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震
(安陽市融媒體中心,河南 安陽 455000)
當前媒體大環境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相關電視媒體需要應對新的挑戰,盡可能建設全媒體中心,優化發展路徑,滿足傳統電視媒體發展的需求,從而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并且在新媒體環境下,不斷指引電視媒體發展方向。當前為了滿足突發事件直播報道的需求,相關電視媒體還需開發自己的媒介平臺,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進行報道,還可采取滾動播報的方式進行直播報道,從而發揮出突發事件報道的重要作用。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無論是在結構方面,還是傳播力方面都會受到一定的沖擊,因此對于突發事件報道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基于此,電視媒體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對自身各個方面進行創新,以期增強電視媒體突發事件直播報道的有效性。
結合國際危機管理專家的分析,突發事件主要是指全國或者部分地區出現的涉及到國家安全、社會安全、公共秩序等易對公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和損害的事件。突發事件可能會造成人員傷亡或者財產損失,并且對于社會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快速制定應對策略[1]。突發事件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突發事件可能是人為造成的,比如說菲律賓人質劫持事件,同時突發事件也有可能是自然環境造成的。比如,地震、泥石流等。此類事件一般都是突然發生,所以在其發生前不會出現任何征兆,更容易造成大范圍的恐慌,或者不實信息的流傳。因此,突發事件具備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不可預測性。
在突發事件發生后,相關決策部門需要快速采取應急措施,制定應急處理方案,保證處理工作的有效性,同時還需聯合多個部門進行聯動處理,在短時間內對其進行處理,因為最佳時間可以減少突發事件所造成的后果和損失。
突發事件影響范圍較大,可能會對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損失。除此之外,影響的時間與普通事件相比較長,事件在發生后的長時間內,人們的心理會因為突發事件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如果在短期內不對其進行處理,還容易造成恐慌和后續信息失真的現象,因此影響范圍廣,尤其針對后期工作影響較大。
針對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現狀作出分析,媒體素養逐步優化,受眾對媒體信息內容的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眾需要在第一時間獲取與實時新聞相關內容并進行分析,還希望可以對新聞事件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從而結合趨勢和結果予以零距離關注。因此,電視媒體報道的內容應該滿足受眾的需要,并且還需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因此,記者應該在電視直播中結合實際情況對信息進行采寫,再對其進行編輯。在播出后,受眾觀看獲取信息的時間可以與播出時間達成同步,以此縮短信息傳輸的時空距離,盡可能保證零距離。受眾在同一時間內可以觀看不同時空的新聞內容,才可滿足電視新聞直播的需求。
比如,我國在地震報道中,第一時間傳輸了新聞事件,新聞事件的傳輸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對于電視媒體而言,在發生突發事件后,一線記者接到相關通知就應該立即開展一系列的調查和跟訪,幫助受眾第一時間掌握突發事件的具體事項和走向,后續在記者引導下對事件的過程進行明確,更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保證受眾可以對突發事件持續關注,同時電視媒體的作用也可得到有效發揮[2]。
電視新聞直播報道內容需要保證客觀性和真實性。因此,身為新聞記者需要在第一現場結合事件實際情況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其中還需要包括對事件的發生發展趨勢進行分析,以此呈現最為原始的新聞內容,將新聞立體化地傳輸給受眾。電視媒體在新聞事件發生后,應該達成同步的需求,真實、客觀地報道新聞事件,盡可能讓其保持完整性。電視新媒體直播應該站在全方位和立體化的角度對現場事件進行分析,結合受眾看到的現場具體情況,播報新聞現場的真實情況。站在電視媒體直播突發事件的角度,還需對語言進行有效提煉,盡可能保證語言的精練,編輯方面也需對粗糙內容進行處理,使新聞更加真實,以原生態的狀態呈現突發事件新聞事態,此過程需要堅持新聞信息內容的權威性,才可提升整體的可信度,保證受眾可以對突發事件有客觀性的掌握。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接收各類信息時,對于信息的完整性有期待感,所以特別關注突發事件,并且還會對完整性進行挖掘,人們對于新聞事件的求知度較高,因此,對事物的求知欲望不斷增強,更加期待事件的真實度。電視新媒體突發事件直播工作可以對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新聞事件可能處于發展階段,因此可以直播新聞事件的全過程,針對發展趨勢、結果和各類具有不可預見性的內容進行分析。電視直播更能將突發事件的過程以完整的狀態進行傳輸,但是過程和結果不可預估,因此具備不可預見性。針對上述內容可以看出,事件過程和結果的不可預知性是激發受眾對其探索的關鍵,因此直播更能激發受眾對突發事件的關注,還可結合事態的發展變化,充分調動受眾的情緒。
在2015 年,我國某地區出現了強臺風的正面襲擊。當日電視媒體召開了全媒體中心會議,其中包括電視媒體多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有關部門負責人需要做好強臺風報道的部署,明確突發事件應對措施。隨后,電視媒體啟動了全媒體聯動播報機制,電視媒體的多名記者快速到達相關地點進行現場播報,現場播報使用了文字和圖片實時播報的方式,并且還將各類信息直接輸入全媒體中心,將其編輯成為播報內容逐一播報[3]。
在強臺風影響下,第二天中午當地突然停水停電,更造成了網絡信號的不穩定。在此狀態下,電視媒體需要克服困難,對突發事件進行持續直播報道。對于一線記者而言,需要收集更多的圖文和信息內容,針對臺風路線進行實時播報,同時還需站在一線的角度報道自身的所見所聞,包括現場場面、臺風登陸后當地的災情,后期抗風救災等相關信息內容。在實時報道中,電視媒體將突發事件新聞內容投放到微信公眾號,讓全國人民了解此突發事件的具體情況。后續在實時播報中,臺風信息以滾動播報的形式進行播報,以此穩定人民群眾的情緒。
在臺風突發事件播報中,電視媒體在微信公眾號中針對這一事件安排了17 000 字和70 張圖片,同時安排了5 個視頻,在滾動播報中,使群眾對此突發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也穩定了群眾的心理。臺風屬于突發事件的一種,同時具有一定的災害性,因此需要進行實時播報,才可穩定社會。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網友可以利用手機對突發新聞事件進行拍照或拍攝,這也是一種記錄事件發展的過程,更對其進行傳播。電視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工作方面,新聞資訊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因此需要發揮出權威性,才可保證搶占先機,讓電視媒體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4]。
比如,某地區的一個鄉鎮醫院中發生了斗毆事件。在全媒體時代,突發事件記者需要結合信息資料進行采訪,相關部門還需對此類事件的具體情況進行核實,后續對某地區鄉鎮醫院中出現的現場斗毆事件視頻進行收集,并且將各類稿件和視頻加以分析,將其傳送至全媒體中心,在全媒體中心進行素材剪輯和編輯。在完成編輯工作后,安排在APP 中發布今天的突發事件。該報道在發出后群眾不僅了解了其具體發展過程,同時也對其進行了轉發。當晚,全媒體編輯在稿件被發送至微信公眾號后,稿件閱讀量又開始持續增加,在朋友圈中也出現了關于突發事件的各類新聞視頻和信息內容。
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兩個小時,電視媒體對其進行獨家報道,在報道后,幾個小時內閱讀量可以達到幾十萬,第二天上午閱讀量則可以突破前一天的兩倍,評論也在逐漸上漲。后續在相關媒體中,信息內容也被多個省級媒體大量使用,不僅搶占了第一落腳點,更成為了第一發聲人,突發事件需要保證話語權,還需牢牢把握先機,推進相關報道的落實。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所接收的信息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無論是任何新聞還是輿論信息,其傳播速度都在逐漸加快,從而為謠言傳播提供了條件,因此謠言的傳播速度也在加快。我們所能看到的無論是微信群還是電視媒體,偶爾會出現一些與兒童丟失和自然災害有關的信息,但是由于此類事件很多不是第一手資源,因此在后期容易出現出真假混雜的情況,在經新媒體、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發酵后,各類不屬實信息都可以影響網友的視聽,在信息不斷混淆后很多消息的真假更不能有效被證實。因此,電視媒體需要站在全媒體的角度,對各類信息的真偽進行分析,同時記者還需核實信息內容,盡可能規避虛假信息,以此體現出電視媒體的責任感,讓電視媒體呈現出自身的權威性,掌握輿論的主導權。
比如,在某地區的一家賓館突發意外事件,微博和微信上傳播視頻和信息內容容易引發不適。此信息被傳播后,被網友廣泛關注,電視媒體記者應該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核實視頻信息的準確性,分析出信息的真假。在警方對視頻信息進行核實后,發現某地區賓館發生的殺人事件存在不屬實的情況,網友在傳播視頻過程中還出現了舊視頻與突發事件視頻拼湊的情況。因此,電視媒體需要對網絡傳播的殺人視頻進行辟謠,有效引導社會輿論,規避社會輿論對群眾造成的恐慌,最終正確引導輿論。
為了提高辟謠的有效性,電視媒體需聯合其他多家媒體進行辟謠。因此,電視媒體還需整合自身的社會資源,結合社會資源推進多個電視媒體之間的聯動,在結合新媒體的支持,保證全媒體之間的聯動,結合社會重點信息內容,發出具有權威性的聲音,保證有效辟謠。對于謠言處置機制方面也需進行完善和優化,在發生不良輿論時可以第一時間進行發聲,杜絕網絡謠言擴散,有效引導社會輿論。
社會心理學者認為在突發事件發生后,人們的思想和感情會產生變化,甚至還會出現暗示和相互傳染的情感,最終形成情緒化的現象,使集體出現不良情緒,最終導致社會人群出現失去自控力的情況。針對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很多信息對群眾具有暗示性作用,并且群眾也接受了暗示性信息。基于此,為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電視媒體需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對群眾施加影響,保證可以向群眾傳播正確的信息內容,使用有效的傳播方法對信息內容進行搜集,在不斷搜集后針對群眾的意見和需求進行整合處理。信息內容需要保證深入,才可為后續相關部門決策提供有力支持。后續還需做好相關宣傳工作,對各個部門所采取的行動進行解釋,為突發事件營造良好的輿論,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
在發生突發事件后,只有做好媒體形象塑造和公眾心理撫慰,民心才可穩定,社會秩序才可得恢復。對于新媒體時代而言,塑造良好的媒體形象,才可發揮出新媒體的功能,如果出現突發事件,可以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對事件發生情況進行評估和調整。正確的思想和有效的行為才可對信息作出充分分析,宣傳部門也需加大宣傳力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加大解決措施的影響力度,推進總結工作,對人民群眾進行心理撫慰。除此之外,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公眾心理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有可能產生恐懼或者焦慮的心理,因此,電視媒體也需做好公眾心理撫慰工作。社會需要在發生突發事件后促使媒體對其進行有效傳播,站在群眾接受角度分析突發事件,利用自身職責推進公眾工作,將公眾從恐懼中解脫出來,才可達到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5]。
綜上所述,重大突發事件在發生后,形成了覆蓋面大、影響力廣、關注度高的特點,因此各類媒體都需重視搶占先機,站在多個角度和多個層次對其進行報道。在報道過程中需要保證突發事件呈現出客觀性,以此對來龍去脈進行闡述,才可保證突發事件的有效報道。此外,也需預防非主流的媒體進行虛假、不實報道,保證突發事件的有效傳播。電視媒體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報道也應該發揮出喉舌作用,重視群眾對新聞事件的認知,尊重群眾的感受,營造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推動多個環節的互動,才可發揮出新媒體的作用。