成布局協調、規模適宜、功能齊備、整潔美觀的鄉村空間格局。
暢通區域人口流動,完善流出流入相關空間服務。要加快建設國際國內綜合運輸大通道,構建由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組成的配套銜接、內通外聯、覆蓋廣泛、綠色智能、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針對人口流出區域,引導生產、生活功能向特定城市節點進行緊湊集中布局,加強空間節點交通網絡建設,推進閑置用地生態復墾與修復,形成與本地人口發展相適宜的“收縮型”空間格局。針對人口流入區域,要嚴格控制國土空間開發邊界,加強國土空間利用效率和應急韌性,保障空間實現高質量的服務。
應對老年化趨勢,打造老年友好的微觀國土空間格局。首先,優先發展老中青幼年4類人群共享的多功能復合社區空間,疊合“十五分鐘多年齡段生活圈”,不僅滿足老幼相合的交融娛樂空間訴求,更要滿足老中青有機聯系的溫馨互通空間訴求,塑造出少長咸集、傴僂提攜的代際互動空間格局。其次,劃定若干養老式小戶型居住用地單元,配套打造住、醫、養、樂、學“五維養老空間服務圈”,建立兼顧急救、醫療和護理的空間健康支撐服務綜合體系,促進居住、出行、娛樂等空間向安全無障礙的適老化空間轉型,完善全覆蓋的網絡狀適老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空間供給。
加快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持續縮小區域差距。首先,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五大國家戰略為引領,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其次,要通過特色產業空間打造、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方式,持續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全面發展,全面提升相對落后區域居民生活水平。最后,要探索和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區際利益補償等空間協同發展機制,實現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協調和互利共贏,推動區域間的均衡發展和共同繁榮。
暢通要素流動,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首先,要發揮國土開發軸帶的縱深連通作用,加強發展軸帶沿線地區經濟聯系,實現區域間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增強區域優勢互補水平和整體競爭力。特別是要以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兩帶一路”為核心,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推進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地承接和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形成東、中、西區域梯度化、差異化的發展格局。其次,要發揮國土開發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等各類重點功能平臺的建設管理,以點帶面推進區域均衡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城鄉融合。首先,要基于城鄉之間要素互補、互聯互通、均等互助式發展的需要,加強鏈接城鄉、互通有無和貫穿始終的線狀空間布局建設,打造發展特色更為鮮明、功能分工更為明顯、空間層次感更為分明的城鄉融合發展網絡體系[18]。其次,要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促進城鄉人才、資金、科技、信息等要素雙向流動。最后,要遵循鄉村發展和建設規律,分區域、分類別、分時序地推進城鄉融合,優先推進大城市郊區鄉村完善郊區組團空間建設,滿足中心城區的功能疏解、產業轉移、郊野游憩、生態承載等外溢需求。
塑造城鄉各具特色的文化魅力空間。在農村地區,以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渠相連構成的鄉村風貌和以祠堂、家譜、家風、家訓等構成的傳統文化仍然是鄉村保持不變的文化核心。未來國土空間格局不僅要保留承載鄉愁的鄉村特色空間風貌,還要注重傳承和延續傳統文化,使得鄉村空間和傳統文化互為表里,共同塑造和諧生動的新型鄉村國土空間格局。城市地區則要在建筑與景觀設計、文化設施配置等方面加強對區域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增加傳統、民俗、“網紅”等文化空間,營造城市特色文化氛圍和文化認同感。此外,還要發掘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文化遺跡,修復完善文化遺跡及其周邊環境,使其成為人們緬懷和體驗悠久歷史文化的空間場所。
塑造宜居舒適國土空間,豐富居民情感體驗。首先,在疫情沖擊之后個人對居住空間的安全性、私密性和舒適性要求進一步加強,未來國土空間格局應在優先保障和合理提升保障性居住空間的同時,視區域情況對于改善型居住訴求提供更多的空間供給。其次,不僅要積極供給涉及生活質量提升的空間基礎設施,如公園、體育場館等,提高獨立生活圈內各類設施和服務的便利性,更要塑造鄰里情感互通娛樂空間,增強人們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安全感。最后,要科學布局游樂、休憩、觀光、鍛煉等各類娛樂空間,通過不同層次的功能節點、休閑路線和主題空間塑造,隨時隨地為人們提供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各個維度、多個層次的娛樂體驗。
疊合空間功能,推進空間利用多元混合化。首先,要尤為注意農業轉移人口、中低收入人群、少數民族等群體的空間需求,以交叉式空間供給和均等化空間服務推進城中村、保障房等各類社區和普通社區融合,塑造空間公平、相交互融的混合居住空間。其次,未來產業、居住、公共設施、生態服務等多功能在立體空間上將呈現更為顯著的疊加趨勢,同一用地也將在不同時段更為強調分時彈性混合利用,因而要合理推進交通、商服、居住和辦公等空間功能混合化。此外,未來可以進一步推動線上虛擬空間對于線下物理空間的“替代”,通過現實和虛擬空間的混合不僅能夠打造出足不出戶的“元宇宙”,更能在現實空間上疊加賦予更為豐富的空間內涵。
強化自然生態保護,保障國家生態安全。首先,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強化剛性約束,嚴禁各類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性、生產性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空間用途。其次,要完善建設“兩屏三帶”為主體的陸域生態安全格局和“一帶一鏈多點”的海洋生態安全格局,尤其要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嚴格實施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遏制新增禁止類產業,促進限制類產業結構調整,協調并利用好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因地制宜地推進生態功能區產業轉型。
堅持生命共同體理念,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首先,要加快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高質量建設三江源、大熊貓、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積極探索特許經營等運營機制,加快推動黃河口、秦嶺、卡拉麥里、亞洲象等新一批國家公園的設立。其次,要持續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未來應完善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等“三區四帶”的重大工程總體布局,以“中國山水工程”為引領,統籌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等國家重大生態工程,強化系統綜合治理觀念,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靶向“雙碳”目標,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空間格局。首先,要優化產業空間結構,引導產業體系綠色低碳轉型,有序騰退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優先布局綠色創新、環境友好企業,比如清潔能源供應、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可再生材料制造等,加快形成綠色低碳核心產業鏈。其次,要優化綠色綜合交通網絡空間,合理增加公共交通配比,重點關注城市間航空、鐵路、公路等方式的聯動運輸,以及城市內地鐵、公交、共享單車等工具的組合出行。除了交通用地,還要基于綠色理念優化居住、休閑、商業用地等,及時調整各類能源用地供給,加快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和完善全國能源運輸網絡,促進空間利用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推進人地融合,打造和諧優美的景觀格局。首先,要綜合考慮不同景觀元素的比例、形狀、高度和互動關聯,合理布局不同的景觀要素。在鄉村地區營造富有地域村莊特色的“田水路林村”村莊景觀格局,在城鎮地區打造通過藍綠交織、城在園中的城市生態景觀體系。其次,要打造“生態為基、軸網串聯、廊道聯動、多點散布”的景觀結構,以區域大尺度生態景觀、農田等為綠色生態空間,以大型空間景觀綠軸為骨架串聯景觀網絡,以濱水綠道、景觀廊道等連接聯動各個景觀功能,以景觀小品、公園綠地等為核心景觀節點,實現串點成線、連線成帶、多元交融的景觀風貌,滿足人們對運動健身、游玩休憩、娛樂放松、美景欣賞等各方面的需求。
打造安全國土,確保國家領土完整和體系內循環。首先,要充分認識國家主權的重要性,確保中國領土完整。其次,要從“大食物觀”視角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在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通過農田破碎化、非糧化等整治活動以及農業技術應用,提高糧食自給率并保持在安全范圍內。再次,要以充足的產業空間建設更為系統和完備的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整體的效率和競爭力,還要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國家戰略安排,加強創新驅動和技術引領,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共同應對全球問題,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首先,未來中國要積極拓展全球治理伙伴關系網絡,推動新型全球治理的空間體系重塑,主動加強空間聯合和合作,以更為主動和積極的態度和行為應對可能威脅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其次,要認真履行國土空間格局相關國際公約,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全球空間治理義務。
協調多元主體,推進跨境跨流域空間治理。首先,要建立與事權關系對應的跨區域治理范圍,在更大范圍的宏觀尺度上認識區域間存在的空間問題,促使各主體開展多方面的對話和協商,在共識達成的基礎上制定合作框架與協議。其次,要通過科學研究和評估,充分掌握區域之間、流域上下的互動關聯規律,因地制宜謀劃安排各類空間和要素。最后,要探索建立跨境跨流域協同空間治理的組織實施、資金支持、監督執法等系列機制,持續加強政策、設施、貿易、金融、人文方面的合作,其中尤為要重視生態環境響應。
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南極、北極、公海等國際公地治理。首先,國際公地治理要堅持多極世界、多邊治理,接受、容納和肯定多樣化的治理模式,實現文明與文明之間、人與人之間、代際與代際之間的和諧共生。其次,國際公地治理要求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形成共建共享、相互依賴的國際公地治理關聯。此外,要完善中國的國土空間相關法律體系,及時制定或修訂一批亟需的涉外、涉空、涉海等法律法規,促進國內國土空間法律與國際公地法規的銜接和轉化。最后,中國應進一步深入參與和逐步增強自身話語權,加入和引領推進國際公地相關治理的政策制定,更多地立足于規則層面推動國際公地治理[19](圖1)。
作為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支撐和空間平臺,如何實現安全、合理和高效的國土空間格局,推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本身已然是重大的命題。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關鍵論斷的提出,更進一步地明確了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需求、目標和路徑。本文在剖析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是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基本遵循的基礎上,提出了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能夠以“人地耦合”的基礎邏輯、“規律糾偏”的功能邏輯、“文化精神”的引導邏輯、“生態文明”的支撐邏輯和“全球治理”的參與邏輯,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基于“需求—功能”的匹配思路,本文從五個方面提出了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國土空間格局優化戰略任務。
當然,未來社會不確定重大事件還可能會以不可預知的形態呈現,各類需求也可能以不同形態發生具體變化。因此,本文所探討的中國式現代化對于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需求并非“完成時”,而是“進行時”,未來還要準確把握實時的問題導向,不斷調整優化方向、選擇和落實具體舉措,才能有的放矢、切實滿足中國式現代化對于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實踐訴求。然而,需要重點指出的是,面對未知沖擊和不確定性變化,還應牢牢把握中國式現代化和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當中“不變”的基礎現實、互動機理和目標任務,這也是本文試圖重點闡明的關鍵所在。不管具體需求如何變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是中國國情和中國現實的根本體現,更是未來堅如磐石的目標所在,因此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未來宏觀任務不會發生巨大轉變。此外,不管國土空間格局如何變化,只要把握住其優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相對“不變”的理論邏輯,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在紛繁復雜的具體形勢和包羅萬象的未來實踐中緊緊把握正確的優化任務。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中國式現代化,還是國土空間格局優化,對于一篇論文而言都是過于宏大的命題,本文試圖解決的三個問題也顯得有些過于“雄心壯志”。因此,本文應當只視作兩者之間關聯和未來任務的框架性探索,后續還需要學術共同體共同參與,進一步探討更為詳盡的空間訴求、更為深入的互動機理和更為具體的戰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